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走进语文的诗意
2020-04-10韩友霞
韩友霞
“语文教学,其过程就是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精神元素。这是我们所说的语文诗意和诗意课堂。”读着王崧舟老师的话。我感想万千:中国语言最具有情感,其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的诗意,是读者与诗人的对话,是读者与诗人情感共鸣的载体,是洋溢生机、迸发激情、充满诗意的情感舞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以古诗词为载体,以课堂为基地,与孩子们徜徉于诗词的诗意里,让孩子们情感上愈加接近美、洞悉美,培养语文的诗意,诗意的人生。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树立诗意理念,做诗意引领者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一个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具有诗人一样的言语魅力,也要有像诗人一样良善、美好、敏锐的心、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要有诗人的气质修养。我与孩子们一起品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引导他们想象诗情画意,陶醉于诗句的美感和志趣中,感悟友人送别伫立江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远眺的悠远情怀;感受那油灯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深情;陶醉那“明月松间照清泉,清泉石上流”的松间优美;想象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道凄景……那经典的画面,那亘古旷今的记忆,那优美的语言,那耐人寻味的情怀,激动着我,牵动着我与孩子们 。
二、创设诗意课堂,营造诗意氛围
语文的诗意要要能充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字情感,愉快、轻松、有效地镌刻到学生的头脑中,且引发学生良好的反馈。
(一)“读”占鳌头,成语感
教材重视传统文化编录,为古诗学习搭建了舞台。每天利用晨读我们阅读古诗,每星期背诵一首古诗,课外布置古诗背诵、积累,定时交流、展示、竞赛。春天,我们和着春雨背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长征》,再诵《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悟主席的大气磅礴和诗人的优美情怀,学李白《独坐敬亭山》写景寄情的山水情义,读《望庐山瀑布》的浪漫与壮丽、诗人《蜀道难》的雄放与无奈、《将进酒》的忧愤深广的感慨,学杜牧《绝句》悟诗人内心的愁闷与百无聊赖,再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受杜甫那作为“现实主义大诗人”的令人可歌可泣的忧国忧民情怀……读出了诗的魅力,更化春雨润物于无声。
(二)授“渔”课堂,得方法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语文学习过程就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写作的背景、诗句所再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诗句的结构形式,继而仿写、学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我们体会什么是对偶,怎么写景,如何叙事,怎样抒情,为什么托物言志……再在朗读中感悟,去学习,去积累,得“渔”于课堂。在朗讀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诗意之美。
(三)吟于课堂,荡涟漪
熟能生巧,“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氛围形成了。学完《咏雪》诗,学生写到“一颗两颗三四颗,五颗六颗七八颗,九颗十颗无数颗,挂在天上亮晶晶。”有同学改“挂在天上眨眼睛”、“嵌在天上眨眼睛”。课外背诵了《声声慢》,同学写下《声声慢 小学毕业》
“欢欢笑笑,哭哭闹闹,匆匆忙忙逝逝,提起离别时候最难将息,三笔两画书写,怎敌他时光之急?境过也,枉伤心,不愿离别时季。
满目记忆堆积,相处久,如今谁肯愿别?空望操场,个个相拥成泪。梧桐更和丝雨,到离别滴滴泪泪,这别离,怎一个不忘了得!”
生活在充满爱的世间,用诗讴歌着人生,用人生感悟着文字的诗意。
(四)课文改诗,巧练兵
文质兼美的篇篇现代文,也为诗意课堂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为课文《白杨》改诗:
“茫茫戈壁天地浑,恶劣环境白杨生。
高大挺秀茁壮长,坚强执着显精神。
明述白杨暗喻人,托物言志表寸心。
扎根边疆豪情壮,可歌可泣栋梁魂!”
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改诗:
“修建铁路到拉萨,全民意愿志气大。
海拔高,地势狭,风火山隧道逞凶诧。
土不凝,洞壁塌,高原缺氧天气差。
战胜困难靠智慧,吃苦奉献为开发。”
诗人是令人敬慕的,而孩子们虽不成熟却感人至深的一首首小诗也令人感叹!为课文改诗,改出了对祖国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改出了细心和情感,更改出了语文能力、素养的提高,这便是令人慰藉的语文诗意。
三、生活中,我们与诗同行
语文,她亲切地包围着我们,就像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空气,滋润着我们每个人心田,涵养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生活中我和孩子们学语文,用语文学诗、用诗写生活。写小诗成了我与孩子们交流的媒介,甚至有学生写下古文道歉信!回老家过年,我写下这首词:
《忆老家三十凌晨》
老家好,晨起祭祖忙。公婆早起忙打理,老公闹钟放耳旁,提防晚到场。 老家好,无眠懒床上,鞭炮声声如雷震,礼花闪闪印窗上。必须早起忙。”
有同学认为“无眠”好,写出了新年特点。有同学认为“早起忙”更形象.....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去品读语言,“嚼”出了语文。
与学生走进语文诗意,也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走进语文的诗意,也走进传统文学的大门,诗意的语文也启迪着我和孩子们的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