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善讲与善讨
2020-04-08蒋素芳
蒋素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讨论交流已经成为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成效甚低。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相关探讨。学生讨论交流的成效与教师讲解课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三方面阐述善教讲与善讨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善讲;善讨;文本浅层;跳跃式讲解;孤立讲解
一、教师讲解时,总是停留在文本浅层,学生讨论也是绕着浅层转不出来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我若为王》这篇课文中,导入课文由故宫说起。师:大家讨论一下,如果你们是皇帝会得到什么东西?生1:权利、金钱、美女。生2:庞大的军队,至高无上的皇权。生3:军权。接着这位老师讲出自己若为王将会得到的种种王权。接着举了历代帝王的例子,讲解皇帝与臣民的关系,并且展示和珅的视频给学生看,使学生理解臣民对皇帝的态度。然后板书“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得出臣民形象是惟命是从、卑躬屈膝的,进一步讲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景。老师引用名言作答,产生这种君臣关系是因为权力。但是这篇文章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仅仅是权力吗?这点值得我们反思。
反思:老师这样浅层讲解,不能引导学生往深层去探讨作者写王权思想是为了表达什么。当然,不能否认,老师在讲解中也点到了一些民主思想,但是实在是少之又少。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恐怕学生脑海里印着的,不是要倡导民主思想,而是当王能得到多少权利以及和珅那学狗叫的“可爱”样子吧。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遵循事物认知的规律,解读文本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透过浅层去挖掘深层的内涵,这样的讲解才是善讲,善讲才会促成善讨,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教师跳跃式地讲解,学生讨论无从着手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2.介绍作者。3.讲解分析作者为什么是不幸福的。在讲解过程中,该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从海子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给你们怎样的启示?结果课堂静悄悄的,看不到学生的讨论,学生也没有一个举手回答。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了几个同学为什么讨论不出结果,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我们根本就不懂海子的理想是什么,又怎能知道他的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我们的讨论当然无从下手。
反思:讲解课文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状态,一环扣一环,而不能跳跃式地随意讲解。跳跃式地讲解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断层,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讨论断层后的问题,学生当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讨论也自然会无从着手。
从以上两个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讲解息息相关,教师讲解不到位会使学生的讨论产生种种问题。教师善讲会引导学生善讨,要做到善讲与善讨,我认为要做到三方面。
(一)教师讲课要由表及里,透过文本浅层,深入剖析深层内涵;学生的讨论要透过浅层的感知,直指文本深层
下面是将原来只停留在浅层的讲解向深层讲解后的课堂教学:
老师在放完和珅那段录像后,接着就进入文本,把文本中“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况板书出来,板书的效果就是一目了然,便于由浅层向深层分析讲解。然后老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王权思想根深蒂固),接着就从王权思想这一浅层得出深层的内涵。这样的讲解促成这样的讨论,就做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预先确定课文的重难点,重难点往往就隐藏在文本的表层中。确定了重难点后,讲解就比较容易由表层深入里层了。学生的讨论也有一定的方向性,讨论也会把握住重点内容,切合主题。
(二)教师讲课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环扣一环,学生讨论才有话可说
如刚才老师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鸦雀无声,是学生真的不会讨论吗?我认为像这样讲课犯的错误是屡见不鲜的,而老师常常把过错归咎于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讲课本身所犯的错误——跳跃式地讲解,讲解根本不到位。假如老师在讨论 “从海子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给你们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学生心里就有底了,有话可说了。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个讨论,更能增强学生对海子那份虚无缥缈的幸福的理解,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理解了。
(三)教师讲课要从整体把握,要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学生走入文本,再设置相关的讨论话题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谈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首先要整体认知语言文字表现了什么内容,这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理解,进入情感体验。这不仅是一个语言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其他景物的特点感受,再次深入讲解:“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经过详细讲解后,该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入境了,从而得出作者归隐的思想。
教师吃透文本,透过文本浅层,一环扣一环地善讲,使学生的讨论更有指向性,更能把握文本的内涵,讨论也变得有意义。反过来,学生的善讨也会促成教师善讲,善讲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讨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与学生的讨论是分不开的,每一次语文教学中都应该时时处处同时将两者结合起来,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努力做到善讲与善讨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崔相录主编:《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1999版。
[2]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2000年版。
[3]张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