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与绍兴

2020-04-09潘建国

新阅读 2020年3期
关键词:余姚阳明王阳明

潘建国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了我们这个民族放慢了脚步。一个月的居家闭关期间,让我得空静下心,开始为“绍兴城市环境塑造中的阳明心学元素研究”课题收集一些资料,也顺便完成这篇文稿:讲好绍兴故事系列之“王阳明与绍兴”。

想写“王阳明与绍兴”这个题目,起源于去年绍兴越城及宁波余姚两地的阳明故居之“争”。余姚原本属于绍兴,绍兴余姚原本是一家人,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但因1953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余姚划归了宁波(萧山也划给了杭州),两地分家了,故有了宁波和绍兴两地对阳明故居之“争”。作为一个居住在绍兴的外地人,我想通过一些史料及文献的梳理,尽可能客观公允地解开有关王阳明生平、故居之谜,让大家详细了解王阳明在绍兴居住、讲学及归葬的一生。

余姚王阳明故居之辨

说起王阳明故居,绝大多数人马上会联想到余姚的国家级文保单位“王阳明故居”。这看似绝对正确的答案,其实是有争议的。

要了解王阳明的一生,目前最权威的版本还是王阳明的亲传弟子钱德洪编的《阳明先生年谱》。根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先生讳守仁,字伯安,姓王氏。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义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祖可追溯到西晋末年的晋光禄大夫王览,山东琅琊人,与王羲之同族,先祖差不多和王羲之同时自金陵徙居山阴(今绍兴越城区)。后来家族又从山阴迁居到四明山下的达溪(今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几代后又迁居到余姚。这从其他文献数据上,也可得到佐证,是确定无疑的。 陆深的《海日先生行状》记载 :“右军将军羲之,由琅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后二十三代孙迪功寿又自山阴徙余姚。”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记载:“览曾孙羲之 …… 徙会稽 …… 又徙达溪。有曰寿者,仕至迪功郎,乃徙居余姚。”

关于王阳明的出生地“瑞云楼”,《阳明先生年谱》是这么记载:宪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

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与王阳明渊源最深的钱德洪的记载,“瑞云楼”是王阳明的诞辰之地,非王氏故居。巧的是1496年,钱德洪也出生在“瑞云楼”,后来还成为王阳明的衣钵传人。在钱德洪进士及第后,“瑞云楼”就卖给了钱家,成了钱家的资产。钱家后来重新拆建改造了故居建筑,“瑞云楼”就只剩下遗址。为了纪念王阳明,钱德洪就请人写了《瑞云楼遗址记》。更明确了“瑞云楼”实为钱德洪故居,而非王阳明故居。“瑞云楼”确定为“王阳明出生地”更为妥当。

绍兴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全家是什么时候搬到绍兴的,也是众说纷纭。根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华考中状元后,有了经济条件,故想搬回到祖上居住的山阴(绍兴越城)居住,因为山阴较余姚山水更加佳丽,所以决定从余姚迁徙到绍兴越城的光相坊居住。

但從整个年谱资料分析来看,阳明10岁之前都住在余姚,11岁到16岁住在北京,17岁到江西南昌娶诸氏,南昌头尾住两年,19岁携妻诸氏归余姚。20岁到24岁在余姚、北京、绍兴三地走动居住,25岁到26岁就经常在绍兴活动了,估计应该是二十五六岁这段时间内搬到绍兴的。

至于光相坊伯府第(王阳明故居)是哪年建完的,从目前文献资料看,伯府第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经过王华和王阳明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在王阳明手上建筑完成的。

1521年(正德十六年)岁末,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功,被封为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对于这个封赏,王阳明并没有接受,并未赴南京到任,原因是平定宁王之乱的其他功臣们并没有得到封赏。到了次年初,又赶上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就居绍兴家中丁忧守孝,边事讲学论道。此时,因来往问学的门徒日众,有时多达数百人,故王阳明于嘉靖二年(1523年)开始扩建伯府第,新建了50间房屋,供学子们居住,并提供膳食。

那扩建后的伯府第规模有多大呢?其大致范围我认为就是今天绍兴市规划修建的“王阳明故居”的四自范围:东到王衙弄,西到西小河,南到碧霞池前的大有仓,北到观象台后的环城河,占地面积约60亩。

大概在嘉靖四年(1525年),伯府第扩建工程完工后,弟子们又开始张罗在伯府第不远处修建“阳明书院”。《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嘉靖四年十月,立阳明书院于越城。门人为之也。书院在越城西郭门(迎恩门)内光相桥之东(大概在今天黄酒博物馆位置)。 后十二年丁酉, 巡按御史门人周汝员建祠于楼前, 匾曰“阳明先生祠”。

