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小麦栽培历史与套复种技术发展探析
2020-04-09张海龙
张海龙
摘要 安达市小麦在百年栽培历史中,其配套机械及栽培技术均有很大变化。本文阐述了安达市小麦栽培发展历史及技术、小麦套复种栽培历史及模式技术,以期为当地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栽培历史;套复种;黑龙江安达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南距省城哈尔滨120 km,北距鹤城齐齐哈尔160 km,毗邻油城大庆。全市总人口数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辖14个乡镇、117个行政村。全市幅员面积3 586 km2,其中耕地面积13.56万hm2,林地1.43万hm2,水面2.53万hm2,草原18.13万hm2。
1 小麦栽培发展历史及技术
1.1 栽培发展历史
安达市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召民垦荒建政以来就有小麦种植,至今已有逾100年的历史。按种植面积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4—1949年,小麦种植面积达粮薯面积的9.38%,面积在4 666.67 hm2左右。第二阶段是1950—1967年,小麦种植面积穩定在6 666.67 hm2左右;此时小麦单产不高,均在1 500 kg/hm2以下,其中不足750 kg/hm2的有10年,1962年最低,小麦产量525 kg/hm2。第三阶段是1968—1978年,毛主席提出“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的指示,安达市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4万~2.37万hm2,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0%,1969年播种面积最大,为2.37万hm2,产量稳定在1 500 kg/hm2左右。此时已有小麦间套种绿肥和小麦套种大豆、高粱、玉米、土豆等栽培模式出现。第四阶段是1979—2000年,栽培面积逐年减少,由1979年的1.2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6 000 hm2,非麦菜复种地块小麦平均产量在4 500 kg/hm2左右,此阶段麦菜复种模式发展成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此时小麦产量也逐年上升,涌现出一批“小麦高产大王”,1992年青肯泡乡农义村四屯出现2位小麦种植能手,小麦产量平均为6 000~6 750 kg/hm2。第五阶段是2001年至今,2000年国家取消了粮食订购任务,小麦面积减少到1 333.33 hm2左右,目前安达市小麦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1 333.33 hm2左右,全部是麦菜复种,平均产量稳定在4 125 kg/hm2左右。
1.2 栽培技术
小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均为人工播种,大垄种植,到20世纪50年代,有少部分使用马拉播种机播种,行距15 cm,大垄种植保苗量300万株/hm2左右,基本不施肥,种子不处理,病虫草害严重,种植的品种为大青芒、洋大麦、合作四号,产量较低,锈病较重。20世纪60年代逐渐推广使用拖拉机牵引48行播种机播种,平播平管,行距7.5 cm,种子用六六粉和赛力散处理,也有的采用温汤浸种,45~50 ℃温水浸种3 h,催芽后隔2 d播种,保苗率高。20世纪60年代中期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迅速,有灌溉条件的平播小麦筑畦,畦宽1.8 m,畦长15 m,实行播后灌水,或在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灌2~3次水,无灌水条件的在三叶期之前“压青苗”。这一段时间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为克强、克壮。20世纪70年代在原有机械平播的基础上有了改变,有45 cm 4条播种和30 cm双条播,中耕除草,种植的品种大多为克旱系列,有克旱2号、克旱4号、克旱6号、克旱7号、克旱8号,1979年后选定了克旱6号和克旱7号为主栽品种;畦灌小麦畦宽1.0~1.2 m、长15~20 m,后又采用“小白龙”(软塑料水管),省水且效率高,病虫害防治及时。施肥除部分施底肥外,以化肥尿素为主,施尿素112.5~150.0 kg/hm2,并结合三叶期灌水追施尿素75~150 kg/hm2。此时出现多处“高产田”,羊草公社新生七队1975年6 hm2灌了3遍水且追肥的小麦,产量达到了9 660 kg/hm2,产量是对照田增产3.6倍,创造了当时安达市小麦高产新记录。20世纪70—80年代小麦平均保苗375万~525万株/hm2,高肥密植,产量增长,但也导致后期生长如遇到大风而倒伏。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麦的种植以麦菜复种为主,全部有灌溉条件,普遍采用48行播种机平播,行距12 cm,种植品种以早熟品种为主,主要有龙麦26、龙福麦1号、龙辐麦10号等,平均保苗450万株/hm2左右[1]。
2 小麦套复种栽培历史及模式技术
2.1 栽培历史及模式
在小麦栽培发展过程中,农民针对小麦收获早、空地时间长的特性,开始试验麦菜复种。安达县升平公社新建二队于1968年开始试验麦茬复种白菜,小麦选用早熟品种,7月25日前收获完并整好地,然后播种白菜,白菜品种为生育期70~75 d的小翻心菜,产量在45 t/hm2以上,该种模式迅速被农民认可,于198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在麦茬复种白菜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天泉乡、青肯泡乡、羊草镇的农民将其他生育期较短的蔬菜按照麦菜复种的模式进行了搭配种植,陆续探索出瓜菜复种、菜菜复种、薯菜复种3种复种栽培模式;与绿肥间作,形成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栽培模式;对一些生育期稍长,不能及时倒地的作物,于生长末期在行间或株间播种或定植下茬作物,形成了瓜菜套种、大蒜套种秋白菜、甘蓝套种玉米、菜菜套种4种套种模式[2-3]。安达市南来乡吉利村程善广即是安达市麦菜复种栽培模式的代表人物,1988—1993年间其每年都种植小麦0.67 hm2,后茬种植白菜,小麦收入能把所有投入持平,白菜收入即是纯收入,当时白菜价格为0.10~0.16元/kg,净菜产量在60 t/hm2左右,收益6 000~9 600元/hm2,是种植玉米的5~7倍。1993年至今安达的“露地农作物复套种栽培技术”主要形成了8种模式,即麦菜复种、瓜菜复种、菜菜复种、薯菜复种、瓜菜套种、大蒜套种秋白菜、甘蓝套种玉米、菜菜套种。
2.2 栽培技术
2.2.1 选择早熟品种。品种选择是农作物套、复种成败的关键,春茬和秋茬都要选择熟期适当的品种,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产品。
2.2.2 育苗移栽。有些作物生育期较长或需要抢早上市,则需要育苗,如早甘蓝、早番茄、早熟甜瓜、黏玉米、晚甘蓝、菜花、西兰花、茄子、辣椒、黄瓜、油菜等。有的前茬作物生育期较长,不能及时倒地,后茬作物也要育苗。
2.2.3 施足底肥,按需追肥。复套种的地块1年收获2茬以上,需肥量大。为了保证复套种地块的作物正常生长,农家肥施用量要达到45~75 m3/hm2。同时,在生长期间要根据不同作物做到按时追肥、按需追肥,保证全生育期不脱肥,也不造成肥料的污染和浪费[4]。
2.2.4 加强田间管理,接好茬。在套种的后茬作物定植时,将前茬作物的病叶和下部老叶摘除,运出田间集中处理,给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行复种的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田间清理干净,有条件的进行翻耕、施肥;对于原垄种植的,在播种或定植时施肥。
3 参考文献
[1] 曾雄生.小麦引种影响中国历史[N].粮油市场报,2018-09-27(A04).
[2] SEARS E R,MILLER T E,邹裕春.“中国春”小麦的历史[J].麦类作物学报,1989(2):10-11.
[3] 何元龙.黑龙江省小麦生产历史的探讨[J].黑龙江史志,2008(24):38-39.
[4] 李筱静,韩利强,李树春,等.黑龙江省小麦栽培发展历史及育种现状[J].中国种业,2008(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