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2020-04-10罗凤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0期
关键词:呵护关注健康成长

罗凤婷

[摘要]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小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觉得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眼,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入手,因材施教、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展开教育,就能有效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注,心理健康,呵护,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作为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我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身发展。作为老师,必须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颗关爱孩子的心,这样才会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尽早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下面是本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我主要是通过课堂、课间及家校互动来发现。第一就是课堂。孩子如果平时表现比较好,但突然有一段时间课堂上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肯定是孩子的思想有波动。第二就是课间,如果某个孩子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他在课间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独处,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二是极容易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或发泄心中的不快。第三就是通过家校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从而发现孩子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

二、教师要了解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有遗传因素、自身气质等。外在原因有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社会环境等。不同的原因导致不同问题的出现。我觉得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在平时与孩子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前年的一个六年级学生,他是个男孩子,姓刘。他长得高大英俊,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数学思维很好,上课经常举手发言,数学成绩在班中还是不错的,很乐意为班级服务。但是有一点,就是课后经常说粗口,所以同学和老师投诉了好多次。跟他说了好多次都不改。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打电话给刘妈妈,要反映她儿子在学校的情况。谁知刘妈妈说,老师,我来学校跟你详细聊吧。等刘妈妈过来后,聊着聊着,刘妈妈竟然哭起来。一问,原来刘同学不但在学校讲粗口,在家里也会用粗言秽语骂刘妈妈,甚至有一次还打了刘妈妈。我觉得很奇怪,说这样可不行啊。你管不了,可以叫他爸爸管管孩子啊。刘妈妈说,真正的原因就在刘爸爸身上。原来在他们家里,他爸爸是那种男权思想严重的人,在家里说一不二。又特别溺爱孩子(刘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孩子),他觉得他儿子已经很优秀了,所以觉得没有必要给孩子压力,更不允许刘妈妈批评孩子。但刘妈妈觉得孩子是块好料,所以更应该严格要求才能长材。但是,刘爸爸一旦看到刘妈妈教育或批评孩子时,就觉得刘妈妈跟他作对,所以就立刻用粗口骂她,(有一次因为刘妈妈顶嘴了,更出手打了她。)骂完后再带孩子出去玩。从小到大,耳闻目染,久而久之,刘同学就养成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说粗口的习惯。现在刘同学长大了,开始叛逆了,说他几句,居然还打妈妈。刘妈妈还说,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她早跟丈夫离婚了。

这个例子很明显跟孩子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所以,我又约了刘爸爸来学校单独聊天。我开门见山的反映了刘同学在学校的好与不好的方面,告诉他,现在刘同学这种经常说粗口的行为已经令大家反感,并且很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引起打架,后果很严重。如果再不改正,将来刘同学踏進中学、踏进大学、踏进社会,将影响他的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刘爸爸听了以后说,那我回去好好教育这孩子,叫他不能在学校讲粗口。我先表扬了刘爸爸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然后告诉他,刘同学现在的不良表现真正的原因在你身上。刘爸爸觉得很奇怪,说我没有教他说粗口啊。我没有回应。而是告诉他,我跟刘妈妈聊过了。我问他,你儿子骂他妈妈时,你有教育吗?你孩子打他妈妈时,你有阻止吗?

(对方沉默)我说,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谦逊有礼;反之,就会使孩子行为放任、不讲礼貌。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双方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那么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听取父母的意见。相反,如果其中一方是不尊重对方的,那么孩子也会不尊重弱势的一方。现在刘同学之所以敢在家里打骂妈妈,是因为你在家里不尊重孩子的妈妈,所以才导致了刘同学也欺负妈妈,不尊敬妈妈了。等他长大以后,他也不会尊重你,也会出现用粗言秽语骂你的行为。另外,因为刘同学在家里讲粗口已经习以为常了,他没有觉得讲粗口是不对的,所以他才把这种不良行为带回了学校。我还告诉刘爸爸,刘妈妈对他父子俩的表现伤透了心,如果有一天真的忍受不了的话,她会选择离婚,因为人都是有尊严的。我问刘爸爸,我想你都不想这样吧?刘爸爸陷入了深思,然后问我应该怎么做。我建议说,学会道歉、学会尊重,做好榜样。叫他回去当着孩子的面跟刘妈妈道歉,然后告诉刘同学之前爸爸骂人、打人都是不对的,以后要尊重妈妈,也不能在学校说粗口了,父子俩互相监督。如果平时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意见有分歧,最好心平气和一起谈,一定要意见统一,慢慢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刘爸爸答应了。

然后我又找了个单独的时间跟刘同学聊。我先表扬了他在学校好的方面,然后很严肃的告诉他,在学校讲粗口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是学校不允许的。我也已经跟你说过好多次了,怎么都不改呢?他说会改。我又说:“听说你在家里也用粗口骂妈妈,甚至打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就说,“我妈妈很烦的,老是叫我学习,对我很严格。我爸就不同了,他会护着我。”我哭笑不得,很认真的告诉他:“不管怎样,打人是不对的。作为儿子打骂妈妈更是不对,是不孝顺的表现。想一想,你妈妈含辛茹苦的把你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养育成一个少年,得到的不是感恩,而是粗言秽语的咒骂甚至挨打,你妈妈的心里会多失望。况且你妈妈是为了你好,想你有更大的进步,才会严格要求你。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老师平时也很严格要求同学们,难道同学们就可以打骂老师吗?假如你身边的人经常用粗口骂你,你心里会好受吗?要学会换位思考。”接着我告诉他,你这种行为已经令妈妈伤透了心,如果再不改的,你妈妈迟早一天会从失望变成绝望,到时离开你不再与你生活,这时就真的没有人管你了!你想吗?刘同学低下了头,泪珠在眼眶打转,小声的说,不想。最后我告诉他,今天回去跟妈妈诚恳地道个歉,以后不能再说粗口,更加不能用粗言秽语骂妈妈或打妈妈。他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刘爸爸跟刘同学居然跟她道歉了。现在刘爸爸有什么事也会跟她商量,她如果说孩子的时候,刘爸爸就走开,不会像以前这样骂人了。刘同学也开始听妈妈的话,即使有时顶嘴也不敢用粗口说了。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好了很多,说非常感谢我。我也特意观察和了解了一下刘同学在学校的表现,果然讲粗口、骂人的行为少了很多。

