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俗艺术飘出幽香

2020-04-10韩传鑫

人文天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秧歌

韩传鑫

阳信县是山东省滨州市的一个下辖县,为黄河流域的历史名城。县里的特色产品一鸭梨,现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中国地理标志注册名录。阳信县的哈拉虎在2006年申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阳信县洋湖乡地处滨州市最西端,是著名的“农桑之乡”。乡里最为著名的要数鼓子秧歌,2011年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阳信鼓子秧歌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必定是有它独特的一面,本文就是将阳信县的鼓子秧歌进行深度的剖析,揭开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步步演变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历史·源流

据《清史稿》:“县西南钧盘自惠民县入,迳红庙庄,一曰信河,县氏焉。”因历史上韩信伐齐而于此地屯兵备战,且居古笃马河之阳,故取名为阳信。洪洪武六年改为乐安州,后于明宣德元年改为武定州,信阳县随属之。清雍正十二年信阳县属武定府,后因变动,于中华民国初期属山东省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改属岱北道。1928年直隶于山东省。1939年因战争变动等多方面缘故属冀鲁边区。新中国成立之初,阳信属垦利专区,后续发展至1950年属惠民专区,1958年其与淄博市合并,即衍生为淄博专区,与此同时阳信县随之列入该区。又于1961年发生变更,淄博专区撤销,经重组后又形成惠民专区,阳信县随之属于该区。直至20世纪末,1992年因经济等方面发展所需,惠民地区发生变更,即更名为滨州地区,此时信阳县随属。直至21实际初,于2000年撤地改市,自此以后滨州市成立,最终阳信县随属并持续至今。①

2011年阳信鼓子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4年9月《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

阳信鼓子秧歌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舞蹈体系中尤为关键的组成,在阳信县当地有悠久发展史,亦是山东民间舞蹈领域长期绽放的艺术形式。鼓子秧歌(又称大鼓子秧歌),流传于洋湖、勃李、温店、商河及惠民城西一带。关于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的历史,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凌霄阁,后有大秧歌”。②凌霄阁坐落于县西部,为历史上当地最具规模的建筑群。该地历史传统氛围浓郁,时至今日每年均举办古庙会,招徕周边县一大批商客汇聚于此,货物交易等活动频繁,呈现一番热闹景象③1937年开始,由于日军入侵,民间舞蹈艺术受到摧残。1945年县境解放后,民间舞蹈复兴,“三步一停”的秧歌舞传入县境,群众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胜利。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活动趋于政治化、形式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舞蹈渐渐复苏。县委县政府不定期的举行文艺调演,1985年县鼓子秧歌队参加惠民地区民间艺术比赛,获一等奖”。④

舞形·舞态

鼓子秧歌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其在起源上并无确切依据,但核心内容在于均融入劳作、祭祀、武术等精华之所在。百余年历史沉淀中,所衍生出的形式各异的秧歌场图无不直观反映出古代战阵、动植物等的形象,经过世代演练而总结归纳出来的。阳信鼓子秧歌所表演的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娟打斗的故事。所以它的组成形式类似于军队编制。一次完整的秧歌表演一般由秧歌博士、炮手、探马、伞、鼓、花、棒、外角,几类角色组成。各类角色构成中,又以伞、鼓、花、棒最为典型。根据角色构成需求,秧歌队人员群体规模庞大,以三十二人为最基础单位,多则可提升至百余人。

阳信鼓子秧歌表演具有战斗气势,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形成了以“稳、沉、抻”为代表的三大动律特征。其中,“稳”则反映的是沉稳,其正与山东百姓伟岸形体相呼应,隶属于外形层面的认知范畴;“沉”则反映的是该艺术形式的基本内涵,或是源自于山东大汉深层次的气质;“抻”则反映的是该艺术形式的核心动力特征,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的流动都充满着“抻”,舞蹈节奏基本上是发力、延伸、收势,而我们说的“抻”就是发力到收势之间的延伸。

由于道具的不同,所以各角色动律不同,伞的动作圆润,富有韧劲,鼓的跳、转、扑、蹲,动作粗犷,气势豪放,棒的“上挑”“下盖”“左搓右擦”动作敏捷,干脆活泼,花的“扇”、“巾”舞动飘逸潇洒,轻盈欢快,另外丑角的随意舞动则为舞蹈加了几分风趣幽默。⑤伞、鼓、棒的动作特点可以概括为六句口诀:脚膝微颤,臂走弧线。手挽8字,吸蹁跨转。扑盖搓挑,跑蹬跳窜。从秧歌队表演形式来看,打头阵的均为乐队,后续依次排列顺序为伞、鼓、棒、花,以特定的阵列进行表演,常见的有二路纵队等,所以就有了伞领鼓,鼓带棒、棒随伞的队列形式。

