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纹样式在文创中的应用

2020-04-10钱昕

世界家苑 2020年1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化创意

钱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渐提高。广大群众对可以提高消费者文化知识水平,陶冶思想性情,愉悦情绪等为目的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是我国日益提高的综合国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与认同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传统鱼纹图案是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赋予了诸多吉祥寓意。如果将鱼纹图案通过一定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创设计中加以呈现,通过当代设计语言重新拴释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一定能让其在当代的文化潮流中换发出新的生机。笔者将结合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特点,结合恰当的产品,完成毕业设计,使普通的商品变为具备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关键词:鱼纹样式;文化创意;鯉鱼;解构主义

1 设计综述

鱼类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异乎寻常的特殊地位。所以在我国古代先民们的文艺创作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以鱼为模板的鱼纹图案绘画作品,甚至产生了许多以鱼为图腾的图腾纹样绘画。比较著名的有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变现形式丰富多彩,比如单体鱼纹,复体鱼纹,几何鱼纹,综合鱼纹等。先秦时期的“蟠螭龟鱼纹方盘”中的鱼纹。在四川成都温江鱼凫村出土的古蜀国鱼凫时期的陶器,表面有以鱼为图腾的鱼纹和鱼形。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金仗上也有鱼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鱼纹样式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爱情,富裕,通讯等诸多吉祥的意义。笔者在毕业设计时,将通过解构,变形等各种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栓是传统鱼纹图案,以期产生一种新的视觉经验,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商品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新的方法加以传承。

文化创意最终的结果是人的智慧,知识,和灵感在某些具体行业或产品的物化。鱼纹样式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和商业价值。通过创意开发,不但可以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加以保护和传承,还可以得到知识与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商品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的同时,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具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

2 设计构思

民俗中的鲤鱼纹样变化经历了一个流变过程逐渐演化成一种民俗符号,具 有象征意义。关于鲤鱼的一些神话传说与寄托着人们殷切期望的神秘习俗,也是古代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不过它是对古代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虚幻的 反映。人们的希望,寄托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上。生活于自然、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于是对神灵,对奇迹的盼望尤其重要。对于鲤鱼纹样来说,一般是某一孩童坐在鱼背上,或怀抱一个大鲤鱼,其象征着“富贵有余”之意。另外,也有两条生动的鲤鱼,或描绘出两鱼和磬对接,即为“双鱼吉祥”,把鱼和莲相结合,即为“比年富余”。再由于“鲤”通“利”,该图可叫做“吉利富裕”。之后也形成了鲤鱼跳龙门的历史传说,使鱼彰显出更多吉利吉祥的色彩。很少有传统纹案像鲤鱼纹样这样即寄予了各种各样美好寓意,又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鱼纹图案大量的出现在年画、服饰、配饰、用具、建筑、壁画、陶瓷、居室、照壁等各式各样的载体之上。这给笔者的文创设计带来了大量宝贵丰富的素材。笔者发现鲤鱼纹样式多以鲤鱼和其他图案结合来表达不同的含义。笔者认为锦鲤纹样本身便代表着吉祥富贵,孝道文化。可以结合解构主义对传统鱼纹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使传统鱼纹从画面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文化符号。

在日本,鲤鱼也被视为勇敢拼搏,不屈不挠的象征。每当过男孩节,一个大大的鲤鱼旗都会被家里有男孩的家庭悬挂在门外。

从上文可以看出,由于人们普遍对鱼类的喜爱,所以众多艺术创作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反应鱼类文化的艺术作评。从古至今,鱼纹图案大量的出现在年画,服饰,配饰,用具,建筑,壁画,陶瓷,居室,照壁等各式各样的载体之上,给笔者的文创设计带来了大量宝贵丰富的素材。笔者在文创设计中汲取养分,通过艺术设计语言对传统鱼纹图案进行了更深的发掘。

3 方案设想

通过上文,我们大致了解了鱼文化在中国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表现各种美好寓意时产生的鱼纹图案。笔者通过鱼纹图案的传统文化寓意来寻找一些更能表现设计理念的商业产品做为载体。让他们通过一个合理,巧妙的契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普通的商品,变成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来丰富商品的文化属性,让人们更加愉悦的通过“文化内涵”来接受商品的“基本效用”。

一款好的文创产品要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优秀的艺术设计感。其次,良好的商品品质。第三,产品售后,文化等附加值。最后,品牌营销。其中,优秀的艺术设计感是我们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入经过艺术设计加工的鱼纹图案美化产品的外观设计,增加产品的传统文化因素等附加值来达到使文创产品新颖,别致,有创意的目的。

