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困苦,初心不变

2020-04-09

中国火炬 2020年4期
关键词:玉林残疾志愿者

面对命运不低头,面对困难不消沉。无论在何种境况,共产党人都能够燃烧自己、帮助他人。磨难中,展现初心至善。平凡中,彰显榜样力量。

钢铁妈妈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李新才

张小侠,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20多年来,她用饱受病痛折磨的身躯为残疾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她是中国好校长,陕西省道德模范、自强模范,渭南市优秀党员、最美女性,临渭区道德模范。

1992年,张小侠辞职应聘到了一所聋哑学校。1996年7月,聋哑学校因经费紧张停办了。想到那些残疾孩子即将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还有家长们期待的目光,张小侠整夜睡不着觉。她打起铺盖,在渭南开办了一所特教学校。

1999年冬,她开始感到腰腿疼,但她顾不上治疗。疼痛加剧时,她就扶着墙查宿舍,扶着黑板讲课。2000年9月,她被确诊为胸椎部髓内肿瘤。手术保住了她的命,但三分之二的身体瘫痪了。

她依然坐着轮椅给孩子们上课。她曾发着高烧,拄着双拐去帮教陌生的犯罪聋哑少年;也曾在寒风中拄着双拐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求人,为聋哑女孩的心脏修补手术筹钱;她通宵不眠,守护在患妄想症的孩子床边。为了解决学校的资金困难,冰天雪地,她曾艰难地蹬着三轮车去卖对联年画;学校眼看着要断粮,她就把家里的粮食拿来给孩子们吃;商场里,她带着一群只会比画的残疾孩子在提防的眼神中学习购物;公交车上,她指导被人嘲笑的残疾孩子让出座位,学习礼貌。

她用爱心和责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认为难以养活的聋哑女孩在她的呵护下长大成人,拥有了幸福生活;她耐心有方的训练,让聋哑孩子听到了声音。

2014年,张小侠终于建起了一栋面积1200平方米的校舍,孩子有了健康成长的新天地。为使学校长期持久地发展,她奔走在教育、残联等部门之间,寻求合作与支持。她从不言弃,也从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她总是感激他人,感恩社会,像钢铁一样坚强,像妈妈一样温暖。

神奇教练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关工委 古国凡 张译方 何洋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关工委“最美五老”表彰会上,一位拄着双拐的七旬老人,正站在台上讲述他退休后关心残疾青少年的事迹。他就是退休教师王银盛。

一批批残疾青少年在他的帮助下成为奥运冠军,他的教练生涯挂满了一块块闪亮的金牌。

王银盛,是田庄选煤子弟学校的退休体育教师。1977年,王银盛遭遇车祸,失去了左腿,但他从未消沉。2010年,王银盛开始帮助残疾青少年走向体育竞技场。

2011年春天,王银盛在鸿鹰街道发现一个双腿截肢的孩子在路边专注地修手机。

“孩子,除了修手机,你还有什么特长?”他关切地问。

“我啥也不会。”孩子沮丧地说。

“你想不想学游泳,拿金牌?”

孩子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做通了家长的工作,王银盛就去区残联给这个名叫杜海的孩子报名,根据孩子的条件选择游泳项目。两年后,杜海经过市级专业训练后参加省里游泳比赛拿到了金牌。

家住卫东区的谭顺成脊柱弯曲,王银盛发现他对乒乓球有兴趣,就多次去家里做工作。家长想让孩子学门维修手艺,能糊口度日就行了。在王银盛的劝说下,家长同意试试看。

“是棵好苗子!有前途!”王银盛说。

在王银盛的一路陪伴和鼓励下,谭顺成拿到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团体冠军及个人赛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个姑娘叫李珍,在省残运会拿过三块金牌。”指着队员的照片,王老师满脸都是骄傲。

十几年前,王老师在社区发现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女孩李珍,孩子父母是社区的同事。

“把孩子户口从农村老家迁来吧,孩子会有出路!”

王银盛帮忙给孩子迁来户口,鼓励李珍参加训练,经过努力,李珍在省残运会上夺得了三铁冠军

“这个孩子叫陈鹏宇,2010年发现他时才十来岁,小不点……”在王银盛的帮助下,陈鹏宇夺得2018年省残运会三块银牌和市残运会三块金牌。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泳将许庆赢得了自己4届残奥会经历中的第10枚金牌。许庆,也是王银盛的学生。

1999年王老师带队训练,一直照顾少年许庆的起居饮食。许庆吃饭不方便,王银盛就为他端吃端喝,一勺勺地给他喂饭,经常鼓励他吃好吃饱才能有力量练好。许庆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国家取得了荣誉。

“每次一看到残疾人上台领奖,我就想到了我的工作。残疾人大多没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一切都完了!能让更多的残疾孩子有自信,有个好前途,我乐此不疲!”

