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潮下的建筑业抗疫策略
2020-04-10
本次疫情可能会对建筑业及其企业造成哪些影响?
疫情集中爆发期和节后复工期重合,各地政府纷纷发布了针对疫情的延期复工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筑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履行政策规定,确保施工安全,难免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1.停工窝工导致工程延期,难以正常履行施工合同
项目难以正常施工是此次疫情对建筑业最明显的影响。导致项目暂时停工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地方政府根据疫情情况发布的禁止复工命令,二是由于疫情引起的原材料供应短缺或劳动力不足。
2.供应链问题,疫情对招聘和管理劳务工人的影响,人材机成本上涨或紧缺
受疫情影响,原劳务分包企业可能无法提供足量的劳务人员,尤其是劳务人员主要来源于湖北等严重疫区的分包商。如果原劳务分包企业无法满足劳务人员需求,还存在更换劳务分包单位的一系列问题。由于各地采取管控措施,势必造成部分道路封闭,一些企业停产,供应商能否向工地供应相应的材料、设备也会成为很大的问题。人材机的缺乏还可能增加成本。
3.企业管理项目,项目自身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疫情的影响,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围绕战略控制、资源配置、风险管控、专业服务等方面对项目的管控难度增加,各个项目信息孤岛的程度加重。项目自身进度、人员、物资、安全等管理难度加大,对项目整体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要求提升,另外有效防疫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是一种挑战。疫情结束后项目集中爆发开工、赶工期还会带来一些列的影响也需要一定的准备。
4.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链也会受到影响
疫情爆发后房地产和建筑行业面临的复工和防疫挑战,使得建筑业上下游流动性面临考验,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可能会面临生产经营受困的问题。
5.形势倒逼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建造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成为中国基建效率的代名词。时间紧任务重,以BIM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BIM在整体统筹规划、项目协调、可视化模型创建等方面的作用。加之后期防疫期间建筑施工对于数字技术的诉求,将会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基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疫情,建筑企业应该怎么做?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应急管控政策。例如,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文指出,建筑工地1人以上确诊新冠肺炎,视为重大安全事故,同时明确实行企业责任包干制。项目工地一旦出现疫情案例,对工程项目将产生致命影响,相应单位法人要承担主要责任。严令之下,任何建筑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
面对疫情,建筑企业应该如何做?主要将从两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如何确保工程项目所有管理及劳务人员作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出现疫情;其次是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于项目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项目保质保量进行。
针对第一个维度问题,企业应当在充分考虑建筑项目工作施工特点的基础上,积极配合落实政府部门的政策要求进行开复工和生产安排,打好“防疫战”。企业要建立专门的防控机构,配备防控人员,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
建筑行业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筑项目的唯一性、独立性,这决定了项目部完全具备全面封闭,最大限度减少与外界接触的先天条件。与其说疫情防控是与病毒的较量,不如说是对“企业管理行为”是否达标的考核。项目部关键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储备好体温测量仪、口罩手套、消毒液、隔离间等防控物资和空间;二是全面排查确保进场人员100%未感染新冠肺炎;三是做到项目部实行全部封闭式管理,内部有效防控;四是定时定点消杀,做好监测备案。此外企业应积极响应各地政府的政策要求,如备案信息,接受防疫检查等等。这样,建筑企业基本可以做到项目内部人员避免疫情发生。
做好第一维度的工作后,建筑企业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最大程度避免疫情对项目的不利影响。分析疫情对项目正常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参建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延滞,对项目的资源配套支撑可能存在不足。鉴于此,建筑企业关键应是确保“两流”畅通,而这都将要求建筑企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信息化技术,采取线上协调的方法组织生产,既减少人员使用投入,又实现快速高效的现场管控,降低防疫难度。
首先是确保“信息流”的畅通,信息传递的是否及时通畅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在疫情时期更显关键。建筑企业在办公管理上可以应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项目、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项目的过程监控,项目通过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汇报项目信息、办理审核审批事项。保证企业在特殊疫情下的正常运营,同时提高了企业、项目的高效沟通与协作。在具体生产业务上,企业可以通过运用BIM、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知晓项目自身最新需求,减少大量的人员交互成本。例如落实劳务实名制,实现动态管理和控制;利用视频监测系统最大程度的代替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巡视、检查,甚至验收;会议系统进行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减少管理人员接触式沟通和工作。后期要做到科学抢工期,做好进度计划和进度管理,确保施工作业有序进行,避免因为赶工期造成的失序,扼杀危险隐患。
第二个重点需要解决的是“物流”问题,由于疫情,完全消除对“物流”运转的不利影响是不实际的,但是在确保“信息流”及时高效的流通下,可以很大程度保证物料的进场,减小对工期的影响,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完善供应链建立自己的“资源生态平台”,扩大对供方的选择,保障“物流”,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技术,实时掌握供方产品加工、运输等动态,保障“物流”。
防控疫情,同时做好施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建筑企业自身势单力薄,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行业秩序,引导企业开复工工作,对中小企业给与相应的补贴和金融政策倾斜,保障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行管协会监督企业行为,为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建筑企业提供咨询、沟通、协调等服务;第三方面针对人员密集的建筑行业,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是关键的外力支撑,广泛运用BIM等新的信息技术,采取新的管理思维有助于建筑企业更好的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