4 视觉表现

4.1 图形设计

在图形设计当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同图形在表达意义时,会因为时间,地点,民族风俗的不同而产生意义表达上的差异。所以要注意适应不同的年龄层次,消费群体,和消费对象。第二,要有鲜明独特的设计形象。第三,要注意准确的表达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图形设计要求。例如,在笔者设计的笔袋得的过程中,采用了鱼跃龙门的图案。这主要是考虑到笔袋的消费者大多为学生,学业上进取就如同鱼跃龙门一般,不进则退,意义恰当。在设计形象上,鱼纹图案采用了浮世绘风格。风格简明,形象,生动,具有异域色彩,会被喜欢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更好的接受。在颜色的搭配上,黄底黑边,色彩对比强烈,醒目。鱼的色彩为红色为主,配以黑白二色。红黑白在设计中是常见的颜色搭配,视觉冲击力强烈。但整体的底色黄色的纯度有所降低,使整个产品活泼却又不失稳重。

在设计语言的应用上,我的毕业设计除了基本的传统鱼纹样式,还借鉴了解构主义的艺术风格。解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秩序都是可以打破后在创造更合理的秩序,原有的整体就失去了固有的意义。解构主义从逻辑上打破旧有的设计基本原则,应用打碎,重组,叠加,抽取部件本身来创造新的意义。做出不确定与支离破碎的视觉效果。例如在笔者体恤衫的设计中,将鱼纹图形重新切割,留取了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在物理意义上已经鱼过去的图形完全不同,但却使从旧有图形衍伸出的图形。在视觉上产生了新的效果和审美趣味。在我所设计的毕业创作中应用了打碎,重组的设计方法。例如在书签与钥匙挂件的设计中,鱼纹图形被切割删除了许多细节,重新设计后的图形与书签,钥匙挂件的基本形进行了重组。使产品转化成结合产品的新图形。笔者要做的就是通过设计引导观众有了新的思考习惯和观察角度。

4.2 色彩搭配

色彩是图形设计当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应用色相,饱和度(纯度),明度,整体色调,冷暖,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因素,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引导观众产生相应的情绪波动变化。例如在笔者的作品中,其中一组手机挂件的设计采用了纯度较高的邻近色和同类色,绿色系列和橙黃色系列。在这两个挂件设计中,采用了同一色系的设计,色调统一和谐,但是不同的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小差别又会使统一的色调下产生丰富的变化。在包装盒和书签的设计中,应用了互补色,笔者使用了蓝色和橙色的搭配,使作品色彩对比强烈,但是蓝色与橙色同时降低了纯度,使颜色不在强烈,跳跃。这样的颜色搭配既对比强烈,又显得稳重含蓄。

4.3 排版设计

在排版设计中,图形的大小,复杂程度都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图形面积大的,会让人觉得热烈;图形面积小的会让觉得平静;图形设计越抽象,越简单,越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黄金分割的应用,会让图形在视觉上的效果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解构主义的应用,会让旧有的图形设计产生新的意义与新的感受。

在笔者的设计中,明信片设计通过调整鱼纹图案在产品上的虚实,疏密,比例,位置等版面因素,来达到产品与设计图形的合理结合的目的。在明信片的图形安排上,主要的图形设计到了产品的下方,下方会显得稳重,密集。这样,在上部会显得较空,笔者将鱼跳跃的高度位置适当作出调整,可以平衡图形的画面平衡感。笔者在书签设计与手机挂件设计中,将鱼纹图形的样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通过简化图形的复杂程度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在挎包设计中,应用解构手法,重新赋予了鱼纹图样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意义。

4.4 材料的选择

在笔者的图形设计完成后,找到一些合适的商品作为载体是完成一个完整文创产品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考虑材料学,完成最终的文创产品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商品作为支撑创意想法的载体,这个载体在材料上和制作工艺上能否实现我们最终想要的预期效果。第二,这个文创产品的传播性如何,能多大程度上实现我们创意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第三新颖的创意要有合适的载体,合适的载体才能找到准确的客户群,最终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文创开发。

例如,在笔者的文创设计中,信封的设计就应用了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鱼雁传书”“鱼传素尺”,这两个成语都有传递书信的寓意,所以图形设计和产品在文化上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并且纸张作为文创的载体,在生产印刷过程中,可以将笔者的创意想法高质量的呈现出来。在比如马克杯的设计中,利用马克杯的材料特质,在十分光滑的材质表面,丝网印刷可以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这样的材质给笔者在图形的选则上,留出了宽泛的空间,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复杂,生动有趣的图案。这是在陶器或者丝麻等一些粗糙材质上无法实现的。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文化创意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重塑与解构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疯癫亦梦幻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具象诗:文字的张力或诗性的缺失?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