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新契机

2020-04-10武文杰

大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高校思政

武文杰

[摘要]近年来,“学科交叉”越来越流行,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采取多种方式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开辟路径,在校学生也倾向于通过选择复合型专业或通过校内校外的辅修、双学位等形式实现跨学科学习。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下,区域内跨学科发展平台逐步构建,学生流动性变强,生涯规划选择多元化,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党团建设、学工队伍成长等方面,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高校思政;复合型专业人才;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157-05

当下,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使得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在校大学生所追求的方向。目前我国大学本科阶段促进学科文化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开设双学位实验班,允许学生个人修习第二学位课程,创建特殊本科生院。不仅如此,基地班进行的交叉学科培养也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趋势下,国内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办法。学生专业意识的边界也变得日渐模糊,他们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院校的流动性有所增强。

在鼓励依托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趋势下,思政工作增添了新的平台与机遇,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增加了有力抓手。眼下,已经有专家学者关注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有的学者从课程改革人手,认为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融合能力,在思政课中融入更多专业课知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强化思政课向专业课的浸润,在课程思政中实现育人;有的学者着眼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注重思政辅导员群体跨学科素养的培育,在强化思政辅导员“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对象学科”知识。就整体而言,学界已经关注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所蕴含的新契机,但这个认知仍不完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根据总书记的要求,思政工作应当渗透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急剧增加,教师得到的知识训练和跨学科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师生间互动也更加有活力,这为思政工作带来了更多活力。寻求开展思政工作新平台、找到思想引领新抓手是本文的研究着眼点。

一、推动课程思政的新发展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说:“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成了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与发展动力。

(一)促使课程思政导向更加明确

目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或导向,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相契合,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息息相关。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在“多语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学校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视多语种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开设了“波斯语时政翻译实践”“阿拉伯语政治外交与对外关系”“印度尼西亚语文化与政治时文选读”,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这既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也是通过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强化外国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了解政治学、外交学方面的知识,满足学生在未来从事外事外交或者外贸工作时对国情和世界局势了解的需求,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

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科门类各具特色,“学科的特点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稳定性”,因应学科特点,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促使课程思政向前推进尤为重要。

在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已有的学科向前延伸,实现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跨学科为基础的纵向研究;在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学科跨度较大,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因而既可以把握“自然科学类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坚强后盾”这一重要定义,也可以将理工学科的交叉发展与国家新时代特征相结合,突出时代性、先进性、政治性。此外,还可以结合科学领域的时代楷模等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总之,学科交叉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的需要,不能够脱离国情社情而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学科纵深研究以及对国情与理想信念的横向宣传,能够很好地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拓展课程思政的影响面。

(二)推动课程思政质量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固定的思政课程主要对学生实施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思想引领的核心课程。近年来,思政课程也在不断创新之中。例如,在思政课程里加入关于学生生活的调研项目等,旨在提升实践育人的成效,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反映由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知识缺乏融合性,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的课程思政因其涉及更为多样的学科门类、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对专业学习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而更易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

但是课程思政的设计往往由任课教师单打独斗,一方面,囿于教师学科门类限制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容易存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在设计课程时没有融合恰当,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想破解这一难题,就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亲和力、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也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课程的努力方向”。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之下,在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渠道日渐畅通的情况下,校内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挖掘,课程间互相支持,做到“主专业+交叉专业+思政課”的融合,更易于让学生群体接受,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和育人成效。

校内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为课程思政质量和效力的提升准备了文化、制度基础。注重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院校,各个教学研究单位有着相对完善的沟通、合作条件,能够为师资的备课交流、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如此,在授课质量提升的情况下,学生更易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成为专业合格、思想过关的优秀学生。

(三)实现课程思政教师的自我教育

课程思政的备课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过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回归课堂,要用足用好课堂。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变成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更应该牢记这一“根本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的来源与构成日益多样化,针对教师内部的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入职培训和日常的定期理论学习外,数量相对不足;还有部分教师由于常年留学在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

