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表达表现的策略
2020-04-10倪文贤
倪文贤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应该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活动,创意美术活动的目的并不强调让幼儿机械地习得某种美术技能,而是把重点落在“创意”二字上,即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幻想,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去创造和表现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及成功感。而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表现”:是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
陈鹤琴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美术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样式化前阶段(4-7岁),并认为前图式期的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外部事物。
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两个艺术领域的目标:幼儿美术教育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进行美术的表现与创造。大部分教育理论都主张幼儿自由的创作与表达,给予幼儿宽松自由的环境,并且也强调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似乎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于是幼儿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忽视了幼儿整体素质(情感、智力、审美心理素质等)培养。另一种则截然相反,教师不敢教孩子美术技能技巧,生怕被冠于“灌输法”的帽子,而一味地让孩子自由去想象、创造,而结果确是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却无法用手中的工具来表达,尤其是年龄小的更是如此,经常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只好可怜巴巴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我不会!”
基于课改理念,我们认为儿童在美术上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走向成熟的过程,不能过度的去“教”,而是要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练习的环境,让他们独立画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教师从旁观察、激励和引导。斯洛文尼亚哲学家奇泽克认为美术教学活动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绘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临摹,而是自发探究,画出各种造型。
“创意美术活动”就是巧妙地将幼儿的“创造性”和“美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地在自然中、生活中寻找和选择各种材料,并经过观察——构思——设想——尝试——表达出有独立个体想法的美术作品。因为5-6岁的孩子处在图示期(意象表现期),这一时期幼儿的记忆最大特征是整体记忆,能把所见所闻的事情作为整体的保存在记忆中,并能凭记忆把所见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表现出来,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绘画创造能力随着他们参加的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扩大进入了高潮期。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幼儿的审美情趣,并开拓教师在组织方式、呈现形式上的思路,调整、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以更多元和开放的角度组织开展美术教学互动,使教师能有效结合主题背景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指导教师如何有效理解、评价和尊重幼儿独特的感受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怎样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从而增加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体验,创造性地改善美术活动的呈现形式,让幼儿在一个更为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通过实践和反思研讨,最终我们梳理了五条在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表达表现的有效策略。
一、策略一:积极调动幼儿的感知觉体验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是幼儿的游戏。美术技法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来说不那么重要。美术是一种表现性的活动,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冲动的是幼儿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印象,而不是美术的技巧,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感受就没有表达。在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中,应当将重点放在让幼儿更多途径,多感官的对事物进行认识和感知,这样在创作中,幼儿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
例如,水墨吹画《腊梅》的创作。教师首先带幼儿观察腊梅花的形态,随后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描述,接着让幼儿自行近距离的观察,触摸金银木,并总结出树干的交错,花朵的各种状态,返回教室后,教师用拍摄的特写照片,集体引导幼儿对细节的深入观察。经过这样几番的引导,幼儿的美术作品中便呈现出了引导的重点,树干的交错和树叶对生的状态。
二、策略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特别是大班年龄段的幼儿,他们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效果。大班幼儿对于新异的物品、有趣的游戏、拟人化的情境更容易投入,并随着兴趣的增强而延长维持的时间。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从“趣味”着手,以游戏性或情景导入,让幼儿在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的带动下,投入活动。
例如,在创意美术活动《鸟先生》的导入环节,教师用游戏“看谁说出的鸟类名称最多”,这样的提问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经验及年龄特点,使幼儿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再现在美术活动中。当老师提问“鸟先生会在这么多鸟朋友做些什么?”幼儿就像打开了想象之门,他们对即将表現的作品充满了情景性的想象和模拟。这样具有开放性和情景性的提问,不仅帮助幼儿调动了积极参与的兴致,同时也是为大班幼儿“有目的”作画奠定了基础,使得他们更加投入到美术创作活动中。
三、策略三:不可以“示范画”,但可以巧“示范”
《指南》反对的是“示范画教学”,那是一种集体化的,统一的,被动的模仿。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那是一种自发的模仿,强调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主动模仿。因此,作为模仿对象,有很多事物可以用来示范,例如实物、照片、名画、绘本等。还可以采取局部示范的方法,解决幼儿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巧问题。示范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幼儿呈现。
例如,在《我的情绪抽象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呈现了《菲菲生气》的绘本图片,以及毕加索,蒙德里安等大师的抽象画作品,通过让幼儿感受生气和平静的情绪,观察大师的抽象画作品,从而完成自己的情绪抽象画创作。
四、策略四:多种评价方式,聆听童声
在评价的环节,可以采用幼儿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评价环节不要一味从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技法上进行评价,而是要注意聆听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对他人作品的肯定及理解,儿童会从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想法出发,他们的美术作品反映的就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美术对于儿童更多是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其次才是艺术表现,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切忌用“像不像”、“好不好”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发现其中的童趣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而更多的是肯定幼儿的任何表现形式及内容,鼓励他们向成人、同伴来分享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想法。
此外,我们还较多地采用幼儿间相互观看作品,互相评价的方法。这样不仅让幼儿关注自我,更要去关注他人,了解他人的思维及见解,使幼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想法,增强了幼儿间的交往与社会性能力。
教师在评价的环节需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所评价的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提出来,让幼儿通过欣赏同伴的作品,再次感受教师的引导重点,同时教师也要参考儿童对作品的解读,从内容、形式、技法多角度综合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策略五:讲究作品呈现的形式美,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幼儿作品的呈现应当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本身,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的运用形式美,会让呈现出来的作品锦上添花,这其实也是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对审美情趣的引导。同时,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以一种美的形式呈现,也会获得一种成就的快乐,从而激发美术活动兴趣。
例如,《玉兰花》的绘画中,教师运用圆形的底纸,并在纸上涂满蓝绿色的水粉做底,幼儿在圆形有色底纸上的创作,更具有形式美,看起来愈发赏心悦目,充满了中国元素。
六、策略六:向家长渗透全新的幼儿美术观
如何让家长了解并接受全新的美术观呢?我尝试在班级家长会上向家长进行了一次相关的介绍,使家长明白了孩子作画是一种表现自我、抒发自己情感与想法的一种途径,不是为了技能的习得,也不是为了“相像”或“工整”,更不是为了取悦成人。家长在幼儿绘画的过程、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只需要鼓励、欣赏孩子的认真及耐心的态度,对孩子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激励,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创作,快乐而单纯地表现所思所想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观念转变使得家园一致,让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感知觉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美术作为幼儿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充分的展示幼儿的内心世界,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满足的机会,在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在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主要是以示范画的形式开展,并且在传统的美术活动中,主要以让幼儿掌握绘画技巧为目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封闭式的,注重临摹训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美术教育作为艺术领域对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启蒙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也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传统的“范画教学法”以及“好不好”、“像不像”的作品评价观予以否定。这对习惯了“范画教学”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通过实践探索,研究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对事物的感知,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和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觉体验,进而运用美术的语言,自由的表达和创作。这在《指南》强调“去示范画”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陆丽莉.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4(16):190—191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翻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王大根.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周静.走进童心悦读童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的探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0:5.
6、彭兵.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