第二个例子是我今年教的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子,姓廖。他的脾气很坏,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即使一点小事,只要有人不小心冲撞了他,他都非得抄起家伙去打人家不可,每次都要对方说声“对不起”才罢休。开学没几周,已经处理了好几次,虽然每一次都有同学拉开他,才没有酿成大祸,但也够我头疼了。我问了班中的一些同学,了解廖同学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同学们说,以前不是这样的,是五年级开始才这样的。

于是我打电话给他妈妈,反映廖同学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并且告诉她,如果廖同学还是这样打人的话,迟早一天会出问题的,到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廖妈妈说:“老师,孩子以前脾气虽然是暴躁了一点,但不会打人的。现在变成这样,我觉得我自己也有责任啊。因为我昨年给他生了个弟弟,白天忙工作,晚上又要带小孩,没有精力管他。他呢,又不迁就弟弟,一点小事就弄哭弟弟。他爸爸脾气也很暴躁的,一见他弄哭弟弟,就骂他,他又顶嘴,所以爸爸就棍子打他了。于是他更加恨弟弟,经常打弟弟。但我不知道他在学校也打人啊。”我一听,明白了,原来是“二胎”惹的祸。于是我告诉廖妈妈,这是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原来作为独生子女的他,现在一下子多了个弟弟,优越感没有了,多了争宠的人,以为爸爸妈妈妈妈不再关心他,心理上就不平衡了。现在廖同学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想引起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及发泄心中的不快。于是廖妈妈又问我:“老师,那应该怎么办呢?”我告诉她:第一,跟孩子说声“抱歉”,这两年因为忙于照顾弟弟而忽略他。但爸爸妈妈还是跟以前一样爱他的。第二,强调廖同学是个哥哥了,要有哥哥的担当。当弟弟乖时,请哥哥跟弟弟一起玩。当你忙时请廖同学一起帮忙照顾弟弟。每次都要跟他说声:“谢谢,有你帮我多好。”,慢慢培养哥哥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第三,多些关注、关心、关爱廖同学。不管多忙,爸爸妈妈的其中一方每天都要抽时间跟孩子聊聊天、散散步或者玩玩游戏。第四,要廖爸爸改掉打孩子的行为。孩子受到家长的影响,以为发泄心中的不快可以通过打人这个方式的。但他在家里不敢对强势的爸爸妈妈发泄啊。所以他拿弱势的弟弟、同学作发泄对象,通过打人这个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至于要同学跟他讲“对不起”,实际上就是要周围的人关注他、认可他。所以家长在这方面一定不能树立坏榜样。第五,平时要跟他说一些因为一时做事冲动而造成的恶果或付出代价的事,叫他做事千万不能冲动,要想后果。廖媽妈同意了。

到了班队课的时候,我特意上《安全教育平台》让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安全教育短片《学会控制情绪》,短片中首先播出了几则这样的新闻:某校两个男生因发生口角,各叫来帮手相约在某地群体斗殴,结果发生死亡或重伤悲剧;某女生因看不惯班里的另一女生而纠集“朋友”羞辱该女生,结果要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短片告诉我们,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所谓的“朋友”,也令家人要经济赔偿。然后短片跟我们分析:情绪会时好时坏,这是正常的现象。好时可能让我们幸福快乐,充满勇气和力量,坏时可能使我们愤怒忧伤,甚至冲动的做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控制好多变的情绪,把握自己心中的度。最后短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觉得自己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时,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调节。一是学会转移。当火气上升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去做其他的事情。二是合理发泄。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哭一场,向他人倾诉,放声歌唱等。三是自我暗示。就像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自我开导。四是积极暗示。可以试着在心理默念“不能发火”、“冷静”、“坏脾气不好”等。这节课中我特意观察了廖同学,我看到他看得特别认真、专注、若有所思。我想,我要的目的达到了。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廖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好多,也没有跟同学打架了。语文老师还反映他写了一篇叫《我的弟弟》的作文,写得挺不错。老师特意把它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他高兴得不得了。我又打电话给他妈妈,反映廖同学进步了。他妈妈很高兴的说,自从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廖同学脾气果然慢慢的好了很多,平时一回来就逗弟弟玩,也会跟爸爸妈妈撤撒娇,现在家里的气氛融洽了很多。

所以,总的来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小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觉得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眼,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人手,因材施教、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教育,就能有效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了。

猜你喜欢

呵护关注健康成长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春风化雨 心系教育
呵护心灵,引领走出阴霾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术教学,让情感价值绽放异彩
呵护成长,艺术批评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