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临床疗效评价
2020-04-11滕洁丽
滕洁丽
(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031)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上一项较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主要对多种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为医生提供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的依据。血常规检测的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了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不同的检验方法,旨在研究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疗效。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8例体检者。研究将有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器质性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对研究参与意愿度较低的患者予以排除。见68例体检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研究组中有34例体检者,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2.12±5.14)岁;对比组中有34例体检者,年龄在19-45之间,平均(32.25±5.23)岁。两组患者的差异较小,P>0.05,可比。
1.2 方法 接受静脉采血法的是研究组患者,在清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采2 mL血,首选肘静脉,其次可以选择手背静脉;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在血常规检验专用的抗凝管中,接受针对性检验,医务人员要叮嘱体检者在原地休息,15 min后如果未发现异常方可离开。接受末梢采血法的是对比组患者,采血部位为左手无名指内侧,先对其进行清洁和消毒,待皮肤干燥之后,根据标准的末梢采血流程对患者进行穿刺,采集80 μL血液作为标本,将其放置在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中待检。收集到两组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后,均要在1 h内完成检测,检测机器均用全自动分析仪以及配套的试剂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和资料均用SPSS 24.0处理,血常规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体检者的WBC、Hct显著低于对比组,而PLT、RBC、Hb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体检者的MCHC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比对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Mean±SD)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尽早确诊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血常规检验中,有许多研究都显示,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的结果就不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体检者的MCHC(329.6±19.5)g/L、(329.7±19.4)g/L指标之间差异较小,P>0.05;研究组体检者的WBC(5.4±1.3)×109/L、Hct(0.40±0.05)×109/L显著低于对比组(6.4±1.1)×109/L、(0.47±0.07)×109/L,而PLT(233.1±51.2)×109/L、RBC(4.3±1.1)×1012/L、Hb(114.5±21.7)g/L明显高于对比组(204.4±49.6)×109/L、(3.6±1.1)×1012/L、(104.3±15.7)g/L,P<0.05。提示静脉采血法相比于末梢采血法,具有较多优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主要因为静脉采血方法是从患者的静脉采集血液,检验结果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影响,稳定性较好,还能对血液循环的情况进行反映,并且血液内的成分不会对静脉采血的过程产生影响,可以重复进行此过程,可反复穿刺,检验结果较为理想;而末梢血主要包括静脉血、毛细血管学、细胞内液、动脉血等,在采血时,血小板容易附着在穿刺部位,形成为血块,使得血液标本中掺杂组织液,从而影响检查结果,并且末梢采血的深度不够,需要反复挤压采血部位,这就容易导致大量的组织间液被挤出,从而稀释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4]。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法相较于末梢采血法,能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