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临床疗效评价

2020-04-11滕洁丽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标本

滕洁丽

(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031)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上一项较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主要对多种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为医生提供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的依据。血常规检测的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了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不同的检验方法,旨在研究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疗效。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8例体检者。研究将有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器质性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对研究参与意愿度较低的患者予以排除。见68例体检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研究组中有34例体检者,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2.12±5.14)岁;对比组中有34例体检者,年龄在19-45之间,平均(32.25±5.23)岁。两组患者的差异较小,P>0.05,可比。

1.2 方法 接受静脉采血法的是研究组患者,在清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采2 mL血,首选肘静脉,其次可以选择手背静脉;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在血常规检验专用的抗凝管中,接受针对性检验,医务人员要叮嘱体检者在原地休息,15 min后如果未发现异常方可离开。接受末梢采血法的是对比组患者,采血部位为左手无名指内侧,先对其进行清洁和消毒,待皮肤干燥之后,根据标准的末梢采血流程对患者进行穿刺,采集80 μL血液作为标本,将其放置在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中待检。收集到两组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后,均要在1 h内完成检测,检测机器均用全自动分析仪以及配套的试剂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和资料均用SPSS 24.0处理,血常规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体检者的WBC、Hct显著低于对比组,而PLT、RBC、Hb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体检者的MCHC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比对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Mean±SD)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尽早确诊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血常规检验中,有许多研究都显示,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的结果就不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体检者的MCHC(329.6±19.5)g/L、(329.7±19.4)g/L指标之间差异较小,P>0.05;研究组体检者的WBC(5.4±1.3)×109/L、Hct(0.40±0.05)×109/L显著低于对比组(6.4±1.1)×109/L、(0.47±0.07)×109/L,而PLT(233.1±51.2)×109/L、RBC(4.3±1.1)×1012/L、Hb(114.5±21.7)g/L明显高于对比组(204.4±49.6)×109/L、(3.6±1.1)×1012/L、(104.3±15.7)g/L,P<0.05。提示静脉采血法相比于末梢采血法,具有较多优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主要因为静脉采血方法是从患者的静脉采集血液,检验结果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影响,稳定性较好,还能对血液循环的情况进行反映,并且血液内的成分不会对静脉采血的过程产生影响,可以重复进行此过程,可反复穿刺,检验结果较为理想;而末梢血主要包括静脉血、毛细血管学、细胞内液、动脉血等,在采血时,血小板容易附着在穿刺部位,形成为血块,使得血液标本中掺杂组织液,从而影响检查结果,并且末梢采血的深度不够,需要反复挤压采血部位,这就容易导致大量的组织间液被挤出,从而稀释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4]。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法相较于末梢采血法,能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验,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