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子 觉悟自然
2020-04-09黄国荣
黄国荣
也许有人劝你别刚强,要柔弱;表面要驽笨,别显露聪明于人前。但一般人理解不了大智慧的高远境界。老子就是这么一位先知。
孔子这样的圣人对老子毕恭毕敬,心悦诚服地洗耳恭听他对他的批评。《史记》中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曾跑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讨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我听说,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总把财货深藏着,看起来好像他空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像个愚蠢迟钝的人。丢掉你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
孔子毕竟是圣人,他并没有因老子的耿直坦言而难堪,更没有因受指责而小肚鸡肠。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是同为春秋晚期时代人的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称老子是龙,他不是飞,不是游,不是行走,而是乘风云而上天。他的评价可以想见老子其人,也可知老子在当时的影响。
《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内容博大精深,其价值深远广大无与伦比是世界公认的。老子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他的“天道观”学说,是对历史和中国哲学的重大贡献,它让人们开始从宗教、神学中慢慢摆脱出来,开创了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新纪元。“无”概念的理论创立,确立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贡献。他的贵柔弱、尊鄙贱、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在《道德经》五千言余八十一章中,贵柔弱和甘居下的内容就有二十四章,全书中有无、易难、高下、长短、前后、实虚、强弱、宠辱、开阖、得失、清浊、新敝、直枉、多少、大小、重轻、雄雌、白黑、吉凶、兴废、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阳阴、益损、热寒、生死、亲疏、利害、福祸、正奇、善夭、智愚、牡牝等相对而生、相倾相比的概念遍布其间。老子对这些概念一律抱弱守下,“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些观点是他辩证思想体系的基调。
这一哲学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观,老子的超然是他把认识宇宙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治国,然后才是伦理道德。他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后而仁,失仁后而义,失义后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的“道”,就是希望老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他理想中的美好和谐社会。
我敬畏《道德经》,多年来常常复读,还曾在博客上开茶座,以聊天的方式交流读老子的心得,就《道德经》中的若干观点为命题,作一些探讨研究,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众妙之门
提起老子,可能谁都会脱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这不只是因为它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首句,流传广的更主要原因还是这句话的内涵,它是老子道学的立论之言。开篇就直奔主题:道是什么?
这句话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是:假如道可以用语言解释出来的话,解释出来的那个“道”,就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道”。同样的道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许可以用一个名称来给它命名,但要给宇宙产生万物的本源之规律的真相起一个名称,是做不到的,即使给了它名,也不可能与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真相形态相称。
这句话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真相,往往只能靠心灵去感受,去意会,而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尤其是想描述、解释没有物体、没有形状的天地开始之初,宇宙创生万物的本源之真相形态,语言文字的确难以如愿。
二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是不依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的客观存在,自然界对于人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认知能力,事物永远具有不可知性。宇宙从星系形成开始已有140亿年,地球也有了46亿年生命,而人类从类人猿开始计算,至今也不过100万年历史,在人类产生之前宇宙就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中客观存在,人类如何能完全认识它呢?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老子作了精辟的阐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是說,“无”,可以形容天地原始之初的形态真相;“有”,是万物的原始状态的概括。所以常常以天地的本源“无”,观察探究“道”的精致奥妙;常常以万物的原始形态真相“有”,观察探究“道”的作用的无边无际。“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这两者同出于道,是“道”的两个方面,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无论“无”还是“有”,都没有具体的形态,但却创生出了天地万物,真是奥妙到极点,是自然界奥妙的总出处。
“无”和“有”是老子宇宙学说的基本观点,之后他所阐发的所有理论和辩证思维,都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引申出来。
在这里,“无”和“有”不是相对概念的“无”和“有”,这里的“无”和“有”都是真相状态。那么这种无状态的真相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老子在第十四章里作了回应,他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摶(tuá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白话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说,拿眼看看不见,这叫夷;用耳听听不到,这叫希;抬手摸摸不得,这叫微。道无色、无声、无形,所以无法企及穷究,但它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既不明,下面也不昏暗,它绵绵不绝地存在无法命名。归结到最后它为无物无形无色无声。它是无形状之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是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想迎它,看不见它的头;想尾随,又看不见它的尾。能够把握这亘古就存在的道,就可以把握现在的一切事物。能够知道道原始的情形,也就知道了道的内在规律了。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里进一步解释道的内涵。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无又似乎有,说它是实又似乎虚,它是恍恍惚惚的。可在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的形象;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昏暗,可深远昏暗之中却具有一切物质的原理和原质;这原理和原质是真实的,其中有非常可信的真实的东西。从古到今,道一直存在,一直在创生万物。我怎么会知道万物开始的本源情形呢?就是靠这个道。
“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它是一种状态,一种真相。那是140亿年前天地的星系还未形成之前时的状态,是天地原始的真相,可以称之为“混沌”。“有”,也并非是一种具体的物体,它同样是一种状态、一种真相,是38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6亿年前细菌还未出现,道创生万物初始的一种状态,一种真相,可以称之为“存在”。“无”和“有”是老子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立论的最形象的注释。他给道起过两个名,一个叫一,一个叫大。
