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核潜艇一般的人生,沉潜时静默,浮现时震撼
2020-04-10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2017年人民大会堂,一位90多岁的老人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他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这位老人也是黄旭华。是什么让他得到如此礼遇呢?
你能做到吗
1958年春的一天,黄旭华接到研究所通知,去北京开会。到了北京,他才知道他们不回原单位了。“你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你若评了劳模都不能发照片,你若犯了错误都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这是刚参加核潜艇工作时,领导跟他的谈话。
这时,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和黄旭华一起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常规潜艇需要时不时浮上来喘口气,核潜艇则可以真正潜下去几个月,在水下环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际导弹、核弹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了。
1959年10月1日,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政府向他提出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让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看起来似乎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黄旭华,然而了解到黄老的经历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
三个为什么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父母悬壶济世,仗义疏财。看到父母的善举,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可时代的洪流将他的人生计划全盘打乱。
14岁时,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黄旭华只好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4年,战火又烧到了桂林。黄旭华问了老师3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日本人再轰炸、再登陆。”
“土工具”造“核潜艇”
前苏联专家撤走后,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只能搜集资料。恰好,有人從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谁能想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一把算盘。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核潜艇要能从水下把导弹发射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这就需要船的重心准。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时,不到两百米就沉入海底了,160个官兵无一生还。
中国的核潜艇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能挺过极限深度吗?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黄旭华第二天就带了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总师怎么能下去?”面对群情激动,62岁的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他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黄旭华,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可他,却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愧疚难当……
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
1986年,当黄旭华回到阔别的家乡时,已经整整30年了,父亲、兄长已经去世,看着已是满头银发的90多岁的母亲,黄旭华不禁跪地痛哭流涕。而这次重逢,家人仍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干什么!
直到1987年,母亲看到了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她发现里面介绍的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不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吗?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郑重地对大家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
母亲这句话对黄旭华非常有意义,每次想起来,他都忍不住流泪……自古忠孝不能双全,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正是有像黄老这样的“赫赫无名”的奉献者,才能在祖国贫弱的年代,担起国家的脊梁。让我们向黄旭华,以及所有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前辈们,致敬!
(墨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