丑伞角色扮相                     鼓子角色扮相

(2014年9月《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

“串村”是最为典型且是最具特色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以探马为基础环节,进村后依次街筒子、跑场子,经表演后最后出村。根据该流程,首先探馬队入村,于村内各街巷表演从而告知百姓,后续正式访村,以锣鼓的方式进行迎接,全村辈分较高者、年长者远迎,给予表演者端茶送水之接待,炮手鸣炮以营造出热闹氛围,也为秧歌队鼓舞打气。街筒子则是全程最核心的环节,即在街道上为村内百姓表演。同时,跑场子于广场上表演,即跑花样,可选择的表演队形尤为丰富,如九龙盘玉柱等。经一系列表演后,最后由主街出村。整个表演都发生在村民团簇的氛围中,营造出极为热闹的场面,给人以足够喜庆的氛围,具有提振士气、陶冶性情之效果。

队形场图-双十字街              队形场图-迷魂阵

(2014年9月《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

传承·现状

山东是孔孟文化孕育之地,鼓子秧歌也正是在此浓郁环境下衍生并得以流传。从历史轴线来看,鼓子秧歌成为各阶段社会状况的重要反映窗口,它与当地百姓日常劳作、地理因素等均有着密切关联。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彰显劳动状况、军队作战姿态的途径,因此鼓子秧歌在当地百姓民俗活动大体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一种基于心理层面的寄托,也正是因为美好的夙愿,鼓子秧歌才得以流传。⑥历史长河中,如人文、地理等层面的因素都在促使鼓子秧歌发生持续性变化,并实现积淀。鼓子秧歌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人们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各自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萌芽阶段:基于专家等相关人士对鼓子秧歌的大量研究,在鼓子秧歌中剔除糟粕,依托于核心内容进行创新,此阶段部分书籍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资料。表演队伍的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原本零散的自发性的状况得到变革,更富有组织性,且服饰、音乐等相关要素也实现了升级,更契合于大众审美需求,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

发展提高阶段:由于鼓子秧歌被映入公众眼帘,因此相继引来更多的关注目光;同时,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人们迫切希望在文化生活上也有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走乡串村跑秧歌,而是希望将其迁移至更绚烂的艺术舞台。在多方力量的促使下,鼓子秧歌在多档电视节目中都得到展现,而县内最具代表性的洋湖乡更是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甚至被誉为“秧歌之乡”,来自于国家文化部的这一美誉无不彰显出鼓子秧歌的魅力。后续,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多所艺术院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并相继开设基于鼓子秧歌的课程,此举所带来的推动性作用自然不言而喻。2001年更是鼓子秧歌发展的转折节点,其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阶段:由于丰富的弘扬途径,鼓子秧歌已经在百姓群体中奠定了重要地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之一,基于何种途径实现良好的传承是尤为关键的问题。对此,阳信县政府也积极出谋划策,通过鼓子秧歌竞赛等方式来提升该艺术形式的地位,并基于竞争的力量唤醒人们的热情,投身于比赛之中,通过日常的训练来加深对鼓子秧歌的认知,更为全面的掌握鼓子秧歌的内涵与表演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创新,以达到传承与创新相并行的效果。

注释:

①山东省情网.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县志库[DB/OL]http://www.sdsqw.cn/2014-4-13.

②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报,2003,(4):3.

③阳信县文化馆.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M].阳信:阳信文化馆出版,2013.4.

④山东省情网.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县志库[DB/OL]HTTP://www.sdsqw.cn/2014-4-13.

⑤陽信县文化馆.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M].阳信:阳信文化馆出版,2013.8.

⑥王珍.阳信鼓子秧歌的源流及形式特点探论[J].北方音乐,2014,(4):2.

参考文献:

[1]阳信县文化馆.阳信鼓子秧歌传承教材[M].滨州:阳信县文化馆,2013.

[2]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报,2003,(4).

[3]张素琴.关于当代中国民间舞蹈“走向”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2,(4).

[4]李岩.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未来发展的思考[J].音乐生活.2007,(8).

[5]舒永智.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发展路径探析[J].滨州学院学报,2015,(1).

[6]罗婧劼.高校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育价值[J].音乐大观.2011,(12).

[7]李卿.礼与闹:山东鼓子秧歌的结构与反结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1).

[8]胡淼森.刘佳.图说中国舞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9]王铭铭.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王珍.阳信鼓子秧歌的源流及形式特点探论[J].北方音乐,2014,(4).

[11]何政荣.音乐舞蹈采风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2]王列生.文艺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14]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5]李卿.由“自娱性”向“表演性”的转变—论商河鼓子秧歌的现状[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4).

[16]刘晓真.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当代山东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J].舞蹈文化与服饰研究,2004,(1).

[1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8]杨堃.民族学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9]李卿.论“二老艺人”在鼓子秧歌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4).

[20]石小峰.浅析鼓子秧歌的基本动态和动律[M].教育教学论坛.2010,(8).

[21]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秧歌
“非遗”视阈下辽宁秧歌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秧歌戏的起源与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