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有偿代课”背后的忧与思
2020-04-10吴文思许宇飞
吴文思 许宇飞
摘 要: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未来供给社会之人才是否能够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阵地,然而“有偿代课”却在高校中蔓延开来,本应是知识的加油站,却到处弥漫着腐臭的金钱买卖,不仅会扭曲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对知识殿堂的亵渎、对家庭期望的漠视、对自身使命的不负责。因此,从高校有偿代课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为依据,针对有偿代课涉及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四个维度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有偿代课;高校;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082-02
一、有偿代课的内涵界定
有偿代课就是学生通过借助多种社交软件或其他社交媒介或平台,向他人传递需要代课的信息来应付老师的课堂点名、签到等制度而支付一定的劳务费用的行为。
二、有偿代课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获得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95.7%,为本次学术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一)代课信息获取的渠道
通过调查发现,有偿代课的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QQ群,因为QQ群是学校联系和传递管理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在其中也会伴随着代课信息的挟裹。同学介绍成为第二大来源渠道,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可信度较高是主要原因。
(二)对有偿代课情况的了解
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对代课情况相对熟悉和了解。数据意外的是亲自有过代课行为的同学比例不足6%,但是受访者表示身边同学发生过代课行为的占比达到31.3%,这说明代课群体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代课市场巨大。
(三)其他数据分析
201份调查问卷中,23.3%、25.3%、39.3%、11.9%的受访者分别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受访者表示发生过代课行为的占比达到15%,代课次数有1次以上的占比达14.5%;受访者表示代课费用在15—20元/节的占比达到26.4%,20—25元/每节占比达到37.8%,25—30元/每节占比达到19%。
(四)相关二手资料收集
此外,通过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出了相关数据。汪雨晴在随机调查的500份问卷中回收的有效问卷476份,其中,有32.6%的學生曾有过代课的经历,11.3%的学生每周代课次数将近3次,并且找人代课的原因多为兼职、考级考证等[1];同时,2015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了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52.09%的大学生表示身边出现过代课现象。这些数据都说明,高校的有偿代课行为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2]。
三、高校有偿代课背后的隐忧
(一)扭曲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所以对于双方的影响都不大。需要代课者在长期的代课行为中会助长惰性和依赖性。调查发现,代课行为多集中于一定群体中。随着学校主体的全员参与会形成连锁反应,进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布局演化;一旦这种不良风气蔓延于校园内,会扭曲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过程也会损伤校园文化。
(二)放大潜在的危险因素
57.2%的受访者表示代课是因为临时有事来不及请假,28.6%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个人活动与课程冲突等。被代课群体私自外出或从事某种不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阻断了信息的及时传递,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潜在的风险因素,增加风险系数。
(三)削弱被代课群体适应能力
由于代课行为本身带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会诱发代课群体深藏的惰性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被卷入代课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在紧张的学业生涯中不理智的肆意妄为的代课行为不仅大大压缩了学生储备必要知识的关键期,而且降低了参与锻炼自身能力的黄金点,以至于在毕业后未必能够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知识能力储备溃乏的情况下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民办高校有偿代课的动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自我管控能力低下、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在相对脱离繁重的学习压力、弱化的教师监督、摆脱了家庭束缚的前提下,高校学生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由于自我管控能力低下容易被不良因素影响。事实上,由于自我管控能力低下而引起的盲目从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课行为的无节制扩张。
(二)教师层面
僵硬的教学方法、打了折扣的教学质量。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情况影响下,高校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平衡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高科研、低教学的畸形时间分配,势必会大大影响教学质量。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直观感受群体,再加上陈旧的教学方法、僵化的知识结构、单一的课程方式,会加剧学生的厌课情绪,为代课行为的蔓延点燃了导火索。
(三)家庭层面
荒唐需求的满足与监督失位的纵容。在调查中发现,代课原因涉及到放假回家外出游玩与时间冲突矛盾的约占57.2%;这说明高校学生代课动因背后有家庭默许的推动,对于高校学生这种荒唐需求的满足助长了代课行为不良风气的蔓延,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治理这一乱象的难度和阻力。在不良家庭风气的影响下,加之不理性的溺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学生代课行为的气焰。
(四)学校层面
1.不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3]
首先,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上,明显重视科研产出,这就会在教师队伍中释放一种错误的信号,导致教师钻心科研轻视教学;此外,高校对于学生的成绩考上考勤分值过高,就会导致学生想方设法的保障自己的出勤率,为自己在期末考试的结果上增加砝码,这也为代课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外驱力。
2.不落实的监督管理体制
高校在查处、监督管理机制上的漏洞也为代课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高校在惩戒代课行为这一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监督措施,甚至是空白;治理形式无非是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等,缺乏实质性的措施。笔者亲身经历过学校的督导查课,虽然发现有人代课甚至逃课,但是并没有受到院系辅导员的处分。这样的情况多次发生,那么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极大的侥幸心理,从而诱使连续性的不良行为的出现。不落实的监督管理体制犹如一纸空文,甚至助长了高校代课行为的势头。
五、治理民办高校代课行为的路径选择
(一)学生层面
提高自我管控能力,端正学习动机。大学阶段是高校学生进入社会的孕育、提高、塑形期,高校学生应该提高自我管控能力,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向不良行为说“不”,为自己树立积极的榜样;同时,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具体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阶段目标,摆脱无所事事、空洞的状态,不断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教师层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重心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学习新知识、新工具,更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好课堂监督工作,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高校学生成長的第二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培育作用,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载对象应该履行好监督、教化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在高校学生代课这一过程中扮演“帮凶”的错误角色,家长要及时与学校辅导员老师保持及时交流,反馈孩子相关信息,及时洞察孩子的相关行为,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四)学校层面
1.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应该秉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机制。针对高校在期末考试中过于重视考勤成绩的现象,应该降低考勤成绩的比重,增加课堂交流、积极发言的平时成绩考核比重;此外,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考核权重,纳入到对教师的考察机制中,引导教师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怪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破解因教师因素而引发的代课行为的产生。
2.多部门联动落实监督机制
解决代课行为的蔓延和扩展,不是高校辅导员老师、督导片面孤立运作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相关主体参与其中,高校的学生会组织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大抽查课堂的频率,及时将结果上报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应该“走出去”,到学生课堂去,发挥震慑作用,对于代课行为的双方同学进行严格的惩戒,比如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记录学籍档案等,从而有效破解有偿代课这一困境。
参考文献:
[1] 汪雨晴.荒唐的需求与管理的缺位:高校大学生“有偿代课”的行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7,(31):186-187.
[2] 广州青年报[EB/OL].http://www.gzyouthnews.org.cn/view/2027.
[3] 李慧慧.基于高校有偿代课现象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8,(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