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2020-04-09狄晨芳
摘要:“悲剧”这个词语来自西方,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窦娥冤》和古希腊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进行比较,通过人物的塑造、悲剧的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不同,来分析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 《窦娥冤》 《俄狄浦斯王》
王国维将西方的“悲剧”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很多学者严格用西方悲剧的概念来衡量中国的戏剧,而得出中国自古无悲剧的说法。实质上中国也有自己的悲剧作品,如《汉宫秋》《赵氏孤儿》等。
一、悲剧人物的塑造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在塑造人物角色时,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人物身份上,西方古典悲剧由于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所以主人公大多是身份高贵的上古英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比如俄狄浦斯本身就是国王之子,即使被遗弃,收养他的父母依然是国王。中国悲剧大多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它的主角一般为平民阶层,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就出身贫苦,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有主动对抗命运的特性,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悲剧的结局。比如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后,他选择主动离开科林斯国,以期来改变这一命运。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主人公都是被动接受悲剧的命运。在《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无论是开始被父亲抵债给蔡婆当童养媳,还是后来遭受诬陷被杀,都是被动地去接受命运。
二、悲剧的特性不同
西方的悲剧大多都有浓重的命运观,人无论如何反抗,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而中国的悲剧则重于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让好人受冤,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中,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厄斯在主人公出生时就得到神谕,说他长大后会弑父娶母。为了避免悲劇的发生,拉伊厄斯就把他抛弃在荒山中。成年后俄狄浦斯得知神谕,为了躲避弑父娶母的预言,他逃出了科林斯国。在逃亡途中与一老者发生矛盾,最后将其打死,后来他来到了忒拜城,制服了狮身人面兽,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后来他才知道,他杀死的老者是他的父亲,而娶的妻子则是他的母亲。最后,王后羞愤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在这部戏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一直试图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所做的每一步恰恰促使了悲剧的发生。这就是希腊悲剧的特点,即主人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这种无法摆脱的命运体现了悲剧感。
在《窦娥冤》这部戏剧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一个落魄的秀才,他为了还债,将自己的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当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留下窦娥和她的婆婆蔡婆相依为命,以放高利贷为生。赛卢医为赖蔡婆的钱,想害死蔡婆,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所救。张驴儿父子欲强娶蔡婆婆媳,窦娥誓死不从,张驴儿便想下毒害死蔡婆,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而诬告是窦娥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言以证自己的清白,最后一一实现。多年后,他的父亲窦天章科场中举,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女儿平反昭雪。在这部戏剧中,窦娥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但由于吏治腐败,却横遭此厄运。在中国戏剧中,这种悲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
三、戏剧结构、结局设计不同
西方悲剧在结构设置上,一般将高潮部分放在剧末,且结局大多是悲剧性收场。这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准则,即结尾是单一的,且是从顺境转化为逆境。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当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前半生十分顺遂,虽惨遭遗弃,却被科林斯国王收养,受尽宠爱。后为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他离开自己国家,帮助忒拜城人摆脱了猜不出谜语就被吃掉的命运,成为那里的英雄,并被拥戴为国王,受人膜拜。在此之前,主人公俄狄浦斯一直处于顺境之中。在此之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应了弑父娶母的预言,最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主人公俄狄浦斯也由顺境转为逆境,最后以悲剧结局。
中国古典悲剧在结构设置上,一般将高潮放在中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叙述,并且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所以结局都是好人得好报,坏人得恶报。在《窦娥冤》中,高潮在第三折,善良的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誓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者为了突出窦娥的冤屈,这些誓愿一一得到应验。在结局上,窦娥得以平冤昭雪,符合中国传统戏剧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典戏剧在人物塑造、悲剧特性以及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两者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研究我国的戏剧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红旺.《窦娥冤》与《俄狄浦斯王》比较之我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作者简介:狄晨芳,女,硕士研究生,襄汾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