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泉区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20-04-09李文金
李文金
摘 要:该文介绍了阜阳市颍泉区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效,并从加大项目引进、加大产业示范、完善利益联结、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扶贫;实践;思考;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5-0001-02
颍泉区地处颍河、泉河交汇之处,是阜阳市辖3区之一,为省级贫困县(区),总面积641km2,总人口74万。近年来,颍泉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根本之策,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支持,引导村(居)培育发展本地主导产业,探索出了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发展的增收之路。2019年,全区累计参与带贫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793家,带动贫困村40个,贫困户21893户、52176人均产业增收1031元。
1 主要做法
1.1 坚持高位推动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组长颍泉区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等领导小组,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信息报送、督查通报和定期调度的推进工作机制。
1.2 突出规划引领 突出村出列与户脱贫、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短期脱贫与长期发展的3个统筹,分别编制了颍泉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指导性文件,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面积0.8万hm2,建立闻集草莓、行流菊花、宁老庄镇经果林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扶贫基地;建成牧原养殖、多多利循环农业等规模化扶贫基地32家,构建多业融合、多极支撑的产业扶贫发展体系。
1.3 强化扶持激励 出台颍泉区《发展现代农业暂行办法》、《精准扶贫推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颍泉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奖补申报细则》等政策文件,重点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带贫扶贫、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1.4 加快品牌培育 以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撑,以贫困户参与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5个,产品的认证面积6313.33hm2,打造出了草莓、淮菊、芽苗菜、双孢菇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
1.5 注重技术指导 技术进村入户,做到“三有”,即区有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专家组、贫困村有科技特派员、涉农村有扶贫产业指导员。并分类型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农民和贫困群众,发放技术服务手册。
2 主要成效
2.1 产业扶贫稳固发展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当地资源,依托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全区40个贫困村均建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并且全部达到特色种养业专业村标准,49个非贫困村也建立了村级特色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21893户52176人参与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人均产业增收1031元。
2.2 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建立
2.2.1 建立“产业+订单+务工”的利益联结机制 例如,涌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果蔬速冻生产标准园,并与11个村合作建设“千亩”订单农业生产基地,2019年加工果蔬产品4000t,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
2.2.2 建立“产业+服务+保底”的利益联结机制 例如,景超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种植淮菊实行“五免一保”,即免费供苗、供药、供肥、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在行流镇建立面积为133.33hm2的淮菊产业基地,带动252户贫困户种植菊花,每户每年实现收入4.5万元/hm2以上。
2.2.3 建立完善“产业+租赁”的利益联结机制 例如,安徽多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租赁了全区24个贫困村、29个非贫困村建设的村级产业扶贫基地,发展蛋鸡养殖、双孢菇栽培和鸡蛋深加工等项目,稳定实现每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实现了产业增效、价值提升、生态友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牌不响、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带贫成效不够明显。
3.2 产业扶贫项目监管、技术储备和运用不足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品种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郊区旅游和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 极少数贫困群众精神不够振奋、思想保守、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不强,产业项目实施成效不够理想。
3.4 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 部分贫困户经营行为与新型经营主体长期發展规划契合、市场风险带来经营效益波动的合理分配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4 对策建议
产业扶贫的目的不仅是脱贫,要脱贫也要致富,这要求我们按照“短期脱贫、中期稳定、长期致富”的思路和乡村振兴20字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4.1 加大项目引进
4.1.1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与农业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产、学、研、推、用”体系,重点加快推进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在多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专家大院等项目的建设,引进新技术,做强颍泉区新型经营主导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的发展。
4.1.2 引进特色产业 围绕“专用粮、特色油、四季果、放心菜、安全肉”等特色产业,加大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引进,引领颍泉区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高质量发展。
4.1.3 引进“互联网+”产业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持续引进优质电商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着力指导协调与“一亩田”、“聚农网”、“田园居社区团购”等电商平台对接,传递农产品信息,实现上行服务功能,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增添动力,助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
4.2 加大产业示范
4.2.1 打造物联网农业小镇 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按照全域设计、全域规划的理念建设物联网农业小镇,在农村端建立完善镇级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等,在城市端建设完善线上国内外物联电商平台和线下农批大市场,打通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溢价,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的经营收入。
4.2.2 大力发展郊区休闲旅游农业 依托泉水湾国家“4A”级湿地公园,围绕中市街道金满地葡萄种植基地、行流镇淮菊产业园、闻集镇葛桥村国家贫困村“3A”级旅游区等项目,推出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旅游收入。
4.2.3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春江花卉公司建设名优花卉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国龙蔬菜合作社建设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依托阜阳农科院、烟台农科院建设种业示范基地,依托多多利农业科技打造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推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跨越发展。
4.3 完善利益联结
4.3.1 推广合伙模式 坚持合伙利润分成原则,依托大丰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完善“劳务+技术”入股的生产经营方式,让部分具有一定劳力和技术但暂时不能创业农户成为“共享产业基地”的合伙人。
4.3.2 推广合作模式 坚持“互利、互惠、公平、志愿”的原则,引导组织全区各类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组建联社,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切实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3.3 推广合营模式 坚持“共同投资、按股分配”的原则,依托阜阳国家科技园区,引导安徽金豆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投入、集成技术、完善设备、开拓市场,争创“安徽一流、全国先进”为目标的知名企业。
4.4 延長产业链条
4.4.1 拓展加工产业 依托闻集镇和行流镇草莓、宁老庄镇包金果等规模种植,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研发、创新力度,围绕果蔬深加工,持续开发草莓酒、梨膏、梨果汁等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
4.4.2 调整产业结构 依托闻集镇草莓、伍明镇葡萄、宁老庄镇玉玲铛枣、中市街道水蜜桃等基地,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强化新技术的运用,提前或延长果蔬采摘时间,为阜阳市附近城乡居民提供一年四季都能享受的农田采摘鲜时果蔬休闲生活体验。
4.4.3 发展新型业态 依托安徽阜阳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徽朗坤物联网农业小镇等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缩小农产品流通半径;深化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打造“一镇一园、一节一景”,接续办好中市街道“桃花风车节”、闻集镇“草莓节”、宁老庄镇“玉玲铛枣采摘节”、行流镇“菊花观赏采摘节”等主题节会活动,增加贫困群众消费扶贫收入。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