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非伙伴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020-04-10管璇
管璇
摘 要:21世纪对于中国和非洲而言都是实现发展和快速飞跃的战略机遇期。21世纪初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使中国和非洲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台阶。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的提出和2016年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中非伙伴关系已经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伙伴关系的发展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提升国家地位、对于中非关系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但是,双方伙伴关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和谐因素,这些因素对于中非伙伴关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中非合作论坛发展的框架下分析中非伙伴关系,对于更深入地了解非洲在当代的战略地位与价值以及构建中非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非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163-04
一、21世纪中非伙伴关系的逐步推进
21世纪以来中非双方都有建立一个双方交流机制的意向,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19年间,中非各领域合作突飞猛进,伙伴关系的定位不断地推进和深化。具体来讲,中非合作经历的三个阶段形成了三种样式的中非关系: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
(一)平等互利新型伙伴关系的提出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既总结了过去50多年中非的友好合作成果,又展望了新世纪中非合作关系的新发展。此次会议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中非双方达成了将21世纪的中非关系定位“伙伴关系”的意向,具体来讲是“长期稳定、平等友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型伙伴关系这一新的关系定位,涉及到中非双方21世纪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广泛领域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它不仅将对中非关系的未来发展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人类在21世纪建立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真正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新格局也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非洲大陆的43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以及政府首脑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将“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定为主题,并达成广泛共识。本次峰会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发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阶段,中非关系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中非合作论坛分别于2006年11月、2009年1月以及2012年7月召开,在第三届、第四届以及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上针对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定位,内容和层次也更加深化。在2006年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中非双方决定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对于2000年提出的“长期稳定、平等友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一种新的拓展与深化。在2009年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上,双方再一次决定深化中非关系。
2012年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经过沟通和交流提出要开创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在这一阶段,中非合作领域的重点不仅仅止步于单一的经贸领域,还向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军事等多领域多方位拓展。
(三)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进
2015年12月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总主席宣布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将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強和夯实“五大支柱”[2]。“五大支柱”将中非关系的定位进一步拉近,双方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而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非双方人文交流、包容发展创造更多的动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2018年9月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北京召开,会上提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习近平总主席强调,中非要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并且在新时代以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在产业产能、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推进对于中非双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对于中非双方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人文交流的增强对于增强民间交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21世纪初中非伙伴关系的发展成就
随着中非伙伴关系的逐步加强,中非加快了合作进程。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演进后,中非伙伴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迈入了新阶段:内容全面拓展、层次迅速提升、影响明显扩大,中国也最终形成了自己成熟、完整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政策体系[3]。2000年10月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使得中非双方的关系走向系统化、机制化,三年一届的部长级会议使得双方领导人就国家发展、国家利益进行交换意见,有利于中非双方交流共享、互建互通,为中非伙伴关系构建了一种新的机制与平台,对于中非来说有着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一)中非合作论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得以创建,时至今日,中非双方已召开七次部长级会议以及三次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对于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加强双方之间的对话,增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使得双方有了更深层次的保障。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下(如表1所示)。
(二)战略伙伴关系得以巩固
中非合作在21世纪迈向了新的台阶,中非合作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两国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非洲“2063年愿景”的出台,两者有战略共通之处。
中国和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在努力奋斗,新时期的中非合作在建立政治伙伴、经济伙伴及战略伙伴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中非合作论坛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非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并在多个领域互惠互利、共结硕果。但是在21世纪之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经济、安全、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发展缓慢,只有政治关系在快速发展,其他关系的发展是在政治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于双方来说是值得注意的。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及中非双方各自发展状况也在不停的变化,中非双方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也逐渐浮现,使得目前各方学者对当前中非伙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观点,使合作的顺利进展陷入了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梳理新时期中非双方合作的具体现状,找出其问题症结所在,并根据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非洲一道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
(一)部分西方国家的偏见影响中非关系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在世界上引起了许多反响。部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感到恐慌,担忧中国的复兴会对其在非洲的话语权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部分西方国家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进行扭曲,中国形象也由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故意歪曲受到损害。相对应的,中国未能有效地进行反应及跟进,使得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现阶段,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意识形态化”和“新殖民主义论”。“意识形态化”是指将中非关系特別是经济合作意识形态化,从而对中非合作产生干扰或冲突,这是目前受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的国际舆论的一种倾向,表现为对中非合作的批评、歪曲和中伤[4]。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在非洲发展经济的同时灌输其意识形态,使得经济活动政治化,从而损害西方国家在非洲大陆的既得利益。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在社交媒体或者官方出台的文件中多次歪曲中国在非洲大陆正常的经济利益活动,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新殖民主义论”在非洲国家的传播影响破坏了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新殖民主义是战后出现并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是殖民主义国家为了保持和强化在原殖民地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单方面的偏见使得其错误地批判中国在非洲所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此举是为了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掌控与把握,同时担心中国会联合非洲国家对其进行“驱逐”,挤压其生存空间,为避免其势力范围受到影响而丑化歪曲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使非洲国家曲解中国的意图,不利于中非双方的政治、经济、人文交流友好的开展下去。
