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偶剧的表现形式与灯光的运用

2020-04-10王立

人文天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木偶灯光舞台

王立

偶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随国家、地域文化的差别,表演形式和外观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出市场的繁荣,偶剧的演出形式也变得更多样化,兼容性也越来越强,舞台也变得越来越大。随之舞美、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有幸参与了几部偶剧的灯光设计工作,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就中国来说,偶剧的种类有很多种,主要分五大种类。

1、杖头木偶:杖头木偶这种木偶形式,在我国覆盖面比较大。各个地方的差异也比较大,从8寸至和人一样高都有。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还有的为“托偶”。木偶头部以木质雕刻或纸制而成,嘴和眼可动,内藏机关;控杆常以木头、竹子制成,长、短不同,与头、手、肘相接。按手杆位置不同,而分内、外操纵两种。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者,表现力强,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桿在外,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和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材料不断更新,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动作上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剧目的表演界限和发展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更加融合起来,也更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从而使杖头木偶这种表演形式,时至今日依然广受欢迎。

2、提线木偶:古人又称“悬丝傀儡”,偶高约两尺,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偶头常以樟、椴或柳木精雕而成,内设机关复杂,表演时五官表情丰富,身体以竹子制成,手有文、武之分,表现形式多样,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木偶剧的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表演的舞台从原先的区域性到现在扩展至整个舞台。提线木偶的提线一般为16条,线长度可达6尺,操控的难度更大,但表现力也大大增强,按木偶动作需要而有所取舍,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表演技巧复杂细腻,神情兼备,从古到今,一直都广受好评。

3、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为传盛。偶高一尺有余,整个偶由头部、中肢搭配服装组成。偶头以樟木雕刻而成,由内部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以食指插入头颈控制头部,中指和拇指插入中肢操纵双手,这种表演形式,其动作敏捷迅速,自由丰富,表演者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可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度的动作。布袋木偶因表演形式灵活丰富,使其剧目的延展性也非常丰富,民间流传的形式有“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工艺的发展变化,可表现的题材有传统、现代、神话、童话等等。

4、龙溪布袋木偶:也是布袋木偶的一种。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抗日战争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连,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袋戏的特长是演员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龙溪布袋戏以演武戏见长。偶头是其结构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仔细研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许多深刻体现典型性格的偶头,善恶忠奸,千姿百态。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而又真实,而“反套”(表现偶人“背手”)和“飞套”(偶人飞出,或腾空、或跃墙,套入另一只手)的操纵技巧,更令人惊叹。布袋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偶人,常双手同时搬演两个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足见其难度与演员的功力。

5、泉州提线木偶:简称线戏,有表演者从幕后进行操纵,木偶在前面表演,由丝线悬提控制。泉州提线木偶一般长2.5尺,因表演的角色和动作的不同,提线的条数也会由16条至30条不等,所有的提线都集中于“交牌”之上,布线合理、谨严,动作灵活生动,控制性强。过去旧式演出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随着人们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演出形式改变,舞台的形式也出现巨大改变。相继出现了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了地台,表演区域也比以前扩大了很多,随着舞台纵深感的增加,舞台的层次感也越来越强,舞美灯光的运用也越来越丰富灵活起来。木偶造型和种类也因演出形式的改变而不停地发展变化着。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在以上这几大类偶剧类别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还存在着很多的流派和分支,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舞台特点。过去在偶剧里,舞台空间并不是凭借舞美设计来体现的,而是依靠角色的活动与角色的虚拟动作来诠释的。它的舞台空间感比起其他舞台表演形式有更大的随意性,因为它不受演员自身条件的限制。传统偶剧的舞台固定有一米七高的挡幕,起到了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偶的表演和吸引观众的作用,灯光也只是在表演区内,起个基础照明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科技的迅速发展,偶剧的变革也突飞猛进,人们发现原来固定的舞台表演形式,阻断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偶剧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台口有开有合,开合并用,舞美布景高低交错,人物的表演区扩大到了整个舞台,人物在景里时隐时现,舞台有了层次、有了纵深,加强了故事的立体感,这也让灯光设计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小小石敢当》剧照

偶剧舞台的更新也促使偶剧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一的传统表演形式,演化为人偶同台,就如我参与创作设计的偶剧《小小石敢当》一样。这是根据民间神话传说改编的一部舞台剧,舞美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图案样式,很意象地表现了剧中的环境,没有很多繁琐的实景,舞台相对很空旷。表演形式以杖头木偶为主,融合舞龙等多种表演形式,人偶同台,给灯光留下了足够的创作空间。但随之问题也来了,演员的表演区域覆盖整个舞台,上面也提到了杖头木偶这种表演形式是操纵者操纵三根手杆进行表演。操纵者身穿黑衣,黑纱遮面尽量隐去,突出偶的表演。但在这么空旷的演区里,又没有太多可做遮挡的景别,既要刻画环境,又要尽量地隐去偶的操控者,还要保证偶的亮度,这确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原先接触偶剧不多,我便请教了几位灯光界的老前辈,也查阅了一些有关偶剧的资料,但都收获不多。因为偶剧发展到今天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偶剧有了很大的革新和改变,我想偶剧灯光的运用也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有取必有舍,有失必有得,经过和导演的商讨,最终确立,操纵者即是偶,偶既是操纵者,抛弃面纱,人偶统一。在保证大的环境气氛下,以局部演区光提出人物,既然无法很好地隐去操纵者,那还不如让其融入其中。在环境的处理上,我尽量做的虚实有度,少用光,光随人动,以情抒景,以光抒情,用强烈的色彩诠释故事人物的内心情绪,让观众有强烈的视觉感受,更容易融入到故事中,角色统一。经过剧组共同的努力,这部剧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好评,这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随后,我又参与了偶剧《鹤飞》设计工作,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我在选灯、布灯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布光更精细,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切割灯,让整个舞台,人、景、光之间更干净,把大舞台当成小舞台,不光要精细,整体还要融合。

在灯光设计的道路上,我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很多浅薄的想法有待去实现和验证,有取必有舍,有失必有得,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胡万峰.别让偶剧止步于在童年的记忆里[N].中国艺术报,2018-01-26。

[2]李延年,王景贤,戴荣华,周飞亚. 木偶剧如何融入当代舞台[N]. 人民日报,2018-08-02。

(作者单位: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

猜你喜欢

木偶灯光舞台
数灯光
映照
台上
小木偶找智慧
画与话
木偶的眼泪(一)
木偶复活记!
我们的舞台
万家灯火之百变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