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

2020-04-08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凝血酶血常规淋巴细胞

杨 毅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于临床一组严重且常见的心脏疾患,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理因素。关于AMT的病理机制,研究认为可能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或缺血有关,而对其转归影响主要涉及到年龄、病情程度、病因、危险系数、发病时间、并发症表现等,总之引起AMI的发生、进展、预后影响涉及诸多病理、生理因素,因此如何早期预见性AMI转归期成为的当前临床研究热点[1]。血常规与凝血检测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内容,加上此二者水平在现阶段报道中显示均与AMI表现相关性,基于此本文涉及一组课题,收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血常规和凝血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纳入与排除: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获得心肌缺血的诊断证据,心脏生物标志物表现增高,≥1次表现水平超过正常参考值上线,且存在如下表现,缺血症状、新ST段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心电图)、新护理心即丧失或心壁运动异常(影像学)[2];②排除标准: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者、伴有脏器功能(心、肝、肾、肺)等功能障碍者、心肌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2)TIMI评分:依据如下变量为评分标准:①超过75分评定为3分,65~74分评定为2分;②心率超过100次/min评分为2分;③收缩压不足100 mm Hg评分为3分;④ST段抬高评分1分;⑤心功能判定Ⅱ~Ⅳ级者2分;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等病史这1分;⑦再灌注时间超过4 h者评1分;⑧女性评1分;获得分值不足4分归为低分,超过4分归为高分。(3)两组资料:收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TIMI评分为对照组(低分)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23±3.11)岁;观察组(高分)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79±3.20)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①选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N-1000型)完成血常规检测,试剂、质控品、校准品均为配套;②选用凝血分析仪(Sysmex CA-8000型)完成凝血参数的检查,试剂同为配套。

1.2.2 检测方法:①血常规检查:于清晨空腹下取患者静脉血5.0 mL,置入容器内完成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②凝血检查:同样于清晨空腹下取患者静脉血5.0 mL,注入硅化玻璃注射器内备用,完成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水平的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s)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水平表现: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均大于对照组(t=5.269、4.207、6.081;P<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检测水平差异: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7.250,P<0.05);观察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0.174,0.793,0.705;P>0.05),见表2。

表1 两组血常规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血常规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凝血检测水平差异对比(±s)

表2 两组凝血检测水平差异对比(±s)

3 讨论

AMI在我国当前临床发生率较高,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伴有一定致死、致残风险。在流行病学中显示,AMI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对象,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上述以提及AMI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正相关,特别是其中血栓大小直接决定了患者心脏急性时间的程度,而血栓形成又于患者机体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的平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参数评估AMI患者转归期表现确有依据可寻。

血小板属于人体血液中主要细胞之一,相较于红细胞、白细胞更小,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形成,在人体受到损伤,引起血管破损后,血小板可聚集血管破损处,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在AMI病理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抗凝血酶Ⅲ则属于一种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可观的凝血酶与其因子抑制作用,在人体凝血酶活性逐渐降低时,人体抗凝血酶Ⅲ水平出现逐渐增高。在本文中可见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凝血酶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现阶段研究中指出可作为促血栓与炎性标志物。在本文中显示,观察组此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随着患者TIMI的评分增加,患者机体表现更易形成血栓改变,预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具有较高敏感性[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属于冠状动脉疾病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应全身性炎症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此水平的增加可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而增加,因此在预测AMI恶劣程度、预后中存在一定预测价值。除此外,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数据在本文中表现并无统计学差异性,预示此类指标缺乏特异性。这与现阶段报道表现一致性[5]。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血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检测有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的诊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血常规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血常规解读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