雷锋队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 于泽威 张元

他是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锅炉供暖公司一位普通的仓库保管员,他坚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近30年,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两万多个小时,先后照顾36位孤寡老人、资助28名失学儿童、帮助100名贫困孩子,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南岗区的大街小巷,他就是王玉林。

36位孤寡老人的“儿子”

王玉林照顾孤寡老人是从1982年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小伙子,刚刚下乡返城回来。同住在一个大院的邻居李树春、马艳杰夫妇都70多岁了,体弱多病,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天,王玉林下班回家正遇上老两口一步一挪地往家搬煤气罐,就帮他们把煤气罐扛进屋。从那以后,王玉林就把老两口平时买粮、换煤气等体力活全包下来,坚持了8年。一次,马大娘得病住院,他儿子回来没待几天就因公不得不返回去,临走将大娘托付给王玉林。两个月的时间,他对老两口精心照料。病床上的马大娘含着热泪说:“玉林啊,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8年时间,两位老人先后辞世,马大娘在弥留之际,紧紧拉着他的手,嘴里喃喃说着:“儿呀,这几年可苦了你了。”

七政街的王大妈是王玉林和其他志愿者共同照顾的一位孤寡老人。2003年,王玉林去北京参加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前,老人已经病得很严重了,王玉林安顿好老人就去了北京。几天后,他匆匆赶回医院探望,医生说;“老人坚持了这么多天,她在等你。”王玉林走进病房,胸前挂着奖章,王大妈看着他,脸上挂满了笑容。在随后的日子里,王玉林和志愿者们轮流照看她,陪老人走过了生命最后的20天。

28名失学儿童的“父亲”

1992年,王玉林从报纸上得知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开始实施,就跑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了20元,成为黑龙江省希望工程的首位捐款人。20元钱,是王玉林当时月工资的四分之一。

1998年,王玉林来到他曾插队的阿城永源镇双星村。在和村干部的交谈中,他了解到村里有4个贫困生,不是孤儿就是父母患有精神病,连生活都难以为继。王玉林当即掏出400元,把这4名学生的全年生活费及学习费用全部交齐,并和村干部签下了协议,帮助这些孩子,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回到家里,王玉林把村里的情况介绍给志愿者们,又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记录失学孩子的情况。他和志愿者们筹措12000余元,形成了专门的教育基金,设立一系列长效措施,使该村28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一年暑假,王玉林到双星村回访。一位80岁的老大爷带着一位叫纪秀红的小姑娘赶着牛车从8里地以外的家里赶过来。纪秀红是王玉林帮扶的孩子。一看见王玉林,秀红爷爷就忙不迭地从牛车上往下卸东西:豆角、茄子、辣椒、黄瓜……整整一麻袋。爷爷拉着王玉林的手说:“玉林,大爷谢谢你!要不是你,孩子就耽误了!她爸爸得了精神病,妈妈跟别人跑了。这孩子命苦啊!现在孩子回学校了,成绩也上来了,不然,还不是得跟我一起种地,她还那么小!这是俺的一点心意,快回去尝尝鲜,自己家菜园种的。”这样的感激王玉林已不知经历过多少次。

王玉林曾收到一张特殊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写着:“王叔叔,您无私的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干涸的心田,我心头的迷惘和阴霾遇见您智慧的阳光,立刻烟消云散……”明信片的发出者是一位名叫吴连华的小姑娘。小姑娘的爸爸因公去世,妈妈不知去向。她和弟弟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小连华白天背着书包去收废品,想靠自己养活弟弟和奶奶。王玉林得知后,苦口婆心劝小华回去上学。王玉林向小连华保证:“你们家的生活费我全包了,另外你的学习费用我也包了,今后我就是你的家人!”

100名贫困孩子的“救星”

2016年2月18日,王玉林向社会集资10万元设立了“希望工程女子慧德基金”,选定100名农村家庭困难学子,帮助他们将顺利完成学业。

阿城区双丰街椴树村的史蕊,今年22岁,是东北林业大学英语系大二学生。家里6口人,父母靠两垧水田养活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她从小就品学兼优,成为班里第一个符合“希望之星”标准的受助者。史蕊考上大学,不忘王玉林的帮助,积极投身于回报社会的活动中:“文法学院志愿者服务站”有她忙碌的身影,“善行100”活动中有她奉献的爱心,她策划参与筹款1000多元为山区的孩子送去营养午餐,在广西支教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看着自己帮助过的孩子开始帮助别人,王玉林倍感欣慰。

30年热心公益的“初心”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主教学楼多功能厅,王玉林为大一新生做“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专题演讲。到了互动环节,同学们问了他一个问题:“王老师,您无私奉献这么多年的初衷是什么?您为什么这样做?”

王玉林回答:“我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寒的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微薄的工资拉扯6个孩子艰难度日。我是靠党和政府的救济金读完中学的。在最困难的时候,邻居们多次伸出援助之手,才使我家渡过难关。我从小就对帮助过我的人、对社会充满了感激。参加工作后,当我拿着自己挣来的工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我就觉得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

“王老师,您参加公益活动出钱、出工、出力,别人都会认为您傻,您后悔吗?”又有一个学生提问。

王玉林说,“不知何时起,人们变得圆滑了。确实,有些人的做法伤了英雄的心。但是,我想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感召所有人,世间需要正能量,更需要擎起正能量大旗的人!”

王玉林的回答,获得了师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2017年12月28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二10班举行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该校优秀敬老志愿者乔语嫣同学颁奖的主题团会。王玉林也被邀请参加。看着自己一手带起来的“传承者”,王玉林倍感欣慰。近年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的爱心志愿服务队在王玉林的精神感召下,一直不间断地活动,成为哈尔滨市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走上街头,为白血病少年募捐4000余元,向农民工子女捐助衣物3000余件,向学校图书馆建设活动捐献各类图书5000余本,为贫困农村捐助日用品30余包。 “大手拉小手”,雷锋精神在发扬,志愿者后继有人,王玉林感到非常幸福。

猜你喜欢

玉林残疾志愿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瞻云寄兴
一定抓到那个贼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