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需求导向下的旧社区景观适老化改造研究
——以南京市锁金村街道为例
2020-04-09周翔宇
周翔宇 刘 源* 刘 峰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作为室外公共空间活动主力,景观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本文以城市社区适老化景观现状为出发点,从规划布局、功能构建、设施体系三个层面提出改造策略,以功能构建为核心策略,总结康体健身空间、园艺疗养空间、文化活动空间、休憩交往空间、宠物互动空间、亲子共享空间、沉思静坐空间的改造方法。并以此指导南京市锁金村街道适老化改造,针对其居住范围内的6块绿地,合理进行适老化改造。
风景园林;适老化;城市社区;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对于室外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的需求不断增强。目前,国际上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已达到高龄化社会标准。
1 概述
1.1 老年人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以60岁为界,将其分为年轻老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以及长寿老人(≥90岁)[2]。本文参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按照老年人的身体衰退情况、行为能力特征,以及他人和辅助设备介入幅度大小将老年人划分为自理老人、介护老人、介助老人三类[3]。
1.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在生理衰退的过程中,老年人对周围一切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尤其在听觉和视觉方面。听力逐渐损失导致他们在噪音环境中存在障碍。视觉方面,老年人对颜色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弱。肢体灵活度下降造成老年人普遍动作缓慢,无法承受剧烈运动。
1.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传统的养老理念以“含饴弄孙”为愿景,过度异化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忽视了老年人本身的心理需求[4],同时,身体机能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心理。
(1)失落感。“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使老年人从社会劳动主力成为社会扶持对象,导致老年人在家中“无所事事”[4];
(2)孤独感。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失去社会交际圈,重心回归家庭,老年人会产生孤独感,亟待重新构建社会关系;
(3)邻里依赖感。由于老年人在家活动时间增多,会更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1.2 适老化
在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行动随之不便,对于外部活动场地的要求高于普通需求的情况下,专门为老年人设计适合他们的场所及设施,这个过程称之为“适老化设计”[5]。不同于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等,适老化设计更关注老年人活动的需求及行为特征。
1.3 适老化改造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目前中国对于风景园林适老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实践专注于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的景观设计,此类设计专门为老年人组织活动、提供服务。而城市社区景观适老化则为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服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城市社区景观代替单位成为退休后老年人的再社会化场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探索
国内学者针对公共空间适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适老化社区改造。针对单位社区、“街坊型”等住区公共空间现状,从社区服务体系、社区空间结构等宏观层面提出构建原则[6-8],但缺乏对于景观的微观研究;
(2)以老年人行为心理为研究对象,或引入“积极老龄化”理念,或选取某一公园内老年人观察记录及问卷调查,进行现象学考察[4-5],[9-11];
(3)以专业养老设施和社区为研究对象,此类案例品质较高,但并不为老年人以外人群服务[12-17]。
2.2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探索
