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性及其伦理价值

2020-04-10周中之

中州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中之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深厚的道义基础。它彰显了共建共享的公正理念,具有坚实的道义支撑。它是真理性与道义性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国际经济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多边主义,以合作共赢为当代国际经济伦理的原则,对单边主义进行伦理批判。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既有相互“交融”的一面,也有相互“交锋”的一面,要重视包容在国际经济伦理关系中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伦理;道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2-0091-0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不仅具有真理性,而且具有道义性,是真理性与道义性的统一。它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国际经济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研究当代国际经济伦理,能够更好地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提供伦理论证,更好地对国际上“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思潮进行伦理批判,从而更好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大改革和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理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为世界所瞩目。反思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变不难发现,当代中国要发展,无法回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开放,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建立这一关系的理论基础,作为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而广泛的国际影响。从理论上阐述这一理念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理性,是指这一理念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必然使世界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遵循这一规律,世界各国的发展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建立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成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国外的学者指出,“远离饥饿、贫困、战争和殖民侵略的中国正在传播一个具有道德高度的信息:人类命运共同体”③。这位学者明确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道德高度的信息”,直接点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曲折的事业,但是,用进步代替落后、用福祉消除灾祸、用文明化解野蛮是历史大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道义所在。”④那么,如何理解这种道义性呢?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各种风险日益增多。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而且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生存的相互依赖性必然带来共同的利益,要求世界各国管控冲突、超越冲突,建立从人类整体利益的立场出发、兼顾不同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的道义性在当代社会已经被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所确认,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解决生态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只有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2016年签署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但个别超级大国置人类共同利益于不顾,悍然“退群”,在道义上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二是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依赖。一个国家的发展难以脱离其他国家对它的影响,因此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力量推动各国之间的合作。

世界各国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但作为人类社会整体而言,也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基于共同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有强大的道义的力量,是因为它强调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互相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彼此重大关切,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构建和遵循国际经济交往的基本规则。西方一些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提出了“普世价值”说,否认各国、各民族价值观的特殊性,把西方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这难以有道义上的说服力。中国坚持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同时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将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改革开放,在世界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肯定。

2.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深厚的道義基础

民心是道义的力量源泉,拥有民心,才能赢得道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与要求。14亿中国人民努力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各国人民都追求美好生活,一言以蔽之,追求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正是因为它植根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拥有民心民意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道义的旗帜。

当代世界,人民要求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回顾历史,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要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年的冷战,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告诉后人,只有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实现世界的和平,人类才会过上美好生活。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不断,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要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建设全球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这一伙伴关系提供了道义的支撑,将推动世界和平的建设。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然而,当代世界各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的走向往往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世界各国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满足本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必然要更好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真正发展。

简言之,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道义的旗帜,必将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的幸福与进步。

3.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共建共享的公正理念,具有坚实的道义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各个角度加以阐述和理解。有关权威机构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翻译为“A sense of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⑤,突显了“shared”(共享)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共享是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性成果。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是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集中体现。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如何分配,是实现人类社会公正的重大课题。资本的全球化扩张扩大了各国的经济往来,但放任资本逐利造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严重违反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共建共享的理念,弘扬了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也是对人类社会贫富悬殊这一不公正现象的伦理批判。

国际社会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做大“蛋糕”,但同时也要分好“蛋糕”,让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各个国家。只顾一国私利,践踏他国利益,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道义谴责。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发展成果共享,使参与主体获得了更多的现实利益,使相关国家民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做到惠本国、利天下”“致力于建设公平公正的美好世界,是国际关系中的正能量。我们应该放大这种正能量”“坚定不移提高道义感召力”⑥。

二、合作共赢:当代国际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国际经济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国际经济的伦理关系需要道德的引領。“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⑦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上,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国家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⑧。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也是当代国际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1.合作共赢伦理原则的客观依据

市场经济是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活动,“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总体特征。市场与交换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甚至可以互通互换。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交换的范围也不断拓展。根据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交换实际上是一种涉及人们与他人的权利或权益的互换,并从这种互换中获取利益的社会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形式的过程中,实际也实现着双方的责任承诺。这表明,交换是双向的,也是一个表达价值关系的概念,其中蕴含着道义的要求,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应该互利互惠。人是理性的人,经济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惠及双方,才能使经济活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经济活动中,分工是交换的前提。各个经济主体根据社会分工,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并将这些商品放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获得经济利益。分工是一种合作,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分工合作是市场经济伦理的必然要求。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对各国都是有利的。尽管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有些情况下,这些差距还是不小的。但对于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来说,应该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商品,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对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来说,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的自由交换,无论是绝对优势的国家还是绝对劣势的国家,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生产总量,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⑨,逐渐消除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利益依赖关系。而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所开拓的市场不再为某些霸权国家所主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合作双赢、多赢和共赢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新的伦理理念。

