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出政绩”现象的根源与治理

2020-04-10范逢春

人民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形式主义

范逢春

【关键词】“材料政绩”  形式主义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常抓不懈,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绝,不断衍生出“新变种”,成为前进路上的“软钉子”。当前,“材料出政绩”现象在部分党政机关蔓延滋长,成为组织之痛、队伍之病、干部之苦、事业之害,亟待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材料出政绩”现象的危害

党政机关撰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调研报告等文字材料,主要作用是推动工作、传递信息、总结经验。一份文字优美、语言精到、逻辑清晰的文字材料,对任务布置得合理、将情况总结得全面、把经验梳理得充分,充满说服力、富有感召力,有助于相关各方了解有关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于党政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文字材料本身应当是工作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单纯追求文字材料“高大上”,花大力气将汇报PPT做得“美轮美奂”,热衷于“添油加醋”编造成效、“移花接木”虚构创新、“无中生有”虚拟经验,企图以“材料出政绩”。这种“材料出政绩”现象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很大危害。

“材料出政绩”破坏了政治生态。“材料出政绩”就是政绩不符合材料描述,没有政绩被说成有政绩,一分政绩被说成十分政绩,是一种包装出来的“假政绩”。上级如果仅仅从“材料”来判断政绩优劣,就可能造成“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汗水流得多”不如“材料花功夫”等乱象。“材料出政绩”导致造假者得利、务实者吃亏,会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局面,使务虚之风盛行,政治形式主义泛滥。“材料出政绩”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政绩造假,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政治腐败,如果不能制止,长久下来,必然破坏我们的政治生态。

“材料出政绩”干扰了工作开展。一些干部挖空心思遣词造句,力求文字工整对仗,把“过去式”包装成“现在式”,将“将来式”变成“完成式”,成绩不够,材料来凑。政策出台才几天,就能写出若干条“显著性”的工作成绩;任务才布置下来,就能罗列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举措;活动刚刚开展,就能总结出“原创性”的典型经验。不踏踏实实做事,只把心思放到“注水”“包装”“提炼”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整材料”上,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把工作着力点带偏了方向,必定会耽误工作进展。

“材料出政绩”影响了干群关系。“材料出政绩”的做法,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作掩饰、找理由、寻借口,是欺骗人民和愚弄上级的一种伎俩,必然造成干部工作严重背离人民意愿,群众感情被伤害。“材料出政绩”如果得不到治理,就会造成文风浮夸,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就会造成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不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极易在干群之间竖起“隔离墙”。

“材料出政绩”现象的根源

“政绩观”扭曲是“材料出政绩”现象的罪魁祸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材料出政绩”是信仰迷失造成了认知错误,是信念动摇引起了行为偏差。“材料出政绩”,表面上体现为文风问题、作风问题,根子却出在思想认识上。一些干部做“表面文章”,造“数字工程”,归根到底是“政绩观”扭曲。干部重视政绩、追求政绩,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政绩只可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秀”出来的。如果“政绩观”发生扭曲,认为做工作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引起领导注意,进而获得提拔机会,实现“升官”梦,就会走上脱离实际、欺上瞒下的“材料出政绩”之路。

“命令主义”是“材料出政绩”现象的现实诱因。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下“空中命令”,热衷于追求“轰动效应”,不顾基层实际情况,要求“快速度”完成“高指标”,要求下级煮出“无米之炊”,要求“上午刚刚栽树、下午就能乘凉”。下级面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明显不够科学、明显不顺应民意的决策,虽然无所适从,但是不敢提意见。基于“下级服从上级”的要求,只能通过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的“虚假政绩”“材料政绩”来应付过关。

“制度阙如”是“材料出政绩”现象的主要起因。当前我国正处在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事业进入“新时代”,但是一些制度还停留在“过去时”。制度规范不够健全,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形式主义以各种面目在制度的夹缝中表现出来。我们的干部提拔任用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单位干部提拔是领导说了算,而不是看“实绩”,下级就会编造“材料政绩”投其所好;我们的工作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科学,本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结果变成了“材料说了算”,一些干部就会编造“空心”材料;我们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还执行得不到位,经常不看实地看纸面,下级就会吹出政绩的“肥皂泡”。

“材料出政绩”现象的治理

“材料出政绩”危害大,只有根治“材料出政绩”现象,才能让干部俯下身子“下深水”、抓落实,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干事业、谋发展中去,才能保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切实落地。“材料出政绩”现象在现实中具有顽固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持之以恒地综合施策才能进行治理。

把正思想之帆,让干部不忘初心。治理“材料出政绩”现象,要在“病灶”上施药,要从源头上发力。当前,我们要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要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高度,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加强干部的理论修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为人民出工、尽力、流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去推动改革,稳定各项工作。

拉紧作风之弦,让干部深入群众。根治“材料出政绩”现象,需要各级干部抓好作风建设,坚持不懈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摒弃“命令主义”,形成“头雁效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一线“望闻问切”,把工作抓具体,把任务抓深入。作为一线干部,坚持做群众的知心人与贴心人,搬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绊脚石”,用“田间地头”的大学问来丰富“材料”的内涵,实事求是写材料,树立“好作风”,坚持“好传统”。

扎牢制度之笼,让干部“知行合一”。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制度。调查研究要从“走过场”,变成“下深水”,问计于基层和人民群众,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干部要从坐办公室的“笔杆子”,变成解决问题的“泥腿子”。二要优化干部评估考核制度。要避免“平时不过问、年终算总账”,要用“群众怎么说”来验证“干部怎么做”。对于造假指标、报假数字、搞假政绩的行为从严处理,保护好老实干事的干部的积极性,防止干部队伍出现“逆淘汰”。三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让“材料政绩”“数字政绩”无法蒙混过关。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推动干部“知行合一”。

(作者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中的社会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VZL007)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标准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