(二)论坛机制问题
中非合作论坛在创立初期缺乏经验,使论坛机制并不完善。论坛机制产生的问题从主体来划分,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中方、非方以及双方互动的问题上。
1.中方参与机制的问题
首先,统筹机构不明确。目前,外交部的统筹对于中非合作论坛是远远不够的,参与者多是兼职性质不是专业专职。这些各个领域分论坛的建立虽然可以有效处理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中非合作组织的统一组织和协调管理。
其次,援非工作缺乏组织协调。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对非援助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国在援非过程中也出现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优先级如何界定、结束后如何将成果向民众展示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援非进程进一步面临挑战。
最后,专业人士的作用没有明确体现。目前,在对非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工作需要专业人员介入,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专业性需求也较为紧迫,在科技、农业、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有待考量。
2.非洲积极性不足
非洲方面的积极性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存在着一定的惰性。中非合作论坛由中国牵头,在相关过程中中方一直秉承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但是,在处理细节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执行论坛的过程中拿主意的往往是中国,非洲方面主动性很弱。中非合作论坛建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让中非双方可以进行磋商的平台,如果只有中国的声音却没有非洲的见解,那这个论坛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无从谈起。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非洲方面应该积极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和中国一起发挥相应的作用,避免作为一个被动者、接收者。只有这样,双方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而不会在合作交往中产生嫌隙。因此,非洲方面应该加强自身在论坛里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3.双方互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中非合作论坛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互动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中非合作论坛在制订行动计划时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只看到整体,而忽略部分,即非盟的整体利益要兼顾到,也要兼顾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国家,毕竟国家间整体的诉求是不同的,需要分别对待。另外,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也要注意国家的优先级,否则会有问题出现。有一种突出的矛盾反映在中非合作论坛与非盟之间,这种存在于两种模式中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中非双方的交往过程中。
(三)中非双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中非双方关系的逐渐深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既可能是中方企业信息传达不到位,也可能是非洲方面信息接受度不高。比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和政策背道而驰或者因为信息传达不到位而引发差异化,对于双方来说都有不妥之处。在实践过程中,中国企业可能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不可避免的忽视环境保护,造成当地的污染,这对于非洲来说是一个大灾难,因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对于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普遍来说,国际社会对于非洲国家的援助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把受援国的需求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强调道德和价值因素、强调人力资源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策略,注重和非洲方面的友好关系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不足并在中非交流的过程中克服相关问题,以实现中非友好发展。
四、推进中非伙伴关系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开始致力于主要在两个方面改善与非洲的外交关系。首先,通过官方的中非合作论坛从制度上增进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其次,在双边基础上则通过高层领导互访以及增设驻华使、领馆的方式促进非洲对中国的了解。总的来说这些努力有三个目的:帮助向非洲领导人传播中国的互利和平等的信息;为中国的海外商业创造机会;鼓励非洲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目前中国在中非关系现存制度上的显著缺失是在非洲联盟没有一个正式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尽管中国政府已经讨论过与非洲联盟的伙伴关系问题,但是除了少数的立法交流以促进文化理解之外,中国与非盟之间没有设立正式的程序,没有提供一个讨论具体倡议的论坛。除了中国在中非关系制度层面的努力之外,论坛通过建立政治交流计划,扩大非洲和中国双方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影响来与非洲国家增加外交接触。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双边委员会,开展在对等外交部门之间的政治磋商(即国防—国防,能源—能源),以及姐妹城市计划。这些制度被设计用来促进中非之间各个具体部门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中国在非洲联盟以及非洲一体化上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并参与其中,从而在遇到真正与中国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参与解决和探讨,进而维护中国在非洲利益的最大化。
(二)注重软实力的运用
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与以往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越来越多地注重“软权力”的使用,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时也应该注重使用“软权力”。约瑟夫·奈认为,从本质上,国家可以间接获取他们渴望得到的国际成果,即“一个国家可以在世界政治中得到它所希望获取的成果”,而并不需要强制的力量,“因为其他国家要羡慕并遵循其价值观,效仿其作为榜样,渴望能繁荣和开放到它的层次。”从这点上来说,非洲国家将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贫穷走向繁荣的快速发展视为值得钦佩的事情。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可以适用于非洲,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在非洲的发展,努力帮助非洲成为全球产业链一部分。这将在非洲经济繁荣和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购买力得以提高之时,扩大中国的海外市场。与经济繁荣同步的是,中国将对非洲国家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所以,在未来发展中非关系的过程中应适度运用“软权力”。
(三)协调其他大国利益
非洲大陆是众多大国利益集中汇聚的地方。中国发展中非关系时,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利益发生冲突和摩擦。中国在非洲寻求的利益,如能源、贸易和国际支持,对世界上其他大国来说同样需要。因此,在发展中非合作时中国应该重视协调和处理其他非洲大国的利益。美国在非洲拥有传统的利益,美国与西非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非洲的石油等资源对于美国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同样实行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战略,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战略注定要与美国竞争。因此,在发展中非关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谨慎对待非洲大陆的其他主要大国。双方应在多边磋商框架内进行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时避免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的破坏。
五、结论
中非关系是中国开展南南合作的重要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中非多边合作机制,有利于深化中非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非洲的能源和资源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中国在非洲开展能源外交是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手段。中国对外经贸往来逐年增多,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进一步加大,中非关系的发展对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在非洲的劳工和移民也越来越多,这有利于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随着中国国力的继续提升,中国应该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中非双方应继续加强在经贸、能源、文化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涉及主权、内政、民族尊严和发展权益问题上应相互支持,保持一致立场。
中非关系应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寻求共识、减少分歧,实现双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现阶段中非双方高层官方往来、经贸和文化交流也在增加。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在“一带一路”的指导下,中非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亚梅,明庭权.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援助探析[J].长江论坛,2017,(1):45.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外交部,2015-12-05.
[3] 刘鸿武.中非关系30年: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支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1):8.
[4] 李安山.论中非合作的原则与面临的困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