国外对于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分为三个方向:
(1)由戴安娜·Y·卡斯坦斯所著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为代表,以老年人对于户外空间需求为研究对象,指导适老化改造实践[18];
(2)以克莱尔·库伯·马库斯为代表的学者著书列出老年人住宅设计的场地规划设计和细节导则,关注其在“开放设计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19];
(3)从老年人身体机能出发设计编制适应其变化的空间规范指标[20]。
3 城市旧社区景观适老化改造研究
城市旧社区作为城市化遗留下的产物,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氛围,然而,建设年代较早,内部居住大量的退休老人,住宅类型多样,建筑密度高,缺乏景观活动空间,绿地仅为防护而设,亟需对其景观进行适老化改造。
3.1 社区景观现状分析
3.1.1 公共空间结构混乱
由于早期社区建设缺乏对景观空间的规划,除小区游园外,社区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往往依托于居委会、服务中心此类建筑的前庭广场和面积较大的道路绿地。这些空间分布不均,呈散点状,缺乏良好的步行空间来组织老年人日常出行。
3.1.2 多功能的异常并置形成了矛盾统一体
面积较大的街巷公共空间被居民自发利用于跳舞、下棋、游憩、交往等活动,形成活力空间(图1)。虽景观活力强,但缺乏管理,活动内容模糊,形式分散,各项活动干扰性强(图2)。
1. 自发形成的活力空间
2. 各项活动干扰
3.1.3 景观设施体系与老年人需求分离
在响应政府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此类旧社区公共空间几度重组,导致设施体系破碎化,各类服务设施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衰败[6],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与后期投入的服务设施并不相容。同时,重指标、轻服务的社区建设使得这些设施脱离了居民的使用需求。[21]
3.2 调研对象选取
锁金村街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辖区面积6 km2,常住人口约6.5万人,其中大部分居民为20世纪90年代搬迁至此,且再也没有离开过的老年人。
整个街道以南京林业大学为分界,北面居住范围较少,南面居住密度高,本文主要选取南面部分作为调研对象。其中包含7个社区,社区之间被围墙或道路隔开,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巷道较窄,形成了稳定的邻里关系。整体建筑密度过高,绿化率低,缺乏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仅有6处集中绿地。其中,最大一处为锁金科技广场,是本案重点改造对象。其余五处则是位于学校前自然形成的休憩停留区、道路附属绿地。社区内部道路“两横两纵”,社区公共空间绿地呈内向聚集趋势(图3)。
3.3 适老化构建原则
3.3.1 规划布局——保留与梳理
1989年,丹尼尔·威廉姆斯和约瑟夫·罗根巴克提出“场所依恋”概念,即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认知和实践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22]。老年人在社区长期居住的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活动习惯,对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产生依赖感,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对原有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梳理,在保留原有公共空间的基础上,针对各处绿地的具体问题进行适老化改造。对于场地内部不良于行的道路、危险设施进行拆除,同时梳理景观功能,安全引导老年人使用场地。
3.3.2 功能构建——以老年人生理机能、心理需求为导向的功能场所
丹麦杨·盖尔将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三大类:必要活动、自发活动、连锁性活动[23]。老年人由于自身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暂不考虑其必要活动,其自发活动、连锁性活动受到功能空间组织影响。因此,根据老年人心理特征,构建适老化功能区(图4),同时依据介助、介护老人自身体能的特殊性,对这些功能区进行比较分类(表1)。
(1)康体健身空间。作为老年人必不可少的活动空间,主要有散步道和室外健身器材两部分。散步作为老年人最常进行的锻炼活动,活动频次最高[24]。同时,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室外健身设施场地需预留遮风挡雨的场所和座椅。考虑到健身过程中家人的看护,设置交流空间。
(2)园艺疗养空间。原有园艺空间是由老人在自家庭前院后自发组织的(图5),这样的空间对于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不太友好。在改造时,要考虑预留空间给坐轮椅的老年人及看护。