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氛围下,教师有了更多沟通、合作的机遇与平台,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比赛、召开论坛、开展教师结对等活动,促进教师内部的跨学科交流和沟通。这样既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也有利于让理想信念牢固的教师发挥模范作用,带动教师群体筑牢政治基础,严守师德红线。

(四)发挥思政学科强校的龙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育人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教育的实效性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负面因素,创造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优质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弱势院校的思政教研水平尤为重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这些相对弱势的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例如外语、商科、理工、农业等专业院校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科强校的思政教研水平来说比较低,因此,在跨校辅修日渐成为潮流的当下,本区域内思政专业强校可以发挥优势,利用本校优质的思政教学、研究资源,在辅修、双学位课程中强化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对区域内其他院校的学生的思想引导。这也有助于实现整合片区思政资源,促进区域内思政教研水平协同式发展。

总之,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不仅校内资源得到了整合,区域内教学资源也获得了整合机遇。由于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层次、学科设置不同,思政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思政教研强校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跨校教学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学生,通过跨校合作的方式增进横向合作。

二、带来学生工作的新机遇

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以往的固定学院、专业教学,学生们的流动性增强,开始出现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之间的流动,特别是选择辅修和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往往在其他院校或专业又多了一重身份。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院校还没有针对辅修、双学位班级群体的党团建设以及思想引领出台相关举措,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仍是以学生主修专业学院为中心开展的。因此,针对这块空白,开设辅修专业的相关院校根据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探寻学生管理的新模式确实有必要,这也是为了贯彻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一)學生管理有了新抓手

针对辅修班级学生的思政工作暂时处于缺失状态这种情况,开设辅修专业的院校可以为各个辅修班集体选配专兼职辅导员,强化对参与本校、本学院辅修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工作,填补这方面的欠缺。

新组建的辅修、双学位班集体的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学校、学院、专业,对于所参与的辅修专业学习有着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班级建设,适当开展班级活动,既契合学生的内生需求,也便利学生的日常管理。例如,如果学生辅导员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日常班会、谈心谈话以及班级制度建设加以规范引导,可以有力扭转部分院校辅修、双学位班集体学风涣散的情况,提升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学生流动性增强,结成了新的“学习共同体”,高校思政工作可以尝试通过选派专兼职辅导员,组建临时班集体、团支部等方法,做好学生日常管理,提升跨学科育人的成效。

(二)党团建设有了新平台

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参与党建、团建工作热情不高,而且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开放平等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地位变得愈来愈平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地位。这便给理论育人和组织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组织得到了拓展,对班级组织也有着内生需求,党团活动拥有了活动开展的新平台。

从辅修、双学位班集体学生的专业背景来看,他们往往来自不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不同方向,因此开展经常性的思想交流,不仅能够丰富朋辈交流内容,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在提升党建、团建活动质量的同时增强其丰富性。

从辅修、双学位班集体学生的需求导向来看,一些有利于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党建、团建活动更易受到青睐。例如,笔者曾从学生群体中了解到,不少学生认为所在班级仅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班级同学间就往往缺乏交流。针对班级学生渴望增加班级活动这一需求,可以开展“红色景点参观”活动、组织“户外团体拓展活动”等集体活动;在理论学习、探讨中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小组作业,会有利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之,学生在新的“学习空间”中有了新的“集体构成”,形成了更具特色的集体氛围,这给高校党团建设带来了活力与机遇,如果加以恰当的引导就能够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团建与提升育人成效。

(三)择业规划有了新活力

虽然思政辅导员承担着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但是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对学科交叉基础上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多的了解需求,也傾向于和自己所跨学科的教师有更深程度的交流。因此,学生的就业、创业引领拥有了一股“新力量”。

院校可以针对跨学科学习的学生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引导课,邀请专业课教师就跨学科学习、未来发展方向、职业规划进行专业指导,邀请毕业校友返校开展职业发展经验分享,组织师生结对等,引导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

