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在专业课程标准实施中的融合
2020-04-10张诚凌
张诚凌
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框架(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其中包含了三大方面和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探讨就是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新时代核心素养的人,务必要将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进而通过完善现行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试论核心素养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实现有效地融合。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指示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也为新职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始聚焦核心素养,针对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胜任工作除了有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人文精神方面有支撑,因此,中职学生在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从核心素养出发。作为一线教师,更应提高任教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
一、现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和专业核心素养分析
(一)《前廳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分析
现行的中职学校《前厅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这门课程也是中职专业课程中的重要课程。
《前厅服务与管理》与其他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前厅部门是酒店的门面,也是信息集散的枢纽,所以前厅部员工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还需具有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第二,前厅部门的专业知识涵盖了财务、销售、公关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服务过程不是简单的反复操作,有重复性但是更具有随机性,需要员工较强的综合素质;第三,前厅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员工除了过硬的业务技能,还需要有严谨且端正的工作态度,具有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
现行的课程标准,在内容上与目前酒店运营的实际情况脱节,没有跟上目前酒店岗位分工和岗位需求的前沿标准。同时,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仅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做出了要求,核心素养要如何体现,需要加以补充。
(二)核心素养分析
课题组结合问卷和调研结果,综合日常教学的观察和了解后,将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核心素养界定为: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岗位责任意识。
二、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融合的必要性
《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是规定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专业课程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十分必要。另外,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融合,还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中央高度的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还是针对专业需要后确定的核心素养,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学生在认知阶段,对期中内容有不同程度地理解,所以核心素养培育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的。
(二)酒店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旅游业近年来持续增长,作为服务行业的领军者,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重点关注。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号召的大经济、大数据的背景下,酒店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酒店行业到现代服务行业的转型,这意味着,中职学校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也应适应转型,从现在酒店的真实需求出发,从当前客源需求出发,从课程标准上进行调整,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中。
(三)个人终身发展基本需要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个人的终身发展不仅是一个人成长的追求,也是社会、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以酒店为例,一家酒店若想获得长期发展,应先保证员工积极进取,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融合的建议
(一)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
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融合,说到底是与知识点的融合,只有落实到知识点,才是有意义的培育。课程内容是由知识点构成的,不同的知识点,由于自身性质和特点,学习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倾向和侧重,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核心素养的学习不成为空谈。
首先,教师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有透彻地认识和理解,例如,前台工作岗位的技能之一——外币兑换的学习中,主要知识点有外币识别、外币汇率计算、水单填写、当面唱付等一系列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技能操作。
其次,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是专业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总框架由一系列的指标构成,这些指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中各指标的表现程度不同,如表1所示。
最后,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不同知识点中应落实的核心素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将相关核心素养指标融入。学校的培养教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中完成,把握好每节课堂,即把握好核心素养培育。
(二)以主体互动为核心素养形成的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主体间的互动也愈加重要。主体互动可以分为学习主体间的互动、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的互动;根据互动的时机,又可分为课堂互动和课后互动。课堂教学中,新知识传授应以师生主体间互动为主,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应以生生互动为主。课堂内的互动是课堂外互动的基础,课堂外互动是课堂内互动的延伸。
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核心素养内涵有了认同时,主体间能实现有效互动,并形成良好氛围,实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融合。专业课堂上的互动,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在互动的练习中形成习惯。同时,师生间的互动,更能起到评价和范例的作用。
(三)以多方考核和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改革考核的手段和方法。相较以往,目前的考核已经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价,但是关于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还有待明确。第三方评价,是学生和教师之外参与进入学生考核的另一方,一般由企业里的行业专家担任。以酒店为代表的服务行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其知识技能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需要,所以,学校的教学和培养一定需要企业方的支持。除了定期的结业考核,日常教学中的阶段性考核也非常需要企业参与,以保障学习培育的总方向不偏移。例如,前厅Check in服务的考核中,流程是否准确,语言表达和措辞是否专业、无误,特殊情况的处理和应对是否适宜等问题上,学校教师的点评和解读不似处于一线的企业员工那么实际。尤其是学生表现出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岗位责任意识的点评,企业员工更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所以,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培养是否达到了企业的需求,考核和评价是最有利的证明,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企业也能给出权威的建议。
所以,教研组可以将企业的专家或业务骨干聘请为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现连线等方式,让他们进行课堂点评。在一学期或一学年进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等形式的考核,为学生一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做出指导。
(四)增加课程思政,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专业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专业教师应在设计《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如何做好课程思政。
通过课程内容和特点分析,从以下方面分析这门课程,第一,确立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应实现怎样的目标。第二,思考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授课方法和手段确定,对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素养进行了解,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第三,确定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集合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理论方面,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乐于奉献的服务意识等,都需要融入各个章节的讲解中。在实训课程中,加以实践联系,能夠更好地实现思政教学目标。最后,积极组织社会活动、开展丰富的班团互动,技能展示等活动,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总之,“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以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在提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效果。
(作者单位: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商贸旅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