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合作治理理论的智慧社区发展研究

2020-04-09周楠星

价值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

周楠星

摘要: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脉络,思考并探索与智慧社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建设和治理的理论逻辑。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合作治理理论,从注重可持续建设、构建新型治理体系、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为我国智慧社区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art community, thinking and explo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rt community coordin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mar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ommunity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ng a new governance system and improving supporting mechanisms.

關键词: 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合作治理理论;发展研究

Key words: smart commun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ory;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49;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6-0104-03

0  引言

2014年我国《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智慧社区的相关建设和研究也应运而生,成为众多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但由于我国智慧社区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指导理论供给相对匮乏,存在资源浪费、居民缺乏获得感和归属感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社区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理念的提出,智慧社区在原有的智慧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基层治理模式[1],并且面临着智慧化建设和治理的双重挑战。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对前期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理清建设和治理的理论基础,为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1  我国智慧社区发展脉络

追溯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起源,并对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如表1。前三个发展阶段可总结为社区信息化建设阶段,社区信息化建设阶段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机制,传统的社区治理结构未能适应多主体的参与,导致权责不明,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难以持续;但在后期吸纳了市场、企业、居民等主体的参与,扩大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范围,为后续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基础。

2014年《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出台,明确了智慧社区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成果要求和考评方式,智慧社区逐渐由虚拟框架进入了具体实践建设阶段,但早期智慧社区建设研究仍未跳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框架。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政策的引导,智慧社区开始注重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徐宏炜[2]从技术性和系统性角度出发,分析智慧社区建设对社区多系统整合和治理结构具有促进作用。邓沁雯等[3]将智慧社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引申为社区智慧治理,认为智慧的社区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支撑,还包括治理主体的协同和治理行为的强化。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不同,当前智慧社区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以人为本的新型治理形态[4]。

但从我国整体实践来看,现阶段的智慧社区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人为本”建设理念落实不足:某些地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量或取得噱头而进行建设,未考虑居民实际需求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严重不足,社区居民缺乏归属感。二是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尚未形成:传统街居制改革未落实完全,仍处于转型期;多元治理理念未实际落实,实践主体仍由政府主导。三是指导指导智慧社区深入建设的理论供给相对匮乏。

2  智慧社区发展的理论逻辑

智慧社区本质仍是社区,社区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是为了服务社区建设,两者相辅相成,都是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两方面着手,实现智慧社区和居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1987年明确可持续发展观以来,可持续发展①理念渗入到全球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社区是社会的构成细胞,也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地,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者。社区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智慧社区所依托的信息化技术,也会造成极大的电力损耗;部分项目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到后续的资金支持和运行保障,后期无法继续运行,只能搁置,投入产出成反比;此外,信息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北京更是积极打造“一刻钟服务圈”,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进行生活和工作,但减少了我国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造成了社区精神文化的缺失等。这些都体现了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社区作为新型社区,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实现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社区循环低碳发展;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智慧项目的经济最大化;建立全方位覆盖居民生活的网络社区,提高居民社区活动参与性,维持社区文化活力。需要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共同参与,进行具体项目的选择、实施、监测与评估等过程。

2.2 合作治理理论

埃莫森等[5]将合作治理定义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管理过程,即为了实现公共目的,让公众适当性地跨域政府级别或个人领域,平等性地参与决策和建设,适用于跨界治理或多种情景。与治理的一般含义相比,合作治理更强调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与一致决策。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不断简政放权,强调让民众充分参与社会治理。伴随着我国单位制向社区制的结构转换,社区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扩大,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居民等。社区的多元属性和治理过程的协商性,强化了合作治理理论对其的适用性。

实现社区善治是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资源等智能化手段建立社区综合治理平台,进行角色定位和责任承担,增强各主体的社区认同、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在参与过程协商一致,进一步解决社区公共事务。

3  智慧社区发展实践

智慧社区发展至今,由于各国的信息化基础、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差异等原因,在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且由于国外的行政层级结构与我国有较大差异,故主要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和国内的治理经验。

3.1 智慧社区建设实践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设智慧社区时,虽并未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理论,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一,新加坡注重改善社区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智慧社区提供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医疗服务及公益服务等内容,服务于所有社会居民,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如榜鹅镇通过优化行政层级,加强了社区与邻里的联系;同时结合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及高性能传感器网络,开发绿色建筑,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增加社区管理的居民参与性。

第二,美国注重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社区节能环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人人”平等理念,将智慧社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具象化”的城市,即通过智慧手段将社区各类实时数据、发展规划等内容直观化,呈现给社区居民,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如美国迪比克市利用可持续发展综合监控督察平台,整合、分析和展示所采集的资源消耗信息,提高公众节控能源意识;开发以社区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应用,增加新能源车利用效率,降低社区能耗。