阳明洞天

王阳明本人在绍兴最喜欢的修炼悟真场所当属宛委山内的阳明洞,宛委山是道教名胜,是道教第十一洞天。根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先生尝筑阳明洞,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学者咸称阳明先生云。阳明自号“阳明山人”即源于此。

王阳明自1497年(弘治十年)拟搬到绍兴居住后,痴迷于道教修炼,这个时候(1498年,27岁)王阳明有没有开始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筑室修炼,史料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迟在31岁这年(1502年,弘治十五年),王阳明就开始以完整的时间段在阳明洞天进行道家修炼了。而且,在宛委山阳明洞天修炼期间,王阳明已经开始在阳明洞天结庐讲学论道了,已经有了“阳明书院(舍)”的前身。这在阳明弟子的文献里都有记载,当时著名的诗僧释鲁山到宛委山阳明洞探望王阳明时,就留下了这首《王伯安书舍》诗: 一寻松下地,新构小精庐。祛冗入深院,闭门抄古书。草盆生意满,雪洞世情疏。每欲携琴访,心斋恐宴如。可见,阳明先生当年在阳明洞旁构筑的修炼小屋,已经叫“阳明书院”或“阳明书舍”了。

其时,与王阳明一起在宛委山阳明洞天修炼论道的还有绍兴当地有名的处士(道家术士,隐居山林不仕者)王文辕(字司舆)、 许璋诸人。许璋是上虞陈溪王阳明先祖居住地人,精于天文、 地理、 兵法、 奇门九遁之学,在帮助王阳明擒宁王朱宸濠时立过大功。王阳明曾赠以金帛,许璋不受。许璋死后,王阳明为其题写了墓碑。

王阳明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31岁)八月开始告假归绍兴养病,在宛委山阳明洞结庐修炼,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33岁)六月重新出仕,启程赴山东主考乡试的这两年时间里,是王阳明思想及人生的转折期,是王阳明从沉溺于道佛回归到儒家正统的时期。

道家的“修心炼性”也好,佛家的“明心见性”也罢,终究无法圆王阳明自少年时期立下的成为圣贤之梦。于是在这年,王阳明“渐悟仙、释二氏之非”,“悟此念生自孩提,人之种性,灭绝种性,非正学也。”(《诸儒学案 阳明王先生要语》)从此死心塌地回归到儒家“存心养性”的正道上。但是,这两年反向出世的修炼历程,对王阳明思想的萌发及成熟是至为关键的,不容小觑。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年佛道的修炼,就不一定有“龙场之悟”,就很可能没有阳明心学。

于是,王阳明复思用世,决意出仕,并作《四皓论》,以明心志:“果于隐者,必不出;谓隐而出焉,必其非隐者也。”王阳明自认为自己是非真隐者。

弘治十七年(1504年,33岁)六月,王阳明重新出仕,并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34岁)与湛甘泉先生“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阳明先生年谱》)

稽山书院

明嘉靖元年,年满50岁的阳明先生丁忧归隐绍兴,专事讲习活动。次年,南大吉出任绍兴知府。

南大吉出任绍兴知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修缮了绍兴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稽山书院,增建了明德堂、尊经阁,并邀请王阳明撰写了《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该文作为王阳明的名篇之一入选了清人编的《古文观止》。在《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中,王阳明除了阐述六经的要义外,将六经比喻为“吾心之记籍”,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这账本只不过记录下了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而六经的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去使用这些内心的财富,而拘守于外在的诵读、文字、训诂这些细枝末节,这和“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时候的绍兴已经成为当时全国实际的学术中心了。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是圣贤之道。王阳明在稽山书院的讲学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令学子们终生难忘。王阳明于稽山书院所独创的“九声四气歌法”(诸如《咏良知四首》)便广为当时的学子传唱。经王阳明多年的讲学及扩建,稽山书院再次成为当时国内最为著名的书院,堪比今日之清华北大。

在稽山书院的讲学实践中,王阳明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院观。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为“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认为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补救官学的流弊,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在他看来,国家建学之初意,就是明人伦,就是求道,就是培养人格。但因为受科举制度功利思想的影响,这种建学的本意贯彻不了。也就是说,书院是在官学“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的情况下,替代官学去讲明伦之学的。

提倡讲会(或称会讲),是王阳明书院观的另一大特点,也是明代书院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书院讲会之风大盛,是在王阳明的倡导下形成的,并实施于书院教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较为完备的制度。讲会类似于现代的学会组织,以书院为中心,联合周边的有识之士共同组成。书院之间也联合举办讲会,轮流主持,成为当时影响广泛的学术教育活动 。

王阳明认为,为学不可离群索居,不可一曝十寒,不可独学无友。固守一地,专从一师难以长进,最好的方式是经常聚会讲习,师友相观而善,取长补短,从而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世利纷华之染日远日疏,才能充分发挥教化的社会功能。王阳明为此还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基础上,为稽山书院订立了《稽山会约》:立真志、用实功、涤旧习。

