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
2020-04-11李宣霖
李宣霖
(通化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吉林 通化 134001)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引发急性胸痛的因素较为多样化,其中非心源性胸痛、及心源性胸痛是较为常见的原因[1]。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在其发病早期给予准确地识别和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2]。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科学与否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我中心就引入了急诊预检分诊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抽样法从2018年2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胸痛中心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选取96例,以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48例患者,包括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7.7±5.2)岁。对照组48例患者,包括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在41-80岁,平均年龄为(58.5±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预检分诊,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措施包括:①在预检分诊岗位设立专职护士,轮流值班,保证24 h始终有2名护士值班。确保患者入院后能够有足够的人力快速完成接诊工作。分诊护士需在3 min内快速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②设置“胸痛患者”专用就诊卡,用于无需卧床的患者;对于需卧床的患者,则要挂胸痛患者专用识别卡;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同时设置“胸痛优先”专用章,在胸痛患者的缴费单据上加盖,优先给予挂好、缴费服务。③优先就诊胸痛患者,心电图检查在10 min内完成。给予诊间采血,床旁监测心肌标志物、床旁采血,提高诊疗速度。在诊室采血,快速检测肌钙蛋白I,在最短时间内诊断出胸痛高危患者。④对于高危胸痛患者,需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对于中低危患者,要安排其到心血管内科或留观区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进一步的观察。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Mean±SD,min)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 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比较,观察组都明显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6.25%(3/48),显著低于对照组29.17%(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325,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5.83%(46/48),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2,P<0.05)。
3 讨论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开展和实施,对急性胸痛预检分诊流程和护士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保证了患者的预检分诊安全,且使预检分诊工作更加科学化,准确地确定患者在接下来的救治中所需获得的医疗服务的级别与程度,这对于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3-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抢救时间快、并发症发、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能够显著缩短胸痛患者的各项急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有效控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