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旅游景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探索

2020-04-10王晓丹冯发维李清赵元峰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预案预警救援

王晓丹 冯发维 李清 赵元峰

旅游景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突发地质灾害不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会引发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景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近年来,四川省经历了“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多次地震,破坏叠加,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更加突出、威胁明显加重,次生灾害风险急剧增大,呈高发易发态势,地质灾害多发成为很多景区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地质灾害不断加剧的现象,景区如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成为各个景区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旅游景区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地质灾害多发地旅游景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国家在节假日期间通行费用的优惠政策,与亲朋好友一起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当下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景区人数的剧增,在给景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景区一旦爆发地质灾害,对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景区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预防地质灾害发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一、景区应急管理现状

(一)基本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大多数景区成立了以董事长或总经理为首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企业法定代表人总体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资源协调行动组、救援行动组、通讯联络组、后勤保障组、资金保障组等应急组织体系。

(二)初步建立了应急保障体系

2003年非典之后,国务院开始部署建设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在《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各旅游景区基本编制了应急预案,部分景区编制了地质灾害专项预案,建立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了相应的应急物资。

(三)完成了地质灾害基础调查

近年来,四川省在经历了“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多次地震后,景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地质结构松动,地质灾害多发成为很多景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四川省旅发委和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领导下,景区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和风险评估,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调查排查制度,动态开展景区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和判识。充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等先进技术,提升隐患动态发现能力,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四)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应急会商、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及地质环境数据库。各级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要做好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建立分级预警标准,并确保信息及时逐级传递到位。预警信息发布后,旅游景区应及时开展巡查监测、转移游客、劝导游客等相应防灾措施。

二、景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提升

地质灾害长期监测预警机制尚未建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景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人员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防灾能力低,难以满足景区地质灾害防治。

(二)景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景区应急管理机构仅设置集团公司一级,没有延深分公司、子公司,造成部分景区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空白”状态;有的景区虽然逐级设立了机构,但职责界定不清晰,责任不落实,程序不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效率不高。相当一部分景区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景区内部的配合协调机制等,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应急预案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衔接性

部分景区没有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健全预案体系,缺乏地质灾害专项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或者没有根据景区存在的实际地质灾害类型编制专项预案,生搬硬套其他景区的应急预案,毫无针对性与实用性。部分景区只是编制了总公司、集团公司的应急预案,尚没有形成应有的预案体系。一些景区的应急预案,也存在上下不贯通、基层不落实、企业衔接不紧密、针对性不够强、缺乏演练等问题。有的企业应急预案要素不全,或缺事故风险分析,或关键部位、岗位缺应急措施,或与地方政府的预案不衔接。有的景区的预案过于粗糙,有的没有响应程序、处置方案和保障措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四)应急救援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救援能力还比较低

部分景区对救援队伍基础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训练场地和设施,缺乏专业人才,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数量较少;教育培训滞后,一些队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救援救护知识,甚至不掌握、不熟悉应急响应程序、应急措施和职责要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队员文化程度偏低;实战训练不足,相当一部分景区的应急救援队伍没有进行过重特大事故灾难和复杂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演练,队伍的实际战斗力不强。抢险救灾过程中“二次事故”时有发生,擴大了事故的伤亡损失。

(五)应急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陈旧

在应急投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临时性和随意性。由于投入不足,监测设备落后,先进监测设备紧缺。监测设备有待更新和完善,监测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不少景区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信息传输、抢险救援等技术和手段停滞不前;应急救援设备陈旧,一些景区的救援车辆急待更新,难以应对特别重大或复杂事故灾难的需要。

三、景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一)完善景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完善景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应急除险制度、群测群防制度、预警预报制度、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灾(险)情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安全风险提示制度等制度,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和防治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自媒体等新手段,提高预警示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深化与旅游、气象、交通运输、水利、自然资源、地震、应急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及时发布旅游景区气象、交通、水情、地质灾害、地震及安全事故预警,提升旅游景区安全预警防范能力。进一步建立完善省、市(州)、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应急会商、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及地质环境数据库,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二)完善景区应急处置机制

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用好全省旅游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并实现与各市(州)和重点景区平台的对接。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建立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探索利用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和专业化救援队伍为景区应急救援提供服务的新机制,建立健全高海拔地区空中应急救援机制。

(三)完善景区协调联动机制

进一步完善景区与政府部门、景区与景区、景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做到应急规划联动、应急预案联动、应急信息联动、应急措施联动。

景区制定的应急预案要与政府相关部门、上下级企业以及相关单位的预案相衔接。在景区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以及景区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成立景区应急联动组,统一领导景区应急联动工作。应急联动工作组应全面查清景区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景点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地质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景区地质灾害防御联动规划。负责调度各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科学、有效开展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应急专家参与救援;及时调整更新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通讯录,确保信息联络畅通。

景区与气象部门建立气象保障联动机制,气象部门为景区管理机构提供专题气象服务、重要气象信息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为景区管理机构提前预测地质灾害,提早做好应急准备提供服务。

当地人民政府统筹防汛抗旱、气象、国土、景区等部门建设一体化的防灾减灾管理指挥中心,实现气象、灾情、险情等信息实时共享。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旅游出行已成为大众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如果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一旦突发地质灾害,将成为景区的重大隐患。通过多种渠道和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人们应急避险和救助的教育培训,普及应急自救和互救知识,强化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旅游安全意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五)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应急投入,配备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提升地质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设施、景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应急疏散救援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水源、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应急转移疏散综合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建立应急专家库。强化应急培训与演练,提升景区应急响应能力。

(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不同的景区,面临的实际灾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景区,不同的位置,面临的灾害也不同,因此景区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要求进行危险辨识和危险性分析,优化已经编制的预案,注重预案与政府部门、相邻景区和相关单位的衔接性。地质灾害多发的景区应编制地质灾害专项预案,景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位置还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七)加强队伍建设

着眼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具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本领,在防范、应对灾害事故一线磨砺成长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进行业务学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开展社会救援力量调查摸底,建立购买服务和先救后补激励机制,重点扶持组织性强、救援水平高的社会救援力量。

(八)提高研判能力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反饋的预警性地质灾害信息往往是初始、零乱、无序和彼此孤立的,应急管理人员需要从这些零乱、无序的信息中分析研判出地质灾害预警性信息真实情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研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只有熟练掌握各种分析研判方法,才能确保研判有效进行。景区应为应急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综合分析研判方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研判能力。

四、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生命工程,只有以工程防治和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才能在突发地质灾害时保护灾区群众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地质灾害多发地旅游景区的应急能力,促进地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的工作能协同有序开展,做到有组织、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培训演练,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1.四川科技职工大学教务处;

2.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安全工程系)

猜你喜欢

预案预警救援
紧急救援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3D打印大救援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