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情的回忆,逝去的美好
——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2020-04-08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茨威格维也纳时代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

一直很喜欢看茨威格的作品,他是个独特的作家,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和“灵魂的猎手”美誉。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可谓丝丝入扣,而他的人物传记也写得非常之好,《玛丽亚·斯图亚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复杂的政治局面和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更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细致分析和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玛丽亚作为政治家和女人的性格弱点。历史特写《人类群星闪耀时》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读来相当震撼。《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回忆录,是一部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口述历史,这本书所述,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而是他们整整一代人的遭遇,他以其敏感的情思和广博的视野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欧洲图卷。作者在回忆过去的种种时,同时加入了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感受和思考,让今日的读者在阅读每一章时都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启发和震撼。沉浸其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美好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嫌恶的感情。

童话般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大陆

茨威格在开篇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时代定义为——黄金时代,真是再精辟不过。那个时代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谁也不会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起来已不可能。”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稳。他所生活的奥地利维也纳像个童话般的世界,可谓理想主义者居住的天堂。居民勤恳正直,生活安逸,维也纳人喜欢“怡然自得地聊天,习惯于相安共处,让每一个毫无妒意的人在与人为善和或许是漫不经心的和睦气氛中各得其所。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维也纳城更是文化之城、艺术之都。“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第一眼看的不是国会的辩论或者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纵然在下层社会,一个最穷的人也具有某种美的本能要求……如果住在维也纳的人没有那样一种对文化的热爱,没有那样一种对安逸生活的享受意识和审美意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维也纳人。”人们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乐之都,沉迷在剧院、博物馆、大学,在飘着音乐和花香的林荫道……生活是如此地令人沉醉!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茨威格显得如鱼得水,惬意而愉快。彼时他进入中学学习,虽然学习负担重得不能再重,但他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还是有时间如痴如醉于文学艺术,每一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寻找一种天赋,并想施展它。真印证了舒伯特的那首不朽之歌:“你,迷人的艺术,总是在那无比空虚的时刻,使我们沉湎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每天早晨必须在七点起床,却从未在深夜一两点钟以前把自己的读物释手。这样的勤奋和投入使茨威格十七岁时就知道波德莱尔或惠特曼的每一首诗。十九岁就出版了诗集《银弦集》并获得了里尔克的赏识。中学毕业后茨威格先在维也纳后去柏林上了大学,和在维也纳一样,他一学期只去两次大学,一次是为了进行听课注册,另一次是为了让教务人员在听课证书上签名盖章。茨威格寻求的是一种彻底的自由,他认为好的书籍胜过最好的大学。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和交友以及旅游上,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使人心境开阔、最最开放的城市——巴黎,他和里尔克有了交往,又参观了罗丹工作室,感受到了伟人的朴实和平易近人,更亲睹一代大师如何沉醉于自己的工作中而忘却外在的一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茨威格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进行了漫游,可以说身心愉快收获颇丰。不仅赏玩了自然人文景观,熟悉了解各国风俗民情,更重要的是和一大批名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茨威格开始进一步发展他的搜集天才人物遗墨的兴趣。他对一件艺术品产生这个方面的兴趣,超过其他的一切。他搜集有莫扎特的手稿,巴尔扎克的校样,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手稿,弗洛伊德的论文手稿……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手稿,茨威格都悉心收藏到了,真不是一般的级别!而且他还亲眼见到了歌德的保健医生的女儿,这更是最不寻常和最珍贵的收藏!

艰难而倔强的生存——一战后的奥地利

茨威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德奥军队崩溃以后毅然决然重返奥地利,迎向那困难和相当艰苦的生活。此时的奥地利已经被洗劫一空、严重贫困、多灾多难。而茨威格本人在瑞士也已声誉日隆,生活安逸无忧。但对于他们这一代在战前成长的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认为,在这样一种最最困难的时刻,更应该属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庭。生存在这个时候的奥地利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没有供暖的煤,茨威格有三个月的时间几乎只能捂在被窝里,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写文章,每写完一页,就得把手伸到被窝里暖一暖。不但要忍受寒冷,更要面对严重的饥馑。面包都已发黑并且成了碎屑,味道不正。喝的咖啡是用烤煳的大麦熬的汤,啤酒就像颜色发黄的水,巧克力就像染了颜色的沙粒……路上的行人明显营养不良,勉强支撑着去工作。通货膨胀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奥地利出租一套公寓的中等套间,一年的房租还不够一顿午饭钱,一个鸡蛋的价钱相当于过去一辆豪华的轿车。于是一种怪诞的买卖方式开始遍及全国,原始的物物交换代替了流通千年之久的货币!在这样的时代要生存下去真是奇迹!

