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04-08孙峰孙静
孙 峰 孙 静
(1 黑山县中医院,辽宁 锦州 121400;2 大虎山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406)
心血管类疾病在临床一直存在有较高的发生率,在心肌长时间缺血的情况下,将促使心肌细胞出现坏死等症状。且观察大量患者可知,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出现破裂,进而使得血小板在血管类异常聚集,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受阻为该部分患者最为常见症状[1]。药物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症最为直接且有效方式。本研究就主要对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在该部分患者治疗中的具体效果进行摸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按照对比用药的方式展开研究,所选择病例共计 为78例,均为我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所接诊,取组中39例,以常规治疗,即对照组,余下则需借助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即观察组。从患者组成可知,对照组涉及男20例,女19例,年龄于64~78岁,中间值为(70.72±1.78)岁。而观察组年龄在62~77岁,中间值为(69.88±1.67)岁。基本数据对比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借助尿激酶治疗,每日给药剂量控制为140万U,同时借助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单次给药剂量为4000 IU,每日注射2次,皮下注射。同时,对照组需以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单次给药剂量控制为250 mg。观察组在研究中则需要辅助以氯吡格雷治疗,给药量控制为70毫克/次,餐后服用。阿托伐他汀,给药量为8毫克/次,餐后服用。两组患者持续用药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后若在心电图检测中,无异常情况,且未发生心绞痛,即显效。若治疗后,患者静息电位ST段存在有明显下移的情况,且与治疗前相比,心绞痛发生率降低50%,即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各指标均未改善,且甚至存在有更加严重的趋势,即无效。同时,研究中需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展开统计[2-3]。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与两组有关各数据都以SPSS19.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测定,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测定,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发现,在治疗前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22.63±1.77)例,对照组为(22.89±1.68)例,对比P=0.877,t=1.082;在治疗后,观察组为(8.89±1.87)例,对照组为(16.29±1.66)例,对比P=0.021,t=8.082。且在整体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同样存在优势,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一直存在有极高的发生率,且病症发生较为突然,且发展速度快,若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将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对患者血液黏度进行改善并对血小板激活抑制属于临床治疗该症核心观念。
表1 两组整体疗效对比[n(%)]
在临床用药上,以氯吡格雷的使用率居高,其在抑制血小板凝集方面存在有极为显著功效,被患者服用后,可在极短时间内对二磷酸腺苷介导作用进行抑制,达到对血小板激活进行抑制的效果。而阿托伐他汀在临床同样存在有极高的使用率,其在调节患者血脂水平上存在有显著功效,更能帮助患者体内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帮助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对患者血管内血栓进行清理,促使患者血管得到有效疏通,恢复供血。早在张云仪[4]研究中已经指出,借助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实现对该类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控制。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运用于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已经逐步于临床得到推行。借助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上的显著功效连同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液黏稠度的有效改善,可促使溶栓治疗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将患者出现再次心肌梗死的概率控制在最小,为该部分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按照联合用药的方式将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共同运用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结合观察可知,在联合用药方案的作用下,可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对于患者后期恢复以及提升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等均存在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