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访妤婕
2020-04-10周勇
周勇
得知陈妤婕夺得2019年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笔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她。
陈妤婕这次获奖的作文是《梅雨季节》,她说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联想到梅雨之后便是炎热夏季的到来,这个反差比较大。梅雨季节比较压抑,而夏季就比较辉煌灿烂了。她就想到,近代中国外交的失败与屈辱和现在外交的成功与辉煌,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觉得这次能获奖,主要在文章构思上比较占优势。确实,笔者也觉得其《梅雨季节》一文有着逼真的现场感,近代李鸿章、现在外交官,文章对比鲜明,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
约好见面访谈,站在笔者眼前的陈妤婕,一个邻家女孩一样的女生,很像笔者上一届教过的某位学生。她的头发因为坐车赶路的缘故,微微有些翘起,她用手随便一捋,头发便往后倒伏。她比较健谈,借着刚才的话题就聊开了。
她说平时看书比较杂,主要是散文,如朱光潜、林清玄等人的散文,也不强求,喜欢看时就看。小说不大关注,因为平时时间比较少。
“你自己行文比较喜欢什么风格?”笔者问。
她说,喜欢简单的语言,不喜欢特别华丽的东西。她在写作文时比较喜欢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她觉得这样写才有厚度。“要想文章有底蕴,就应该里面有东西,不单薄。”她说。
笔者认为她的风格确实与众不同,她喜欢历史,喜欢讲究变化。这个在她的参赛作文中尤其突出。
笔者让陈妤婕谈谈现场写作和课内写作的区别。她说,课内作文因为要考虑到评卷,只能写记叙文或者“套路”作文,像自己喜欢长篇大论地去写一位历史名人是不行的。但是在征文比赛的现场写作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约束,尽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笔者很是赞同,因为这种性质的现场写作時间上相对宽裕。就如这次的省“少年文学之星”现场写作是一个半小时,陈妤婕说她写了一千六百字,花了一个小时十五分钟,自己感到满意。但如果时间允许,她还会再加一个人,让内容更丰满。
笔者问她“出名”后的感觉,她说不觉得自己出名,只是觉得这种现场比赛十分公平,可以让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出名不一定要通过竞赛,但是参加比赛作为一种兴趣可以坚持下去。”她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