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融合
2020-04-09王继能
王继能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教育改革,对于各个科目的教学要求,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为主,学校开始真正的注重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学习而言,就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物理内容的理解和拓宽程度。其次是能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再应用和理解。生活化的教学则很好的起到了这一教学目的,能够切实使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教师要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案例相融合。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培养兴趣;辅助理解;加强实践
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案例为切入点,可以辅助他们进行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际理论联系起来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其次,能够真正的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生活化教学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融合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物理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并且物理又是一门偏为枯燥理性的学科,这都要求学生最好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对物理保持兴趣,这样能够真正地调动起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并且一旦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会主动的进入到物理学习中来,积极的探索更多有趣的学习内容,这都能够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物理学印象。并且长此以往,还能够带动他们形成良性的物理学习循环。而这种以兴趣为学习前提,而引发出来的主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效果,是被动式学习模式下所不可比拟的。
例如,在教授“光的折射”时。对于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体现,比如阳光透过一块玻璃照射到一个墙角时,往往会有一道彩虹的出现,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彩虹,或者說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彩虹。通过这两种彩虹的成像原理,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光的折射原理,自然界中风雨过后的彩虹,往往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子的存在,阳光在照射到这些水分子之后,会形成一定的折射,因此而产生了彩虹。而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彩虹,往往是因为三棱镜的折射。通过这些具体物理现象的讲述,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辅助知识深度理解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尤其又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更离不开这一主题。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也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究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以学生所熟悉和经历过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样就极大地帮助学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也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更有效的帮助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自身经历作为理解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而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是在加深他们的记忆程度。
例如,在教授“串联与并联”时。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凭借着教师中的电路就能向学生进行一个举例说明。这时我会先向学生们讲述一下串联和并联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然后提问学生教师中所用的电路是哪一种?并说出原因。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猜到是并联电路,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当一个分支发生烧坏时,而引起整个电路的瘫痪。通过这种小小例子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于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各自特征。并且这种生活化例子的引入,能够给他们留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三、锻炼动手能力
现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普遍,是所有教师都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就物理学习而言更是如此,物理这门课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要应用于生活中去。那么教师,从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引导了学生这一思维的发散,当他们刚开始接触一部分新知识时,就将实际案例加以结合,能够很好帮助他们加以理解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反过来思考,如何更加好的运用理论。学生在这种思维的启发和真正的理论结合中,能够切实的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授“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时。这部分内容是与物体的运动相联系的,而相应的教材要求中本身就已经有了实验操作部分,所以我会结合实验操作,以及情景模拟的引入,使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各个数据。通过器材演练,以及各个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能够真正的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总之,对于初中的物理课堂来说,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它能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欲望。其次,以这种案例进行讲解,更好的辅助学生将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最后通过真正的实际与理论相联系,能够带动学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将理论应用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钟祖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5(19)
[2]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