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2020-04-11张明兰
张明兰
(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山东 胶州 266300)
临床上,血常规检验为检查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作用,血小板、红细胞等指标为主要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患者诊断和治疗效果息息相关,所以需保证规范的血常规检验[1]。本研究以102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误差原因并列举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8年8月-2019年8月,选取我院102例血常规检查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4.45±0.61)岁;对照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5.01±0.5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血常规方法检验,对常规采集方法严格遵循,采集标本,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限定时间内检验。观察组:总结常见血常规检验期间误差,找寻原因,实施对应措施,实施质控管理,以预防误差为基础,采集标本,实施检查,对全部血常规检验过程进行控制。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血常规检验质量评分、检验准确率。自制质量评分表,包括检验所需时间、规范操作情况、误差情况,共计100分。②误差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检验准确率、检验质量评分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检验质量评分、检验准确率
2.2 误差发生情况 观察组血小板检验误差、白细胞检验误差、红细胞检验误差、操作不当误差、仪器使用检验误差发生率分别为3.92%(2/51)、1.96%(1/51)、3.92%(2/51)、3.92%(2/51)、5.88%(3/51);对照组分别为11.76%(6/51)、11.76%(6/51)、13.73%(7/51)、13.73%(7/51)、15.69%(8/51)。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
3.1.1 患者本身 受检前,患者摄入的食物影响血液中化学成分;身体处在紧张状态或强烈运动改变血液状态;受检前服药,某些药物同血液中物质出现反应,影响指标;患者本身为内分泌失调。
3.1.2 仪器试剂 震动情况出现在全自动分析仪使用过程中,致使结果受到影响。抗凝剂浓度不同致使指标出现不同。
3.1.3 检验人员 采血和检验技术。采血期间采血管常使用,注入样本顺序出现差错、送检速度、采血速度太慢会出现样本凝固、溶血情况。操作人员对于说明书没有严格执行,出现检查流程差错、操作不当等情况,结果受影响。
3.2 解决对策
3.2.1 对患者强化宣教 检验前,加强患者教育,告知其调节生理节律、禁剧烈运动、保持空腹等,避免检验结果因其原因出现差错[2]。
3.2.2 检验人员操作进行规范 加强检验人员培训,提升其对检验重视度,对操作步骤严格执行。并且将检验有关物品保管工作、登记等做好。确保规范的血液采集、送检时间、保存温度等,降低发生误差几率。送检期间,保证试管为平稳,存有血液试管禁止摇晃,分离处理需冷藏血液标本[3]。
3.2.3 抗凝剂严格选择 采集血液后,抗凝剂与血液实时混合,尽早送检。拟定统一抗凝剂标准,根据标准对抗凝剂实时配置。清洗、消毒器械,避免样本被残留物污染[4]。
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总而言之,血常规检验中以仪器试剂因素、患者本身因素等为常见误差原因,结合原因实施对检验人员操作进行规范、抗凝剂严格选择等措施,从而使误差发生率降低,从而使血常规检验准确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