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传播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心学也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稽山书院的讲学过程中,王阳明教学相长,不断完善并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可以说,王阳明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两宋以后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共同发展的良好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发展。

稽山书院建于距今980年前的宋宝元元年(1039年),为范仲淹知越州时创建于越城府山脚下,为绍兴历史上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所书院。由元到清,几经兴废。刘宗周、黄宗羲等大儒亦曾在稽山书院讲学论道,但盛况已不复当年。所幸的是,在范仲淹第二十九世孙、著名国学大师及书画家范曾先生等大德的倡导下,稽山书院于2014年10月12日在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龙华寺内举行了复牌揭幕仪式,这标志着时隔近千年,宋明时期的“越地讲学圣地”——稽山书院宣告正式复院,数十位国内外文化名流相聚会稽之巅,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范曾先生从时任绍兴市人民政府俞志宏市长手中,接过了稽山书院复院后首任山长聘书。复院后的稽山书院已定期邀请国内外文化名流、大家学者,面向社会大众连续举办文化讲座(讲会)。稽山书院已连续举办了数届“会稽山论坛”。

归葬兰亭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嘉靖七年(1529年,57岁)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王阳明偏爱兰亭,兰亭阳明墓址是王阳明生前亲自选定的,至于是哪一年选定的不可考。以今天的眼光看阳明墓,风水仍然极佳。从钱德洪的年谱记载看,阳明入葬还是费了一些周折的,还出现了神力瑞相。但比入葬更费周折的是,王阳明去世后,如何评价王阳明,要不要给王阳明封赏,朝廷上下吵得翻天覆地,故拖了近一年才给王阳明安葬。

事情大体经过是这样的:嘉靖七年二十九日辰时 (1529年1月9日8时)许,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时年57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嘉靖八年正月初一,门人丧发南昌。程辉《丧纪》记载中说,南昌府官员和百姓感激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时对南昌百姓的护佑,万人空巷哭送王阳明,以至于刮起逆风,舟不可行。

再说说朝廷那边的情况。时年正月八日,王阳明的《乞骸骨疏》总算送到朝廷了。 明世宗嘉靖皇帝对王阳明擅离职守很不满意,对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也非常不满,认为王阳明离经叛道。嘉靖皇帝本想等王阳明平定了两广之乱,就留王阳明在两广镇守治理了,不希望王阳明回到朝堂之上。故王阳明平定两广叛乱之后要求回绍兴治病,嘉靖皇帝认为有诈,故不予理睬。没想到王阳明自己作主把职责托付给巡抚林富,擅自离开了两广回绍兴,结果去世在半路上。王阳明本人也最终没能实现在自己家中寿终正寝的愿望。

有了嘉靖皇帝的态度,朝中的奸佞小人就开始迎合皇帝,大肆攻击王阳明。到二月二日,嘉靖皇帝命会官议定王阳明功罪是非。有位给事中叫周延的看不下去,上疏言得圣旨回复:“守仁功罪,朝廷自有定议。朋党妄言,本当论治,但念方求言之际,姑对品调外任。” 周延因此上疏得罪了嘉靖皇帝,被贬谪到太仓州做了判官。到了七日,桂萼以奏论王阳明学术事功之首功,拜武英殿大学士,直接入内阁。 到了八日, 有了嘉靖皇帝大棒及红萝卜的示范效应,吏部会议王阳明功罪,申禁阳明“邪说”。嘉靖皇帝定阳明学为“大坏人心”之邪說,诏命“学禁”于天下,禁绝阳明之学,夺其殁后恤典。

如此是是非非近一年,王阳明下葬的时间就这么一直拖下来。在这一年里,王阳明的家人日子更加难过。门人乘千里来会葬之际,想尽力协调王阳明家事, 但已经来不及了。有情有义的黄绾为保护王阳明的亲生儿子——年仅四岁的王正亿,把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儿许配给王正亿,并把王正亿带到身边亲自抚养,以慰王阳明在天之灵。

从嘉靖八年年初拖到年末的11月11日,门人千余人终于哭聚一起,将王阳明安葬在兰亭洪溪,总算让王阳明入土为安了。安葬完毕后,王艮大会门人同志聚讲于阳明书院(此时南大吉已经离任,估计新的知府在朝廷有令的情况下,不敢再让阳明的弟子在稽山书院聚集讲学了),大家订立盟约,每年定时祭祀阳明,讲会终月。

直到37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年)5月,朝廷才为王阳明平反,下诏赠王阳明先生为新建侯,谥文成,永为一代之宗臣,实耀千年之史册。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才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成为集“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作者系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绍兴市稽山书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余姚阳明王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现在你踏实了吗
信息技术教学的习题整合策略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