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鞋
2020-04-09刘雨宸
刘雨宸
小区路口的转角处,有一个年过六旬的修鞋老汉。他两鬓的头发有些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腰间围着一个围裙,一双粗糙的手上青筋凸起,但他看上去精神矍铄。
那天,我穿了不久的凉鞋坏了,就和妈妈一起去找修鞋老汉。
来到修鞋摊儿,老汉拿起凉鞋仔细看了看,对我们说:“你们下午再来拿鞋吧!”说完,他又开始忙着修鞋。我当时既疑惑又有点恼怒——鞋摊上没摆几双鞋,现在也没其他人来修鞋,为什么要拖到下午才给我们呢?
到了下午,我和妈妈去拿鞋,而老汉却生硬地对我们说:“你这鞋我修不了,你们去找其他人吧!”说着,把鞋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们。还有这种事?说好了下午修好,这会儿竟然说修不了。我瞪大眼睛,着急地冲他喊:“不就是一双鞋吗?怎么就修不了了?”老汉却不慌不忙地点了一支烟,抽了几下又吐出几缕烟,缓缓说道:“不是说我修不了这双鞋,只不过要再等几天,我怕你们不愿意。”我刚想质问他怎么要这么久,妈妈一把将我拉开,对老汉说:“晚几天就几天,我们也不着急穿。5天后再来拿可以吧?”老汉吐出一口烟,缓缓地点了点头,說:“可以。”然后便不再看我们,转身去修鞋。
奇怪的是,一连几天,我都没在街角看到修鞋老汉。我心里嘀咕着:“还有这种事?先是说修不了,现在干脆人都不见了。老汉这是不干了吗?把鞋拿走也不送回来了,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我懊恼着,埋怨老汉不守信用,感觉被骗了。
我把自己的推测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无奈地摇摇头。没想到,到了第五天,我们竟在街角处又看到了修鞋老汉。他一见到我们,竟然露出笑容,连忙把鞋递给我们。我惊喜地接过鞋子一看,鞋子破损的地方修好了,接口处也处理得很好,颜色一致,好似一双新鞋。万万没想到,老汉的修鞋技艺这么高超!我心想,老汉就是多要一些钱,那也物有所值。我们问他收费多少,老汉不紧不慢地说:“5块就可以了。”“什么?5块!”我叫出了声。记得前不久,妈妈的一双鞋出了点小问题,拿到一个店里去修,没一会儿工夫就修好了,收费2 0元。
老汉一听,以为我们嫌贵,对我们说:“许多手艺都是要费功夫的。你们别以为修鞋很简单,寻找合适的材料很花时间的,修鞋最好修得毫无痕迹。这双鞋如果修得不好我宁愿不修。修鞋嘛,也要讲究精益求精。”还有这种事?修一双鞋居然要费这么大功夫,而老汉居然只收5块钱?这个老汉图的是什么?
我们付过钱,边走边感叹这样的手艺人不多了。转过头再看街角的老汉,他正叼着烟认真地修鞋,他的身边烟雾缭绕。
没想到,一次普通的修鞋经历居然这么曲折,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修鞋老汉的质朴与敦厚,也让我看到了他的认真与坚持。
(指导老师 王传平)
简 评
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设置悬念,层层蓄势,层层渲染,引人入胜。如“我们”去修鞋时,修鞋老人先说让“我们”下午来拿,接着说修不了,要等几天。说好5天后来拿鞋,接连几天修鞋老人却不见了,是失踪了吗?当“我们”疑惑时,老人出现,且修好了鞋。更让人吃惊的是,一双修了几天的鞋居然只收5元。这一连串的悬念、疑惑仿佛把人引入一个别致的洞天,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的不理解都是误会,一切的貌似不合理都在情理之中。文中三次出现“还有这种事?”,紧扣题目要求,强化疑惑、不解,最后揭开谜底,收到了欲擒故纵、曲径通幽之效,也使文章显得更有条理,更有层次感。
(王传平老师)
结语:
本期月月赛拟题奇崛,从导语的倾向,尤其是要求文章中出现“还有这种事?”这句话来看,你所选的题材首先要“奇”。“奇”不但包含“新”“异”的意思,要异于常人凡事,还必须“少”,即此种人此类事极其罕见。题目“奇崛”还表现在,固然选材时可放眼大千世界,但写作的目的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猎奇”的层次上,应该向“奇”里深挖,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有什么独特的背景,有什么看似奇特却自成一家的逻辑……
本次来稿让人眼前一亮。首先,亮点在题材丰富。与中学生常写的亲情、校园、个人思绪等不同,本期的选材可谓包罗万象,显示了当代中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同学们有写社会热点人物的,如“发际线男孩”小吴、乞丐学者沈巍、穿女装2 0年哄母亲开心的朱孟勋、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等;有写社会热点事件的,如量子阅读、能处理粪便的“天价虫子”等;有写身边小人物的,如花了大功夫修鞋的修鞋匠、身残志坚的修车工等;也有写校园里的怪事的,如宿舍中消失的食物等。新颖的选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再次,亮眼在写法丰富。不说写作手法,光是文体就有记叙文、议论文、小说、书信体等多种。
这里重点想谈谈从本次来稿中发现的几类问题:
第一类,叙述了事件的“奇”,忽略了事件背后的“意义”。有同学写街头赌瓜子的骗术、量子阅读“翻书五分钟,读完十万字”的骗局等,只是简单地陈述事件,这样的文章与新闻稿、说明文类似,是材料的堆积,没有个人的观点,也没有可挖掘的深意,显得单薄,内涵不足。
第二类,写作格式有创新,但模式化明显。有同学以向贴吧网友询问奇人奇事开头,正文是三个网友所述的奇人奇事和楼主对这三个网友所述的人或事的评判,这样的发帖和回帖的形式很新颖,但文意不连贯,没有统一的主题。
第三类,未能把握文章重点。本文的一个着眼点在“奇”,那么,你就应该围绕“奇”来叙事或者塑造人物。有同学开篇写了一个有点“奇”的开头,后面记述的事件平淡无奇,且旨在歌颂此人此事,这就偏离了文章的重点,未能把握主旨。(魏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