3.2 智慧社区治理实践

近年国内开始出现智慧社区治理的相关实践探索,如广州佛山市和上海金山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第一,佛山市从合作治理理论出发,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外包、依托项目搭建居民参与平台等,推动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如禅城区张槎街道将部分街道公共环境治理事务外包给某项目公司,以智能化技术框架做支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民众参与的多方协作共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效率。[5]

第二,上海市依托智能化的智慧社区,以改善社区管理为突破点,提高服务效能,以此为起点延伸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方面。如金山区朱泾镇建立了“镇管社区”四级治理平台,分别以社区共治和基层自治为导向和支撑,构建行政镇和居委会之间的综合管理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协商共治平台,推进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社区自治与共治发展[1]。同时,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社区治理中,上线微信、APP等互联网平台载体,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3.3 智慧社区发展实践启示

通过对以上国家和地区的智慧社区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战略规划上,智慧社区建设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目标相对接,同时结合地区发展现状与优势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沿袭社会文化。二是,运营机制上,体现公众参与、多元治理理念,强调政府、市场、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协作,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和满足居民个性化服务。三是,建设方式上,以智慧化技术手段为前提,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以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智慧社区治理。四是,开发模式上,结合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相关技术领域,与智慧社区建设和治理深度融合,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化发展。

4  智慧社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已有研究和实践,本文认为,智慧社区本质上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从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进行智慧化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从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可持续发展和合作治理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为我国智慧社区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注重可持续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不可为了建设而使用,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考虑到其生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注重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结合,加大社区内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耗较大的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考虑投入产出比和公众的需求程度,以避免项目烂尾或闲置现象,提高项目建设使用的经济性。

如国内某智慧社区购置了多台电子政务终端机,本意是提高公众服务效率,但实际上使用人群多为老年人,且对自助操作流程不熟悉,由于未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导致大多数自助服务机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借助常用社交软件和网络,建立全方位覆盖居民生活的网络社区,使得居民自愿加入其中,提高居民社区活动参与性,维持社区精神文化活力,加强社区凝聚力。

4.2 构建新型治理体系

为实现社区善治共治,需要建立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在内的新型治理体系,而现有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已有的社区智能化建设,构建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来实现传统社区的转型和社区利益的平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党建引领平台是基于社区党组织,连接城镇和社区,贯彻国家党中央和城市党组织的建设理念,引领社区治理,是社区治理建设的引导者。同时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居委会等内部党组织成員,定期举办党建联合会议进行沟通、协商和处理问题,如社区建设、业主冲突和物业纠纷等。我国正处于社区转型过渡阶段,社区自治能力有待提升,该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产生社区治理混乱等问题,使社区治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区自治平台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共同参与,建立社区协商自治平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管理协商等交流,是社区治理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执行者。主要负责各类社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如社区治安、养老、教育、卫生管理、居民衣食住行等,可采取项目外包或完全市场化等形式,通过市场灵活选择供给方式,满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和居民商业化需求。

社区参与平台是以社区网络为中心,设立微信群、公众号或社区APP等信息平台,参与者具体到社区居民个人,就问题诉求、服务反馈、社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协商,是社区治理建设的支持者和监督者[6]。主要进行社区的自我服务和管理,如居民沟通互助、社区文化交流建设等。

4.3 完善配套机制

智慧社区建设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构建相应的配套机制进行有效推进,营造良好的保障环境。为充分发挥智慧社区建设配套机制的协同作用,需要从政策、标准、资金、人才、安全、机制等方面入手。

政策标准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在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智慧社区的发展需求和方向;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列表,制定智慧社区建设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现状,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规范,并及时量化考核改进。资金人才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加强社区治理团队建设[7],培养技术与管理并存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社区管理队伍素质,增强智慧社区软实力。

安全机制上,注重社区居民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明确社区信息开放共享的边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智慧社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8];完善相关主体和程序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反馈等机制。

5  结语

在全球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下,智慧社区作为人类居住地和城市建设基础自然是首当其冲,其未来发展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期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早期智慧社区建设已为智慧社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且与社区自身治理结合度较低,人治思想并未凸显,公众参与度较低。未来应将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针对社区进行智慧化的建设和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配套建设机制,实现社区善治,推动社区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①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普.新型城镇化社区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破解——上海市金山区实践探索带来的启示[J].中州学刊,2019(06):89-90.

[2]徐宏炜.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江苏路街道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3]邓沁雯,王世福,邓昭华.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的路径探索——以佛山张槎“智慧城市管家”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05):9-15,30.

[4]蒋俊杰.从传统到智慧: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与重构[J].浙江学刊,2014(04):117-123.

[5]Kirk Emerson, tina nabatchi, and Stephen Balogh.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2,22.

[6]陈家喜.反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基于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01):73-74.

[7]陈跃华.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J].人民论坛,2019(02):60-61.

[8]梁丽.北京市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6(08):124-125.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