合作共赢的伦理理念与零和博弈是对立的。所谓零和博弈,属非合作博弈,即博弈的各方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是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这种理论完全排斥了合作共赢的可能,它在20世纪以后遭到了极大挑战。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共赢是可能的。必须认真思考的是,要跳出“零和”的思维定式,积极地寻找机遇和突破口,实现“双赢”和“共赢”这一竞争后的最好结果。

2.合作共赢伦理原则相关联的三大理念

第一,平等理念。合作的基础应该是平等的伦理关系,合作共赢是平等关系上的合作,只有这种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共赢的结果。就国际关系而言,《联合国宪章》贯穿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社会应当遵循的伦理基础。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违反了国际关系的伦理要求,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就经济关系而言,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是商品交换的伦理基础,没有平等,商品经济的大厦就无法建成。国际间的贸易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通有无,公平交易。尽管在国际贸易中还会长期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但人类追求平等贸易的方向不会改变。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这意味着贸易之间的不平等在扩大。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缩小这种不平等,更好地推进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

第二,规则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的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各个主权国家有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多方参与的国际经济活动中,需要协调各国各方的利益,确立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和引领经济的发展。这里必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二是怎样制定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优势称霸世界。长期以来,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美国成为主导力量,规则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和主张。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世界走向多极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绝对强势地位受到冲击,它们掌控国际规则的局面将被打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获得共同制定国际规则的机会,使规则更好地反映各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当然,对于当代世界中的游戏规则,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各个国家都应该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发生了矛盾要采取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式,通过和平协商加以妥善解决。

第三,义利理念。义利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将这对范畴运用于当代国际关系中,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他明确提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⑩当代中国外交关系中的义利观是建立在义利兼顾的基础上,义利两者不可偏废。但在义利观的价值排序上,注重利,更注重义,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主张“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B11。这一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狭隘国家利益观。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利益,维护和发展自身国家利益是符合国家主权原则的,但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霸权行为是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必然要受到国际社会道义的谴责。中国人民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但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中国希望扩大开放,在全世界共同发展中实现中国的发展。中国“义”字当头,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大国的道义精神和担当精神。

3.单边主义的伦理批判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主张合作共赢,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多边主义的正义声音。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理念。前者是指世界上某些国家特别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而不顾他国的利益,凭借自己的优势力量,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往往与霸凌主义为伍。而多边主义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各国共同商量,按照公认的规则,照顾各方的合理关切,并且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B12。尽管近几年单边主义在世界上抬头,但国際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仍然是主导力量。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的多边主义主张,对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进行伦理批判。

第一,单边主义漠视平等与尊重。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都是主权平等的国家,应该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不但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上,而且也应该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上。当代世界,有的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为了一国之私利,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肆意制裁打压他国,暴露出霸凌主义的嘴脸。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是不得人心的,它破坏了相互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同时又损人又害己,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谴责。

第二,单边主义漠视规则与承诺。国际经济活动需要规则,这些规则是国际有关组织或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建立起来的。它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经济健康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加入了这些国际组织或签订了相关协定,就表示对相应规则的承诺。尽管这些规则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但其中体现的互惠原则和多边主义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其本质是多边主义的。双方或多方合作中的摩擦和关系的协调,需要规则和承诺,规则和承诺是多边主义的应有之义。单边主义为了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漠视规则与承诺,甚至违背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达成的协定,悍然“退群”,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难免成为国际舆论的道德被告。

第三,单边主义漠视道义与责任。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争在价值观上是义利之争。中国主张多边主义,在义利观上坚持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而单边主义则主张本国利益至上,漠视道义与责任。在价值观上,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分歧不在于是否追求自身国家的利益,而在于如何追求自身国家的利益。单边主义只考虑自身国家利益之得失,为了一国之私利,不惜损害他国利益。而多边主义肯定对自身国家利益追求的正当性,但同时又认为必须通过协商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合作,以共赢的结果达到“义利相兼”。中国在坚持多边主义的主张时,还把义置于利之上,更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情怀。每个国家都是生活在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都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而单边主义只讲对本国利益的责任,不讲对他国和世界的责任,缺乏道义的底蕴。

