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妈”的另类“放养”
2020-04-11Apple妈咪
◎文/Apple妈咪
“羊妈”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放手不管,“羊妈”所要花的心思一丁点儿也不比“虎式”教育少。
“虎妈式教育”,大家耳熟能详了。而所谓的“羊妈”,是与“虎妈”采取截然相反的、粗放式的教育方式,源于芬兰。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面对各种压力,“羊妈羊爸”们,你是否感到纠结,甚至正在考虑投奔“虎父虎母”的阵营?
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
最可怕的莫过于,长大后对人生没有任何想法
董仲蠡老师说:这世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他的学生问得最普遍的问题是:“老师,别的同学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也该考个研?”“老师,我爸想让我出国,我妈不放心,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毕业之后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
为什么会不知道?是否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家长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从来没做过自己的领导者?你可知道,最可怕的,并非我们的孩子无法十项全能,而是他们逐渐长大,却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想法。
去年10月底的时候,我带着1岁多的小女儿回国省亲两周。4岁和6岁的哥哥,因为分别在上幼儿园和小学,所以我把他们留在了新西兰,由老人帮忙照看。因为难得回国,高兴之余,我把孩子们日常学习之类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每周四,是哥哥学校里的新闻日。按惯例,我会提前几天和孩子讨论一下每周的演讲主题,问问孩子大致准备讲些什么。而回国的这段时间,我和老公都彻底忘了这事儿。直到回新西兰后的第一个周四早上,我才惊觉:这孩子该不是前几个周四都没参加新闻日吧?但后来追问之下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每个周四,孩子都有自己准备新闻日的内容。
不仅如此,他也在逐渐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有一次,他和我讲:“妈妈,我最讨厌星期三了,每个星期三的语法测试,我都来不及做完。”
“嗯,语法是挺难的,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被语法弄得头疼。你的同学都做得很快吗?”
“是啊,比如A和B,他们做完就出去玩了。如果我也能做那么快就好了。”
“也许A和B在学校之外也花了点时间在语法上,所以他们在学校里就做得快了吧。”
“是不是我也在家做些语法的话,在学校里就会做得快了?”
“我觉得是,你需要妈妈帮助你吗?”
“嗯,需要的。”
看到6岁的他开始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考,我发自内心感到高兴。我不希望,等到他将来考大学,还要让我帮忙做决定:妈妈,我应该上哪个学校?填哪个志愿?我要做什么?
区别不在育儿要求,而在引导方式
很多人以为,“放养”是最轻松的教育方法,压根不去管孩子就是“放养”。当然不是。无论“虎妈”还是“羊妈”,都坚信学习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鼓励小朋友博学广闻、各有所长,不断发展和超越自己。那区别在哪呢?区别在于,“羊妈”的角色是引导,而绝非控制。具体来说,引导是指:
1.帮助孩子广泛涉猎,并允许孩子在各种学习中做选择。
2.选择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承担选择所产生的后果。
3.若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缩,给予帮助、鼓励,或变通方案的选择权,真实协商、不强迫。
4.敏感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变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长间的比较或功利目标束缚。
我有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私人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着3个孩子学习、娱乐、体育、音乐、家务等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我能帮助他们的余地,以及近期可以尝试的事情。
比如,在英文能力这个维度上,我对3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分别是:1岁半的小女儿,多听英文儿歌、故事;4岁半的小儿子,让他写写字母,阅读入门级英文故事读本;6岁半的大儿子,让他尝试阅读英文著作、听英文演讲等。至于学校里的功课,我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协助。
若单看这本私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恐怕没人会相信我是100%的“羊妈”。可事实上,我的孩子们完全不知道我存着这样一个笔记本,作为他们的教育大纲。正如《名师堂》里所言,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其实是在考验父母的功力。
换句话说,“羊妈羊爸”所要花的心思一丁点儿也不比“虎式”教育少。
允许孩子退缩偷懒,不等于放弃原则
对于小朋友来说,兴趣发生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从没有未经孩子同意帮他们报名任何课外班,也从不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强迫他们进行任何学习。比如,孩子们学游泳,刚开始学了一年多,忽然有一阵就不想继续学了。那段时间,两个孩子开始迷上了踢足球。后来夏天到来,球队歇息的时候,两个孩子又继续去学游泳了。
当然,也有一些学习,是需要持续性投入的,比如钢琴。对于孩子学钢琴这件事,我一直持保守态度,主要是自己童年有练琴的阴影——在父母的监督下,我苦练数年、风雨无阻、节假不论,当时看虽有小成,但待到长大成人后却再没碰过钢琴。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孩子应该要学钢琴。直到半年前,孩子在学校音乐会上听到好朋友动人的琴音。“妈妈,我也可以学钢琴吗?”当6岁的哥哥小心翼翼地向我请求时,我竟陷入纠结。
然而,面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对钢琴的憧憬渴求,我最终妥协,和孩子达成以下共识:
1.先买成本比较低的电钢琴,若你能坚持2年以上,妈妈考虑投资钢琴。
2.学钢琴是个艰苦且枯燥的过程,而且必须每天练习,若你半途而废,那么以后都不要跟妈妈谈想学任何乐器了。
在上述两项共识基础上,孩子开始学琴。钢琴老师说,这么大的孩子,每天练习15~30分钟即可。就这样,孩子答应每天练习至少15分钟。
可即便是15分钟,刚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完之后,小朋友就开始了各种偷懒耍滑,这也完全在我意料之中。每次孩子退缩偷懒,鼓励他的同时,我都会重申他具有选择权。
事实上,孩子最终没舍得丢掉弹琴,半年后的今天,他已经几乎不需要大人督促陪练了。虽然每天15分钟,比起动辄苦练一两个小时的琴童,他是差远了,但我仍然觉得他很棒,因为,继续坚持弹琴这件事情,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