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县黏虫发生概况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0-04-09杨明秋
杨明秋
摘要 2018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在龙胜县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黏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本文介绍了龙胜县黏虫的发生情况,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水稻健身栽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期为黏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黏虫;发生概况;综合防治技术;广西龙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9 文献标识码 B
黏虫(Mythimna separata),俗称五色虫、虸蚄,谷类作物害虫,属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淡灰褐色,雌蛾体长约17~20 mm,雄蛾略小。前翅顶角至后缘,有褐色斜纹一条,外缘色泽较浓。老熟幼虫长27~38 mm,头褐色,背面有彩色纵纹。幼虫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甘蔗等叶片,暴发时能咬断麦穗、稻穗。成虫有迁飞性。每年发生2~8代,一般防治法为诱杀成虫、草把诱卵、喷洒药剂。
2018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在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海拔800~1 000 m的水稻核心示范区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黏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面积86.7 hm2。通过1年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通过采取健身栽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示范区基本没有发生黏虫。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不对黏虫开展其他化学防治,只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了2次,与常年相比,减少化学防治3次。可见,黏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在龙胜县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生态效益,建议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推广应用。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1 发生概况
黏虫在龙胜县每年发生6~7代,曾在早、中、晚、再生稻和玉米、黄粟、蔬菜等作物间隙性局部发生成灾,如1989年9月在马堤乡芙蓉村、1990年9月在乐江乡凉坪村中稻田为重发生,造成水稻减产20%~25%;1995年在三门镇洪寨村再生稻大发生,使水稻减产10%~20%。近年来,蔬菜局部大发生,水稻零星发生。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水稻健身栽培
2.1.1 选用优质稻种及培育壮秧。根据近年来的试验和生产实践,选用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分蘖力强、丰产性好、抗性强、米质优的和两优1号作为主推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黏虫的危害。
为使游客在国庆黄金周看到龙脊梯田金秋稻穗最佳美景,播种期适当推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播种,10月中旬完熟收割。采用编织隔层育秧技术,播种前7 d将腐熟农家肥22.50~26.25 t/hm2和45%复合肥525~600 kg/hm2撒入秧田并犁耙均匀,起厢,用编织布覆盖在平整的秧厢上,铺上2 cm厚的肥泥浆并整平,泥浆沉降后将拌好旱育保姆的露白种子均匀撒于厢面,播种子60~80 g/m2,再用扫帚等将种子压入泥中,最后再淋上一层泥浆水将谷种盖住。盖上尼龙薄膜,若遇缺水要灌水保湿,同时要注意晴天中午高温揭膜降温换气,种子岀苗后1叶1心时,用15%多效唑500倍液均匀喷施秧苗,3.0叶时适当喷施叶面肥,培育多蘖健壮秧苗,同时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2.1.2 合理施肥。大田施肥原则:施足基肥、早追分蘖肥、中后期促控结合。按照龙胜县水稻田土样化验结果,施肥方案为N∶P2O5∶K2O=10.0∶3.5~4.0∶10.0,即耙田前施腐熟農家肥15~18 t/hm2、尿素162 kg/hm2、钙镁磷肥405 kg/hm2和氯化钾127.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7 d用尿素162 kg/hm2作分蘖肥;抽穗前追施穗肥氯化钾127.5 kg/hm2;在始穗和齐穗期各喷施0.3%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增强茎叶活力,防止功能叶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1.3 科学管水。移栽时田间保持1~2 cm水层;移栽后至有效分蘖末期浅水灌溉,保持3~5 cm水层;够苗适时晒田,可起到抑制黏虫危害的作用[1],禾叶变黄复水浅灌;进入倒二叶期后,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扬花期田间应保持薄水层,严防缺水;齐穗勾头后保持干干湿湿至成熟;收获前7~10 d断水排干。
2.2 农业防治
广西稻田黏虫以老熟幼虫和蛹在稻桩或稻草堆内越冬[2],或在稻株附近钻入表层土中筑土室化蛹,田间有水时也可以在稻丛基部化蛹[3]。秋收后冬作田应及时翻耕,精心整地,清除稻草(桩)和田边沟边杂草,将之深埋或收集沤肥;冬闲田则在小雪至大雪,最迟不能超过冬至进行冬翻,宜早不宜迟。冬翻不仅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重要的是可将越冬幼虫和蛹翻到土壤表层冻死,或被鸟类等天敌吃掉,或被机具直接杀死,可明显降低田间越冬虫口基数。同时,依托龙脊梯田一年一度的开耕节,通过统一翻耕犁耙,可进一步杀死越冬蛹,经多年实践,这一措施灭虫效果很好。幼虫发生期间,也可放鸭啄食除虫,但水稻抽穗后要及时将鸭子赶入田边小沟搭棚饲养。
2.3 物理防治
在示范区合理安置新型太阳能LED诱虫灯60台/hm2,到傍晚自动启动LED灯照明,不仅能诱集成蛾,还能营造一道绚丽的夜景。诱虫灯不需架杆拉电线,轻巧灵活,安装方便,持效水稻整个生育期,诱虫效果也好,同时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防治效果较佳。
2.4 生物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6月初在示范区配合悬挂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翅膀型黏胶诱捕器30个/hm2,诱捕器放置高度以高出禾苗20 cm为宜。性诱剂每20 d更换诱芯1次,黏虫胶更换时间则视黏虫量而定,量少时就在更换诱芯时更换。通过观察,该黏虫性诱剂灵敏度高,具有较强的诱捕雄蛾能力,对降低种群数量、减少下一代黏虫危害有较好的效果,而且诱捕器安装简单、安置灵活,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在生产上可用于黏虫迁入蛾量和发蛾消长的预测预报工作[4]。
3 参考文献
[1] 姚永泉.水稻粘虫防治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2005(3):36-37.
[2] 蒋显斌,黄芊,凌炎,等.广西稻田粘虫越冬情况调查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2):212-216.
[3] 王迪轩,龙霞.水稻黏虫的发生与防治[J].科学种养,2013(8):30.
[4] 陆爽,陈时健,张顾旭.性诱剂测报粘虫的作用评价[J].上海农业科技,201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