(3)文化活动空间。过去,公共场地单一地为老年人提供坐凳空间,忽视了老年人文化活动取向的差异性。老年人文化活动类型不同,可分为静区文化活动和动区文化活动,通过景墙等构筑物避免动区文化活动对于静区的干扰。
(4)休憩交往空间。如何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让老年人重新找回社会角色,是公共空间适老化的关键。休憩交往空间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社交媒介,将老年人交往分为组团交往活动、集体交往活动。组团交往活动通常由三两好友相约而行,发生在面积较小的林阴半围合空间内(图6)。集体交往活动因其自身有组织,通常发生在开放广场上,因此广场空间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复合,考虑到表演舞台空间和休憩空间的结合(图7)。
(5)宠物互动空间。宠物互动空间成为老年人退休回归家庭后满足精神寄托的功能单元。遛狗、喂猫等活动需要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此类活动通常发生在休闲广场和疏林草地上,其具备足够的开放性。
(6)亲子共享空间。从生理角度来看,老年人与儿童都属于易感人群,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性、舒适性是其空间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此要素的控制上重叠[25]。老年人喜静,儿童喜动,老年人与儿童一起活动时往往迁就孩子的需求,因此在适老化改造时要考虑到双方活动的要求,即在儿童场地周边适当安排一些老年人与儿童可以交叉使用的游戏设施,促进亲子互动。
(7)沉思静坐空间。一些老年人喜静,要求足够的私密空间,使老年人在此地能够静坐沉思。
3.3.3 设施体系——完善以老年人安全为首要目的的安全系统
老年设施体系被分为无障碍设施和休憩娱乐设施。老年人因体能下降,对环境、气温极为敏感,对设施安全性要求极高,保证其无障碍通行的基础上,考虑自理老人的活动需求,增强娱乐设施的趣味性;考虑介助、介护老人的看管需求,增加供监护人使用的休憩设施。
3.4 改造策略
3.4.1 梳理社区内部结构,积极引导适老活动
对该社区内部6个公共节点进行梳理,发现主要类型为游园和道路附属绿地。游园处理上考虑其游憩功能,道路附属绿地则关注其安全性,具体措施见表2。
表1 老年人能力层级分类及空间环境设计特征
3. 公共空间景观现状分布
4. 老年人功能构建分类
3.4.2 尊重老龄人群需求,合理构建功能区间
选取绿地1进行功能改造(图8)。该场地位于锁金社区中心地带,绿地面积最大,人群活力最高。原有场地功能为文化活动、沉思静坐和休憩交往,新增康体健身和园艺疗养空间。将原有文化活动区分区,静区文化活动增设围墙,增加植物种植层次,增强围合性与舒适性;动区文化活动放置在原有开敞广场上,保证视野开阔。保留原有健身活动区,增设座椅。同时分层设置种植池,保证介护老人即使坐轮椅也能体验到园艺种植的乐趣。
3.4.3 完善设施体系,保障老龄人群活动安全
除保留原有场地内通用设施外,针对老年人体能特征设置针对性设施。
(1)完善所有场地,保证流畅的无障碍步行道。保证介助、介护老人的无障碍通行,配套设置栏杆,给予介助老人复健设施,设立双层扶手,上层扶手为自理老人高度设置,下层扶手则为轮椅老人服务(图9~图11)。
(2)拆除原有危险游憩设施,增加趣味小品。用室外防腐木为主要材料(图12),增加漫步道和体育设施,在漫步道一定距离范围内设置休憩点,保证老年人出行和休憩的合理过渡。同时,利用趣味小品(图13),即松鹤雕塑,激发老年人的活动热情。
(3)增加灯具,提高夜间亮度(图14)。原社区内部植物荫蔽,场地昏暗,同时缺少足够的照明设施,一些本该利用的场地处于废置状态。此次改造使用低矮的灯具沿着座椅展开,保证老年夜间活动的正常进行。
表2 内部结构梳理分析
5. 庭前院后园艺空间
6. 组团交往空间
7. 集体交往空间
8. 功能分区
9. 无障碍体系
10. 改造前台阶
11. 改造后无障碍通道
4 结语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的四大功能中的居住、工作、交通成为上班族最常使用的功能,而老年人成为了城市游憩功能的使用主体。但是,重指标、轻需求的设计方法使得老年人始终游离于公共空间之外,不合理的无障碍设施、道路组织使老年人无法舒适、便捷地交往游憩。本文以与老年人日常行为联系最为紧密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在规划布局层面对原有社区结构进行梳理,从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出发,构建功能空间,并对微观层面的设施体系进行更新,使得老年人能够在健康、安全、活跃的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各项活动。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改造作为老年人向养老社区及机构的社会保障过渡的一环,给予社会与老年人口相配适的养老环境。适老化的目的从不是创造有形的工艺品,如何创造满足老年活动需求的环境是景观适老化的最终目的。
12. 木质座椅
13. 松鹤广场
14. 灯光改造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