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星艺术奖”的当下境遇与发展策略
2020-04-09朴尔敏黄夏
朴尔敏 黄夏
“新星星艺术奖”(前身为“新星星艺术节”)作为全国最早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平台之一,是国内专门面向青年艺术家海选与评比的奖项,每年举办一次。2010年,由“艺术场”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2010·首届新星星艺术节”在“艺术是我们的”口号的召集下,约有来自各地艺术院校、艺术家聚集地的数百位艺术创作者的数千件艺术作品参与了本次评比,引起了圈内外一系列的关注。2017年,“新星星”的关注点由“艺术节”明确转向“艺术奖”,旨在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以奖项的方式标示学术团队认可的艺术家的艺术及其艺术思想。作为运营10周年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平台,“新星星艺术奖”依然以学术判断的力量来关注艺术、推动艺术、讨论艺术。
当下,青年艺术作品的评选工作往往在艺术家征集、评审主题的划定、获奖作品的选择以及后续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伴随着互联网文化与高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新星星”也在不断探索青年艺术评选运营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如何让更多愿意从事青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参与进来,是“新星星艺术奖”首先关注的重点。针对于此,“新星星”从国内到国际、从院校内到院校外,近年来面向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征集渠道不断扩充。“新星星艺术奖”从2010年启动征集以来,报名艺术家逐年从几百人到几千人稳步上升。以2019年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奖”征集为例,共计1647名参赛艺术家与3572幅参赛作品报名。其中包括2731幅架上绘画、376件雕塑作品、320件行为艺术与145件影像艺术。另一方面,区别于早期参赛艺术家大部分来源于传统的八大艺术高校与艺术园区,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系学生与国际上艺术高校就读的年轻艺术家的参赛数量比重增加。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奖”有来自全球127个城市、293所高校的艺术学生报名。
在评审团队评选方面,“新星星”创始人曾琼自2010年始每年会邀请一批在艺术文化圈内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组成评委团队,例如艺术家毛焰、何多苓、隋建国、徐冰、汪建偉、王小慧、杰拉尔德·普莱尔(Greald Pryar),建筑设计师刘家琨、艺术评论人杨子、策展人陆蓉之、小说家韩东、导演彭浩翔等。当时的评选作品并未局限于特定的主题,在“艺术是我们的”召集口号提出下,更强调鼓励青年艺术家们自由率真地表达。
到2016年,“新星星艺术奖”经过6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评判标尺。“新星星”进一步明确了学术计划的实施,特别邀请了站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层面的视角和视野的艺术史家吕澎担任学术总监。“新星星艺术奖”同时邀请了一批相对年轻的批评家和策展人,成立了相对稳定的学术评审团队。他们分别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独立策展人蓝庆伟、批评家李国华、评论人廖廖、艺术批评学者宋振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每一年度的评选活动都将由学术团队中的一位评审根据其学术研究去策划当年的活动,表达其学术观点。其他评审团成员通过批判性的学术观点参与其中,形成一次对学术立场的明确反思。评审团在整个评选活动中构成了对话和批评的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得以呈现。
对一个艺术奖项而言,评审团如何保证在艺术评选过程中的公开与公正,是非常重要也是最基础性的问题。经过了10年实践,“新星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评选机制,并且不断迭代。评审团队采用无记名投票,加上对评审不同意见的“复议”,全程参照“新星星艺术奖”评选章程进行评选组织工作,引入创新技术手段。早在2017年前,“新星星”自主研发了线上初评系统。在系统里,每位评委同时对同一作品进行打分,且仅只能看到自己的打分。打完分后,系统自动进行综合排名,只有综合排名前150名才能进入入围评选名单,进行评委的二次打分和评议。终极评选,评委们必须现场投票、唱票,并有媒体列席见证。评委们如果在评选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评审团将通过复议与多次现场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判定结果。最终,评审团的决定是最终决定。
在评选团做出决定之后,紧随而来的是对入围艺术家作品的现场呈现。在2019年前,每年“新星星艺术奖”都会为入围100位艺术家举办入围艺术家联展,事实上这也曾经是评审团终评的场地。然而,布展时间与场地方时间的冲突、大型装置作品的运输与展陈、展览主题的确定与入围评选结果契合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都为终评现场呈现与展览的有效性带来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我们搭建了线上平台,不再局限于入围艺术家联展线下呈现,着力打造了线上美术馆——“新星星美术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的趋势,我们从征集报名与作品上传,将所有第十届报名艺术家的作品在线上开启展示。
此外,我们在对往届报名艺术家进行后续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艺术家因各种原因逐步放弃了艺术之路。以“新星星”10周年邀请历届10周年入围艺术家提交的最新创作作品为例,在参与过“新星星”的往届827位艺术家中,只有455人提交了最新创作作品(我们无法联系上的有138人,暂停了创作或明确转行的有48人,另有99人创作作品缓慢)。调研结果显示,创作缓慢和停止的原因大部分源自经费不足。10年前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们,也逐渐承担了部分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经济压力。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青年艺术行业生存现状的关注,同时也敦促我们在举办“新星星艺术奖”的同时,更多为青年艺术家生存提供切实有效的通路。这其中包括在线上“新星星美术馆”平台为青年艺术家构建在线化档案,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追踪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情况,保持与入围艺术家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回顾过去10年,“新星星艺术奖”一路走过了上海、南京、成都、北京、西安、郑州等地。在2017年扎根南京,同年新星星美术馆也正式向公众开放,之后每年在南京举办展览。早在这一年开始,“新星星”已经结合互联网技术,全部展览的现场运营启用智能高科技优化观展体验,观众可以自主通过官方微信平台,人脸识别领取门票进入馆区观展,更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手机了解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未来,不仅“新星星艺术奖”,包括国际驻留、艺术定制、艺术商业所有核心业务板块都将实现在线化,让艺术与移动互联网深度探索结合。大众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新星星美术馆”即可成为会员,观看“新星星”艺术家作品,个性化定制喜爱的艺术衍生品。评委通过后台评选系统,更加全面细致地在线观看与了解艺术作品。打造线上美术馆和建立青年艺术家的在线化档案,只是“新星星”核心业务向在线化转换的开始。今年,“新星星”还全面启动线上展览的探索模式,包括策展、执行与品牌合作。我们希望线上的“新星星”的打造,与本身“新星星”的价值观一样,是“年轻的”,也是“未来的”。
从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平台,到逐步成为中国青年艺术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新星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立足于对当代中国艺术生态圈本土性与时代性的思考与判断,才能不断挑选出具备丰富性与生动性的青年艺术家样本。同时,也只有对“新星星艺术奖”评选、运营模式不断地反思和优化,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景: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发现平台。
在未来,“新星星”将一如既往地推广青年艺术,并对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及其相关联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投入更多心力。我们也希望打造更多国际性的艺术项目和展览活动,向世界分享“新星星”的艺术理念,发现新鲜力量,帮助青年艺术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责任编辑:孟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