三、“交融”与“交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经济伦理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们既要看到合作共赢的一面,也要看到斗争的一面,既有“交融”,也有“交锋”。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指出的,统一体内部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例如,在这次中美贸易争端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企业领导人的任正非对此的回应是理性的、高瞻远瞩的。他不仅在多年前看到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交融”,而且看到了迟早会有的“交锋”,因而未雨绸缪,制定了芯片的“备胎”方案。在当前的国际经贸形势下,在激烈的“交锋”面前,也肯定可以有合作的一面。简言之,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的经济伦理关系,要看到既有“交锋”的一面,也有“交融”的一面,是“交融”与“交锋”的统一。

1.当代世界经济是“交锋”与“交融”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占据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和互补可以大大降低经济成本,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可见,“交融”有着经济活动内生的动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交融”也表现为国际合作的产业链。美国制造的苹果(Apple)手机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引领者,它是由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合作生产的,这条产业链不仅使苹果公司获利颇丰,也使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

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的合作与竞争是相伴而生的。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国际上,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国的崛起冲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就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在科技方面领先的企业,例如在国家安全的幌子下竭力打击中国的华为公司。美国有些政客甚至抛出“脱钩论”,主张为了打击中国的经济,不惜手段、不计后果。对此,中国必须沉着应对,关键是要把中国的经济搞好,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已经证明,国际经贸竞争引发的“交锋”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待这种“交锋”必须抛弃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代之以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本以为“很容易赢”,但结果却是害人又害己。世界已经变了,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只能采取相互协商、互利共赢的方式解决。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们要重视“交锋”的存在。必须认识到,在一定阶段,这种“交锋”是异常激烈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害怕竞争,也难以回避竞争。历史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必须发扬奋斗精神,克服阻力,战胜困难。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13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用长远战略眼光来筹划现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未来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B14因此,各国要发展经济,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加强经济合作是必由之路。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

2.包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伦理价值

包容有“宽容”和“容纳”两种含义,前者主要是形容个体大度的品行,后者主要指容纳和承载,常运用于经济发展,例如“包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臨的风险和挑战。”B15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包容对于解决“交锋”与“交融”之间的矛盾,实现合作共赢,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

包容发展是可能的。尽管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但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发展中各有特点和优势,两国有很强的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企业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国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这也使整个世界发展受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因此,只有合作包容,才能共赢发展。

中国古代的哲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B16“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崇尚“和合”的理念对中国几千年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世界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也应该吸收儒家伦理文化的这一理念,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沧海变桑田,人类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使世界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B17多样的文明交流对话,取长补短,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断进步。

包容就是“和而不同”,在多样中平等尊重、相互借鉴、和谐共存。不同文明是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理念和社会习俗。不同文明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不同文明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借鉴。在包容的背后,是多元文化观的支撑。当今世界,各种文明相互碰撞。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表现出悲观的态度。但我们应该看到,国际社会只要坚持包容理念,大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的未来可以是美好的。

3.全球治理中的公平与正义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伦理方向,加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际公平正义。

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必须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伦理原则。建设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要由各国人民商量,在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致行动。不能由一国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国际社会应团结起来,反对霸凌主义,坚决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和法治规范,这样,才能使国际社会沿着公平正义的轨道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联合国宪章》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今世界上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过时了,而是这些基本原则没有很好地得到履行。因此,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与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才能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它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是与世界贸易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要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多边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捍卫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基本原则。

近几十年,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格局都有了巨大变化。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在思想理念、机构设置、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全球治理的新要求。中国积极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使全球贸易更加便利、规范、开放。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在改革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和政策空间必须得到切实的维护。“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是世界经济公平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能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并实行“对等”开放,显然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中国应该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坚决捍卫“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5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541页。

③[阿根廷]哈维尔·托尔卡希尔:《“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指明方向》,《参考消息》2019年9月12日。

④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62页。

⑥习近平:《新起点、新愿景、新动力——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7月17日。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页。

⑩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國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

B11习近平:《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B12习近平:《国际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仍然是主导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2日。

B13《论语·卫灵公》。

B14B15《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B16《论语·子路》。

B17《礼记·中庸》。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道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小野清一郎的“道义刑法”:历史、传承及反思
康德的道义论与经济新常态的建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