但人的生存意志超乎想象,茨威格感觉到:“我从未在一个民族身上和我自己心中感觉过有像当时那样强烈的生活意志,当时最重要的事就是:生存,继续活下去。”以往被看得很重的最稳定的货币天天贬值,从而使人们更看重生活——工作、爱情、友谊、艺术和自然——的真正价值。处于灾难中的整个民族生活得比以往更富有情趣、更充满活力。奥地利从未在那混乱的几年里更热爱艺术,由于金钱的背叛,人们更觉得自己心中那种永恒的东西——艺术才真正可靠。或许在极端的生存条件下,所有外在的东西都已经不是重要的,只有切合自己内心需要的才是首要考虑的。在那最艰难的日子里,人们从未忘记去看歌剧,虽然因为缺煤要在半明半暗的街道上摸索着走,虽然在剧院里必须紧挤在一起取暖,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演员和乐师虽然面色憔悴,但帷幕徐徐拉开以后,都竭尽全力,演出从未有过这样精彩!这真是一个天昏地暗和心醉神迷的时代!茨威格是不愿在自己的一生中,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错过那样的时代的。这个时代在各个领域都开始了一个大胆实验的时期,时代的大胆实验起到了宝贵的推动作用。茨威格坚忍不拔地继续着他的创作生涯,写出了深受读者欢迎的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获得了空前的欢迎,很快他就拥有了一个读者群,一批可信赖的人。在他的个人生活中,这个时候他的成就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峰!这真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丰盈的时代!

高贵不羁的心灵——知识分子的风骨神韵

茨威格很享受那段岁月,在书中他特别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他与同时代的知名知识分子的交往,这些人物往往在今天看来都是鼎鼎大名。茨威格最擅长的是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刻画,他笔下的这些文化名人无一不是充满高贵的品质,极具理想主义色彩。比如罗曼·罗兰就很可以让我们明白“作家是人类一切人性的维护者和保卫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绝大部分人陷入了战争狂热中,茨威格却冷静地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而且从内心深处他也是反对任何战争的,因此他迁居到维也纳的一个郊区,以便在战争期间开始自己个人的战争:向利用当时群众的热情背叛理性的行为作斗争。必然的,他遭到了周围人的冷遇,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来到异国的罗曼·罗兰的信,内容只有短短一句:“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透过信纸传递出来的不畏一切的深情厚谊,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罗曼·罗兰断然拒绝列宁的前去俄国的邀请更让人震撼:“人怎样才能永远保持自由和即使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情况下也能忠于自己的信念。”这真让人肃然起敬,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这是需要极为强大的内心和高贵不移的品性的!艺术大师罗丹则让我们体味到:伟大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中几乎都是最最朴实的。在初出茅庐的茨威格拜访罗丹时,罗丹就像在招待朋友一般,以简单的饭菜和平易的态度吸引着年轻人。特别是在工作室的忘我投入,对雕塑作品改了又改,全然忘了身边还有一个对他充满景仰的被邀请过来的年轻人的存在。他在这段精神非常集中的时间内把茨威格全然忘却,他不再知道,有一个年轻人激动地站在他的身后,像他的雕塑一样一动不动,呼吸短促,而这个年轻人是由他自己带进创作室,为的是给他看看自己的作品。这让人进一步领悟到艺术创作的诀窍:“全神贯注,不仅思想高度集中,而且要集中全身精力;每一个艺术家都得把自己置之度外,忘却周围整个世界。”弗洛伊德则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在捍卫真理时的至死不渝的执着。在那个时代,弗洛伊德发出的声音无疑是惊世骇俗的,离经叛道的,他遭到了同行的抵制,失去了诊所,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即使只需要他稍微做些妥协换一种比较中庸的说法,他也毫不妥协。凡是遇到他的学说和真理的地方,他从不迁就。外界的抵制愈强烈,他的决心就愈大!人们恐怕想不出还有比他在思想上更无畏的人!

在茨威格的回忆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代人都满怀理想,不论什么阶级,不论什么职业,不论什么境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理想有信念,并愿意为之拼尽全力去奋斗。只可惜,战争破坏了美好的人性。命途多舛的茨威格在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远远超过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茨威格感叹。“人的尊严在我们这个世纪里失掉了多少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使人感觉到世界大倒退的,大概莫过于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和减少人的自由权利。”这对于崇尚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茨威格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的时刻缅怀那个逝去的欧洲,那个他心中最美好的时代,本书副标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在茨威格眼中,那个正在战火纷飞、种族灭绝的欧洲已经不是他心中的欧洲了。虽然他以莎士比亚的句子“我们命该遇上这样的时代”聊以自慰,但欧洲大地正在发生的惨剧、自身流亡的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在击打着他的心灵,所以在完成《昨日的世界》的两年后,他与妻子双双自杀了。他在遗作《昨日之旅》里写道:“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年逾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也已消耗殆尽。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地和以正当的态度来结束这个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真的快乐、个人的自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掩卷沉思,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代伟人,还有伴随而去的理想主义时代的终结!

猜你喜欢

茨威格维也纳时代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HANDS OFF THE WHEEL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