老子在这里一方面用道揭示宇宙本源真相,同时它也以道展示宇宙的内在精神品格。老子在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说,道永远是无名的,也永远是质朴自然的。它虽然隐微、渺小,天下没有人能驱使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天下将都归服他。天地间阴阳二气相合,就降下甘露般的雨水,人们并没有要求它责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地均匀。从初创万物到人们对万物有所认识,有了命名,有了名分,有了制度,也就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道在天下,对万物来说,就如同江海对于山川溪谷。
老子在第三十四章中还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他说,大道流行泛滥,它可以无所不至。万物都靠它得以生存,它对万物却从不干预;它成就了万物,却不把名誉拥有;养育了万物,却不当它们的主宰。从不图回报,可算是很微小;万物都以它为归附,而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其为伟大。
可能有人会疑惑,研究这玄而又玄、奥妙莫测的道,即使识道、守道、得道又怎么样呢?对这种疑惑,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中有回应。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一”是“道”的代名词。他说,自古以来,凡是得一(即得道者)者,其情形是这样的:天得到“一”,天就清明;地得到“一”,地就安宁;神得到“一”,神就神灵;溪谷得到“一”,溪谷就充盈;万物得到“一”,万物就衍生;侯王得到“一”,侯王就可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从“一”(即“道”)那里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反之,假如失去离开了“一”(即“道”),天不能保持清明,天恐怕就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静,地恐怕就要震荡毁灭;神不能保持神灵,神恐怕就要灭迹;溪谷不能保持充盈,溪谷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衍生,万物恐怕就要灭绝;侯王要是失去高贵,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综上所述,老子创立道学,是从探究玄妙的宇宙起源开始,确立了道是众妙之门这个纲,其起点确实很高。更为可贵的是,他的道体说“无”,“道”用说“有”,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与今天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哲学原理上是相符的。他在第四十一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包括了进化论的全部内涵。
有无相生
这里说的“有”和“无”,并非第一章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句中之“有”和“无”,那个“无”代表道体,“有”代表道用。老子在第二章里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和全书中的“强弱”“宠辱”“虚实”“昭昏”“吉凶”“黑白”“贵贱”“亲疏”“祸福”“刚柔”“厚薄”“多少”“开阖”“奇正”等相对词,是单纯指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相生”,相对立而生的意思,哲学的观点就是“对立统一”。
在老子的道學观念中,道体处于“无”的状态时,像婴儿般质朴、无名,可称之为“一”“大”或“朴”。在那个“无”的状态中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别,也没有是非之争,一切顺其自然,万物不知不识、无欲无私,质朴纯真得像婴孩。但在道体的作用下,“无”中有了“有”,也即进入到“有”的状态时,道体便发生了变化,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老子是说,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人们自然就都喜爱美而厌恶丑,都向善而弃恶。因此,纷争也就产生,世界就不再安宁。
这似乎成了悖论,这不是悖论,而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时,没有美丑,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之争。但是道体的作用必然要创生万物,“无”必然会产生“有”,“无”必然向“有”过渡发展,于是宇宙处于“有”的状态时,天下人必定赞美厌丑、向善弃恶,于是纷争也就必然产生,世界就变得不安宁。我们的现实不就是如此,科技越发达,社会越文明,经济越发展,世界就越不安宁,这不能说是进步文明发展不好,道理是一样的,社会的发展与利益的分割永远是矛盾冲突的。
当然,老子说的那个不分美丑,不辨善恶,纯朴得像婴孩一样的世界,是对宇宙本源的探析,是主观臆想的理想世界,是指宇宙的本源,是天地生成之前、生命进化成人类之先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当天下成为人类的世界,仍然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别,没有是非之争,只怕只能是向往了。因为人类的大脑很发达,善于思维并富有情感,加之人本性有自利心,即使是那些爬形动物,它们同样也有思维,也有情感,同样有生存的争斗,何况人类呢!
如果把老子这个观点简单地理解为他希望世界永远处于混沌状况,那就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从来没有说宇宙永远停止在本源之初永恒不变。他在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体的本源是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它就存在了,既不发声音,也没有形体,它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不受外力的影响,无时无刻地在循环往复运行而永不停歇。
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万物化生的本源,这种本源是一种气。即庄子在《天地篇》里所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说“无生一”,老子在这里说“道生一”,观点是一致的,“道”就是“无”,“道”也是“一”;“有”是道的作用,“一”就是“有”,是“道”的创生。一就是那种混沌状态的气,这种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又生出第三种气叫和气,和气创生、调和、滋养了万物。
以我之见,老子创立道学,全部用意在阐述“道”的作用,即道用,道的创生作用,也就是他在第四十章里那句总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因为道创生了万物,包括人类,老子才提出人类有了审美观道体分裂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老子始终站在这些相对概念的弱面、负面,坚持守弱、居下,他是要人们坚持“本源说”,本源是道体,只要人们坚持道体永不放弃,那么世界就会在那种相生中变得和谐。
其实世上最真、最善、最美的事情,或者最假、最恶、最丑的事情都包含着正反两种能量。通俗一点说,再好再善再美的事情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坏再恶再丑的事情也会有积極的因素蕴含其中。
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用现代哲学观点讲,它们既有对立性,又具同一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就是宇宙中万物生存的唯一形式,都脱不开这一规律。
对此,老子在第二十一章里又作了形象的阐述。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自古到今,道的名字一直不能废去,依据它去观察认识天下万物的开始。这一段话生动地表达了“有”与“无”那种无中有、有又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关系。
老子在这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明白了“无”与“有”的相生关系,面对世界的不安宁怎么办?老子要大家向圣人学习,以“无为”的态度来作为,用不言的方法来诱导别人,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成就而不干涉。创生了万物,不占为己有;滋养了万物,却不自以为能;成功了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才不朽。
作者系中国版协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