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新媒体影像课程建设
2020-04-10赵春晓
赵春晓
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应用已经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和走向。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当今备受瞩目的数字媒体艺术,其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开放、高效、互动等特质,不仅仅表征着一场关于技术上的变革,也正在引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方式。这对视觉传达专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亦是转型的最佳契机。如何在新媒体技术创新的全新时代语境下,立足视觉传达设计自身特点,借助丰富的新媒体平台以及资源,进行设计方法论的探索以及创新,是设计传达设计教学的新课题,也是新媒体影像课程内容建设的价值所在。
重视新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的语境下,新媒体的应用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更多延伸与拓展的可能,媒体创新技术以及全新的渠道、平台,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设计需求,也预示着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拥有更丰富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伴随着20世纪流行文化发展的电影、电视以及当下跨媒介、多媒介、综合媒介的流行与发展,新的媒介环境使得影像视觉的接收方式、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可能。这些背景的存在,不断更新着视觉传达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实践,推动着视觉传达课程体系的创新。使用包括电影、摄影、投影等各种影像技术从事视觉传达新创作,是新媒体影像课程建设的重点。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时刻影响着视觉元素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应当引发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对传统二维传统媒体传达方式的思考与担忧。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以及高校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一定研究与探索,无不表征着高校对新媒体语境、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自觉响应与教学反馈,是高校教学对新媒体尤其是影像元素的全新思考与融合。
夯实史论基础,加强多维设计思维训练
强化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原有设计史论课程基础上,有意识的搭建当代艺术与影像艺术类的专题史论课程,弥补与完善传统媒介设计史论为主的教学局限与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单一的设计鉴赏、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与学”、“学与问”的单向教学模式,一方面以课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或自拟论题进行课堂报告,另一方面可从设计实验与实践的角度辅助补充史论教学,理论结合实践,重新认识经典、解构经典、重构经典,从理论经典延伸到媒介反思,加深对经典的认识,开拓自己的设计视野。与此同时,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中增添影像艺术设计专题,完善原有课程架构,突出新媒体影像装置的内容,在实验实训中加强影像内容的参与比例。引导学生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以及互动性的新型媒介的特点,建立非线性叙事思维、交互性审美等,激发设计思维创新意识,深化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认知。
“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或者说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形式”[1]。影像课程群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整合传达媒介的基础上,建立多维的设计思维训练,包括跳跃性思维、转换思维以及综合思维。围绕视听语言基础课程与影像设计实践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动,深化学生对新媒介的认知,鼓励学生在平面媒介、电子媒介、空间媒介等的认知与学习基础上,从设计二维形态向三维四维五维转化。在平面的图形设计基础上,训练多元化的图形创作概念,引入三维空间以及时间概念,以视频设计、多维视觉空间设计、电视媒体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电子游戏设计等课程关联图形创意、色彩规划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在多维复杂的影像中介中建立整体视觉规划与控制能力。与此同时,深化交互类课程的互动思维训练。当今的信息传达已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信息转达完成转变,因此,探讨媒介互动与整合对视觉传达效果的影响,避免着重大量技术训练与软件训练,加强互动性视频内容的教学,从人机交互原理、视觉、心理以及行为等多重角度着手,进行影像互动等创意训练。
多学科多专业整合,拓宽专业口径
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相互交融的跨媒介思维,成为实现视觉类设计效能最大化的有效前提。“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都得到了大大地拓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的、动态的,它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设计。”[2]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下的视觉传达教学体系的搭建上,应更好的把握拓展专业深度与拓宽专业口径的关系,突破视觉传达设计局限于平面设计的教学短板,通过跨学科跨界资源的优化整合,充分利用综合类艺术高校多专业多学科的平台优势,突出现代设计理念,文化、科技、艺术、设计并重,借鉴中国美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传统,以“厚基础、宽专业”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多学科交叉、多专业整合”的教学体系,实现跨界整合的教学尝试,培养跨文化设计人才。
将新媒体、影视等相关专业的资源优势融入与吸收进来,进行跨专业甚至跨学院课程选修,扩大学科交叉的范围,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潜能。用“影像”作为踏板,实现多专业的联动。集合数码摄影、数字视频设计、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等课程,将新媒介的时代外在大环境需求内化为新媒介设计创造性动力,探索其在设计语言、技术表达层面的存在规律和表现特征,结合新媒介平台以及相关内容资源,有效实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拓展性与前瞻性。利用好学科本身的传统人文背景以及信息浪潮带来的更多可能,在多角度多维的表现形式中深化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认知,强调建立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专业整合能力,综合式体验式的信息传播架构能力,多种综合表达的艺术可能,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媒介和艺术理论中进行多维设计学习。
教学目标对接产业链
“与其他美术专业教育相较,现代设计教育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参与市场分析的实践活动,及时获取来自应用市场的最新信息反馈,才能及时获取来自市场应用的最新信息反馈。”[3]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有必要在实验课程之外,重视实践课程的环节,教学活动与企业挂钩,考虑生产、市场、管理、营销等外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设计能力,真正实现“走向市场,学以致用”。
因此,影像课程在呼应信息化、多媒介时代的同时,也应当与社会产业密切接轨,创新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延伸的教学场。利用校企合作,从数字媒体行业引进项目,组织教师与学生团队参与项目,使学生体验一线工作流程,以行业标准要求教学效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在影像思维创新领域实现高校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水平与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搭建切实有效的视觉传达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孵化平台,培养出更多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应用型、综合型设计人才,在深层的设计方法论层面实现转向与更新。
结语
通过关注影像视听语言要素、视觉信息传递功能、形式語言表达,进行包括互动媒体艺术设计、多维视觉空间设计、影像创意等相关内容在内的课程群体系的搭建,围绕影像内容,探索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路径。在实操层面深化学生对综合视觉表达要素的准确选择与控制表达能力,在技术层面提高学生视听综合设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熟练针对不同设计对象和设计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要素。紧扣文化时代发展特征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将指导思想落实到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将有效的操作经验与运行模式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改革探寻路径可能,也为视觉传达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教学转型提供较新颖的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薇,程雪飞主编.商业插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6.
[2]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7.
[3]丘星星.视觉传达设计心理.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0,53.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