总之,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学生相较于单一学科学生,对于大学生涯规划和未来择业有着更多的需求窗口。针对这些需求窗口,整合校内教师、在校朋辈、校外校友等各方面资源,既有利于学生在择业时懂得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规划好在校时光,少走弯路、少碰钉子,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助力学工队伍的新成长

在全国各类院校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学科转型融合发展迎来了新机遇。顺应新的人才培养趋势,搭建学生工作队伍间的交流平台,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和专任教师团队之间关系,激励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充分发挥作用,成了促进学生工作队伍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学工队伍交流学习

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之下,高校思政工作迎来了新契机,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不仅带来了学生群体流动性的增强,增进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增进不同学校、院系的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助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成长。

从大类培养模式来看,学生在低年级进行大类基础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面狭窄和全面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专业分流一般在大二甚至大三之后。大类培养往往容易存在后期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的情况,这就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甚至热门专业“唯成绩论”以及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等各种问题。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安排好专业大类培养期的学习生活,少走、不走弯路,尤为重要。对此,学生管理部门可以考虑为大类培养辅导员和各个分流专业的辅导员构建对话平台,帮助从事低年级学生管理的辅导员了解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和趋势,以便于他们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

从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来看,其参与学生来源广泛,一般来自校内各个学院,甚至可能来自本区域的其他高校。在此情况下,学生工作队伍之间点对点的交流与合作就不怎么方便,相关主管部门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为学生工作队伍交流对话“搭台”。在每年既定时间的辅修、双学位开学前,可以尝试开设专题培训会,帮助招收辅修专业的院系了解报名辅修、攻读双学位的学生的大致情况,以便于做好后续学生管理工作;同时,帮助有学生参与辅修、攻读双学位的辅导员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以便于其后续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引领和教育。

总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各种培养方式也为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学生工作队伍跨校、跨院系、跨学科专业沟通搭建了桥梁。

(二)加强学工队伍和教师的互动

学生工作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合力育人,一方面可以使专任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优化授课进度、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进辅导员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掌握学生学情,以便于开展学风建设工作、职业规划引导工作等。学工队伍之间、学工队伍与专任教师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频繁,也有助于学工队伍掌握领域更加宽广的知识,为相关理论、实践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打通学工队伍和专任教师的关系之后,通过专任教师了解学生学业基本情况、学科发展方向、毕业发展路径等信息,学工队伍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进程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从而有利于其调整工作思路,开拓工作视野,优化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总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对学工队伍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合作沟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畅通的交流不仅可以借助专任教师力量提升学工队伍日常工作的水准和成效,也有助于探索适用于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式。

(三)发挥兼职辅导员的育人效力

高校学工队伍具有“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特色,主要由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兼职辅导员队伍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于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往往在学生工作之余还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学科发展方面与从事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性,能够很好地利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学科融合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经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的培养,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校园经历也往往比较丰富。他们能够很好地根据正在接受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做好学风引领工作,并且为学生职业规划提出基于专业基础上的指导。同时,从事兼职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也是对学校各项学生管理规定与学生特点充分了解和熟悉的过程,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把握学生群体呈现的新特点,有助于其在日后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做好课程教学工作。

兼职辅导员除了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据笔者了解,在校兼职辅导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往往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习成绩、学生工作经历有着严格要求,学校也十分重视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兼职辅导员与学生在年龄上较为接近,对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了解,便于结合自身经历发挥引领作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之下的跨学科学习,既涉及学生未来道路的选择,也涉及学科融合发展的诸多知识,兼职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有利于其拓宽自身视野和增强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下,涉及课程思政、学生管理、思想引领、心理健康、大学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思政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首先,在改革课程思政时注重跨学科发展背后的国内外情况与时代内涵,借助学科融合发展平台,激发思政强校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双重引导。其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为学生工作带来了新平台、新机遇。因势利导,创新学生管理办法,顺应学生需求开展各类党建、团建活动,并且着眼学科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带来的新动力,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思政工作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渗透不够的问题。最后,跨学科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院校学工队伍的联动机遇,增进了学工队伍和专任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也有助于兼职辅导员队伍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高校思政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