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方法探析
2020-04-09朱海山
摘要:语文教师要做好“读书种子”,要引导学生会读书,带动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当今社会,这不仅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更是一个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
关键词:“读书种子” 习惯 职业要求
语文为各学科之母,阅读能力止步不前,必然影响其他学科,极易形成短板效应。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惯性,语文课堂上教师多是传授应试技巧策略,忽视阅读本身的规律,舍不得留给学生阅读时间。教师似乎没有时间也不肯下大功夫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选入教材的很多文本都堪称经典,如何解读?重点抓哪些内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如今网络发达,为师生提供了海量资料。但这些资料对教材的解读五花八门,甚至互相矛盾,这让教师更加迷茫,语文到底怎样教?笔者认为,只要每个语文老师俯下身子,钻入文本,潜心阅读,自会有办法。反复精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与文本反复对话,把自己一次次代入情境,读懂作者的深刻用意,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理解,解读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日积月累的阅读体验,教师一定能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规律。
基本的阅读规律有哪些?从篇章结构看,多数文章是总分总的模式;从写作目的看,多数文章会遵循“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规律,首段交代写作目的或主要内容,尾段揭示中心;从表达效果看,每一段文字多数围绕着一个中心词、句子或问题展开;从写作内容看,大多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或感情、认知过程的变化来安排写作内容;从遣词造句看,一定会有若干个让读者眼睛发亮的不同表达。这些另类的词语或句子必是重点关注对象;从思维层次看,文中所写内容多是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实到联想的顺序展开。
以上基本规律阅读者要心里有数,唯有按规律办事,才可能事半功倍。当然对于训练有素的读者,还要留意题目、作者,以及写作时间,这些都构成有效阅读的部分,都有助于精准解读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养成更多更好的习惯,阅读教學的本质就是帮每个同学养成必要的阅读习惯。具体说来,如下习惯至关重要。
一、学会快速筛选信息,圈画重点
哪些信息值得圈画?交代写作原因的词句,暗示作者情感倾向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词句,过渡性词句,表达新颖别致或含蓄生动的词句,交代行文思路的表时间或地点变化的词句等,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句子。如概括《故都的秋》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梦游天姥吟留别》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是首先要圈画的重点。
二、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边读边在重点词句旁作批注或评点,可以写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可以探讨语言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可以谈此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可以讲这个词句对人物或主旨所起的作用,更应该挖掘语句的言外之意。此为明清之际阅读小说的传统技法。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
三、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真正的阅读,要放下功利之心,不可过于急躁,要跟随文本细细品味,慢慢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阅读者千万不能以挑剔的眼光去阅读,那样犹如戴着有色眼镜,所见之象势必有误差。评价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开始可以只用几个词,渐渐用句子,用段落甚至用一篇小文章,有理有据、又有序地进行评价。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习惯中成就自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彰显了语文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其实,这些习惯并不能绝对分离,它们是相互包容和交叉的,比如圈画重点词句与批注评点、概括主旨都密切相关,有些环节也未必非要刻意为之,重点词句的筛选最为基础,这一环节做好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了着落。
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优秀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把课堂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是把课堂环节安排得流畅自然,不是把教材讲得透彻明白,而是要训练学生养成这些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学生能单独把文章解读正确、深刻,唯有如此,才能为整本书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群.小学高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9.
[2]谭艳.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名师在线,2017(13).
(作者简介:朱海山,男,本科,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