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04-10周冰周科段森林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成效农村

周冰 周科 段森林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我国农村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在总结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培育多元主体、优化产业融合外部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成效;问题;对策;重庆市万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4.013

按照十九大报告文件精神,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的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新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让农民分享更多农业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产业联合体,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和各类示范园建设;建立更加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加工端和销售端的利润。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下,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产业链延长至加工端,甚至服务端,使得产业功能更加齐全,农业生产、农资销售、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农业等服务业有机整合、紧密连接,同时制订对应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1]。从微观层面看,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既可以保证农业产业加工端的材料来源,节省原材料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可以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从宏观上来说,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保证我国农村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3]。

本文在分析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意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梳理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的成效,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1 取得的成效

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属于三峡库区城市,内辖52个乡、镇、社区,人口约174万,总面积约

3 457 km2,耕地面积有10 563 hm2,主要分为丘陵、地山区和高山区3种类型。推动城乡之间产业融合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万州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置和实施工作,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横向产业融合稳步推进

横向产业融合指农业与第三产业(各类服务或商品)的融合,是通过挖掘农业在经济、生态、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赋予农业科技、人文、教育、康养和娱乐等方面的价值,依托农业将价值链延伸到服务业。横向产业融合最具典型性的例子就是休闲观光农业和科普教育农业。近年来,一批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田园教育等产业新业态依托传统农业资源迅猛发展起来。万州区成功创建玫瑰香橙市级农业科技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成重庆市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市级田园综合体等。通过规划和试点,一批旅游景点逐渐获得名气,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初步形成,如万忠路沿线玫瑰香橙产业观光带、长江沿江红橘产业观光带、万云南路茶产业观光带,铁峰山、贝壳山、齐岳山等高山避暑休闲带渐成气候。万州区农村电商也逐步走入快车道。

1.2 纵向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纵向产业融合指农业产业的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各环节的融合,表现为产、供、销、贸、工、农等一条龙,如“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形式。万州区农业在纵向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建成了一批以柑橘、茶叶、伏淡季水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2)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10月,全区农业企业累计达到1 420多家,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17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 257个,联合社11个,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 024个。3)万州区倾力打造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据统计,万州区目前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11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4个。4)培育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典型,依托农业产业天然优势,扶持了一批榨菜、调味品、茶叶、畜禽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远近闻名的树上鲜花椒油、冉师傅牛肉干、亿田罐头等。

2 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万州区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产业基础较差,产业融合程度低

1)农业产业起步慢,很多产业发展还仅限于生产端。第一产业基础差,既不成规模,又达不到质量要求,因此农村三产融合的难度就大[5]。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生态脆弱,主要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在2017年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贫困县退出指标。万州区农业发展基础较差,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低,土地碎片化严重。特色产业脆李、柑橘、柠檬、梨子等均以销售鲜果为主,没有对应的产品加工环节,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待加强。这些造成的结果是农民在生产端收入低、风险大、积极性不高,把农产品种植仅当作兼业而不是主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非经营性收入。

2)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据统计,万州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 257家,经营异常的合作社达700个左右,其中空壳合作社数量占合作社总数的25%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监督。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较小,吸纳资金、参与融合的能力不够,在财政和政策上对政府依附性强[6],如果不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2.2 要素投入不够,渗透作用不强

1)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人才严重缺失。山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留在农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多为妇女、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寥寥无几。很多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因为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由于山地地形的局限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产端机械化使用率低;同时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标准化生产制度和科学管理方法导致生产效率低。

2)政府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使用,以及农民教育体系的建设等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有限。根据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当前,万州区不断引进人才,加大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但依然存在农业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流通端物流运输、仓储设备、冷链建设不健全,已有科研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转化利用率低,技術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

3)农业补贴政策重生产、轻加工和销售。这导致农业经营组织没有意识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销售渠道对经营主体增收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偏重农产品种植,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积极性不够,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链条不长。

2.3 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产业融合起步难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建设规划,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各层面无法融合[7]。在万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部分贫困乡镇还存在着道路不通、农产品“出山难”现象,农村仓储、物流设施缺乏,部分山区用电、用水还存在困难,信息、网络、销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2)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对销售有利的信息平台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引导不足,农户没有渠道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政府没有打造专门的沟通平台,搜集农民反馈的市场信息。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农民缺乏专门的经营知识和营销知识。政府专门针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政策和支持资金少。

3)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健全。金融扶持不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依然存在,财政支农方式单一。2017年,在财政支持万州区三产试点工作中,过会项目209个、放款179笔、金额9 680万元,支农资金较少。21个试点乡镇中有17个实现了放款,占试点乡镇的80.95%;有4个乡镇未放款,占试点乡镇的19.05%。单个乡镇放款数量和金额都较低,平均每个乡镇的放款个数为6.4个、金额约为315.9万元。产业发展中,在引进社会资本进村投资、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奖励扶持政策体系。

4)统筹管理与整体规划缺乏。顶层制度设计不足,产业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碎片化严重,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规合一,导致各类型产业在发展中相互制约。由于同一区域内生态环境极其相似,很多经营主体在选择产业时没有进行准确客观的市场调查和预估,选择的项目要么缺乏创新,要么不符合地方实际,盲目跟风,导致区域内产业同质性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上面。很多乡镇打造乡村旅游贪大求远,追求面面俱到,导致特色亮点不鲜明,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加上山区交通条件受限,地理位置偏远,游客稀少,经济效益不明显。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是前提

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工作涉及农业、国土、工商、财政、法律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规定不一,关系到各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制定一套统一的顶层制度,推出统一的发展规划方案,是保证各项环节顺利推进、减小农业产业融合实施阻力的有效措施。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职能,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指导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资金方面,既要对产业融合进行更多的投资,简化不必要的流程,让新型经营主体更容易办事;又要灵活应用金融贷款政策,通过政府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扩大农业产业融合的资金需求,降低农户、企业的贷款门槛和条件,激发主体的积极性。

3.2 加快多元主体培育是基础

1)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将农业经济利润留在农村的重要参与者[8]。应加强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开展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扶持办法,规范内部管理,清理“空壳”社、挂牌社。

2)完善龙头企业评定办法,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鼓励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3)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旅融合,挖掘当地资源利用价值[9]。合理选择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并通过树立典型等方式,激发农民积极性,带动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当中。

3.3 优化外部环境是保障

从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要从法律、制度、机制等宏观层面出发,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式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的成效将受到限制。俗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助于引进好的经营主体,也有利于技术、信息等更好地传播。水、电、网的普及也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前提条件。仓储、物流网络的搭建,有助于保存易腐烂的农产品,帮助农业生产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加大要素投入。注重对农村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制度,将人才留在农村。扩大职业农民培训的范围,并制订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保证培训成效[10]。通过党建引领,动员村支两委党员带头参加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组织种养大户、能人、乡贤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2] 程莉,胡典成.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研究:以重庆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3):18-27.

[3] 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4] 张军.城乡产业融合的规律、平台与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8(8):31-36.

[5] 陈英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及对策——以山东省T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8(3):6-8.

[6] 张国良.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J].中国商论,2018(23):154-155.

[7] 何红.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与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8(2):91-92.

[8] 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9]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6(3):28-29.

[10] 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我国农教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8(4):24-30,93.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成效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