IL-1β、IL-17及凝血指标在脑卒中患者血液中的变化研究
2020-04-11冉亚琼
冉亚琼
(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贵州 铜仁 565299)
高致残率、致死率是脑卒中典型特点,疾病发生初期,患者多表现为四肢活动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无法自主活动,甚至失去生命。在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脑卒中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更新,其中血液学监测在临床上应用较多[1]。鉴于此本次重点对脑卒中患者血液凝血指标、IL-1β、IL-17水平变化进行监测,进而分析各项指标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治脑卒中患者104例,按疾病情况分为A(缺血性)、B(出血性)组各52例,选取同期52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收治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11月。A组男女比30:22,B组男女比28:24,C组男女比27:25,所有参与者年龄均在54-68岁,各类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采集受试者血液标本,取血3 mL。离心机做高速离心处理,转速控制2000 r/min,持续离心10 min。分离上层清液和血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白介素和凝血指标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型号迈瑞BS-220。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三组血浆凝血因子(FXIII)、纤溶酶原(PLG)、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统计三组白介素IL-1β、IL-17水平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1.0分析,t检验为计量资料、χ2检验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对比 三组FXIII水平排序:B组<C组<A组(P<0.05);三组FIB水平排序:C组<B组<A组(P<0.05),但A、B组间无明显差异;三组PLG水平排序:B组<A组<C组(P<0.05),见表1。
表1 凝血指标对比(Mean±SD)
2.2 IL-1β、IL-17水平对比 A、B、C三组IL-1β水平分别为:26.35(18.65,34.25)、31.52(23.52,40.36)、13.25(8.32,19.25),A、B组均高于C组(P<0.01);A、B、C三组IL-17水平分别为:75.25(58.21,94.31)、87.24(61.26,97.32)、17.24(14.21,19.32)A、B组均高于C组(P<0.01)。[M(P25-P25,pg/mL)]。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血液指标监测是临床诊断脑卒中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对炎性因子、血浆凝血因子等水平测定,来评估是否为脑卒中。本研究中,凝血指标共测定FXIII、PLG、FIB三个指标,FXIII属于转谷氨酰胺酶,在肝脏中生成进而在循环系统中作用。凝血终末期,FXIII发挥作用,当FXIII水平高低决定脑卒中类型,水平升高极易诱发缺血性卒中,反之诱发出血性卒中,FXIII水平变化与PLG相同,因此不再赘述。FIB属于蛋白质,能激活机体凝血功能,进而增加血浆中凝血因子含量,最终形成血栓,即脑卒中[2],因此脑卒中患者的FIB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显示,与C组相比,A组FXIII、PLG水平上升(P<0.05),B组FXIII、PLG水平下降(P<0.05),A组与B组FIB水平均升高(P<0.05),此结果与以上描述相符。
本研究还对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与C组相比,A、B组炎性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可见脑卒中患者IL-1β、IL-17水平易于正常人群。IL-1β、IL-17是机体免疫应答系统的关键媒介,随着其水平的上升,体内,免疫应答发生频次增加,进而导致机体发生机体免疫综合征,最终使脑卒中发生。
综上所述,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炎性因子水平高于或低于正常人,因此临床上可将炎性因子、凝血指标检测作为脑卒中的诊断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