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2020-04-11蔡涛
蔡涛
(贵州省仁怀市中医院检验科,贵州 仁怀 564500)
目前,临床在检查及确诊多种疾病时均通过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不仅可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评估疗效。检验结果质量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治,但是血液标本质量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从而发生不合格情况,对于患者生命存在不同程度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对于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众多人为因素仍旧影响着检验结果。对此,临床需要深入研究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从提出改进对策,提升检验质量[1]。以我院2018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检验科中448893份血液标本中的867份不合格标本进行研究,深入分析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通过整理相应的检验过程并提出优化措施,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我院检验科共有448893份血液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为867份,选择867份不合格的标本实施研究,深入分析448893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整理相应的检验过程并提出优化措施。867份血液标本分别来自于男性416例,女性451例,包括生化标本309份,血常规标本312份,免疫检验标本129份,凝血功能标本89份,其他标本28份。
1.2 方法 血液标本均由检验科的12名护士进行采集,受检者采集血液前均为空腹,将所采集的血液贴上对应标签后送至检验科。检验科工作者严格按照检验流程展开检验,血液评价的主要内容为溶血、凝血、标本外观等,检查血液标本的存放、采集时间、检验时间等内容,分析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2]。
2 结果
经对448893份中的867份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出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采血位置不当89份(10.27%)、标本不足82份(9.46%)、标签错误132份(15.22%)、血液凝固175份(20.18%)、乳糜血85份(9.80%)、容器不合理132份(15.22%)、标本溶血172份(19.84%),其中,血液凝固为主要的原因。
3 讨论
血液标本检验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诊疗方式,通过血液标本检验,有利于临床判断患者病情。准确的检验结果可更加精准的指导临床诊疗疾病,作为医院基础工作项目之一,临床有必要提升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血液检验过程中,检验结果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检验错误,影响临床诊治。基于此情况,临床需要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重视程度,尽可能消除影响标本结果的不良因素,保证检验质量。
分析本研究中导致867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1)采血位置不当。采血人员对于各种血液检验标本的采血位置认识不充分,且在采血中存在真空负压管不足、操作不当等情况;(2)标本不足。采集的血液与检验量不符;(3)标签错误。标签固定不牢,出现脱落情况,或者采血时将标签贴错位置;(4)血液凝固。采血针头过细、试管内壁粗糙、受某些药物影响、血液粘稠等均可能发生血液凝固;(5)标本溶血。采血针头与血管质量不合格、操作不规范、碘伏消毒液未干实施采血、拍打过度可导致溶血;(6)容器不合理。采血者责任意识不足,采血前未能检查容器的正确性,导致选用了与标准不符的抗凝管;(7)乳糜血。患者血液中脂肪含量较高可导致出现乳糜血。
对于上述原因,临床可通过以下措施提高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1)加强培训。应对检验科人员发放相应的知识手册,强化检验科工作人员对于采血与检验的认识,定期组织人员展开培训,强化血液标本检验意义的认识。(2)构建与完善质控体系。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检验均由护理部以及检验科完成,因此,必须要保证各部门的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质控体系。质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依据相关工作展开流程与要求进行制定,尽可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依据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完成采血与检验,同时还应优化人力资源制度,实施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度,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减轻检验工作压力,保证采血与检验工作有序展开。(3)对受检者实施健康教育。处工作人员外,受检者同样需要列为健康教育对象,应告知血液标本的有关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保证标本的有效采集。此外,在采集标本前,须告知受检者常规禁饮食12 h,并讲解空腹的意义,采集时再次询问受检者是否保持空腹,同时确认与核对信息,避免采集错误。
综上所述,在血液标本的检验中,易受标本含量不足、采血位置不当、凝血、容器不合理等影响而发生不合格情况,为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临床应加强对于检验不合格原因的干预,通过优化措施尽可能提高血液标本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