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行知思想 打造信息技术“三习开放式课堂”
2020-04-07顾怡娜
顾怡娜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行知思想为指导,针对“三习开放式课堂”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行知思想 初中信息教学 “三习开放式课堂”
“三习开放式课堂”,指的是教师通过“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的师生关系”等途径,构建起来的融“探习”“研习”和“实习”为一体的新型开放式课堂。“三习开放式课堂”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对于行知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一、课前“探习”,鼓励学生自然生成问题
与传统课堂的“预习”相比,行知思想指导下的“探习”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自主发现问题。在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预习的方式通常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发布预习任务的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只有“预”的过程,没有“探”的过程,并不符合“探习”的概念和内涵。行知思想指导下的“探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自然生成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未必都具备学习的意义和探究的价值。如果学生的“探习”只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显然“探”得还不够深。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各自发现的问题进行分享与交流,从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浅层次的问题做到“自我消化”和“内部解决”。同时,将一些高难度的、深层次的问题筛选和整理出来,从而实现“探习”任务的自然生成。最后,主动探究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对学生来说真正有难度、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展开合理联想与深层思考,做到主动探究问题。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探习”。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计算机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学习心得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总结起来,初步掌握“探习”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轮流阐述自己的问题,并与其他成员一起,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当小组每个成员的问题都经过了充分交流与讨论之后,大家把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探习”任务,确定“探习”的目标及内容。在《计算机与信息安全》这一课中,“遗留”下来的主要问题包括:①计算机病毒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②计算机病毒有什么特征?我们怎么鉴别和预防计算机病毒?③当电脑中毒后,我们应该如何操作进行杀毒?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然生成的三个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安装与规范操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上网实践操作;还有的学生将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利用“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部分知识,上网检索跟“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预防”有关的信息,利用网络资源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总之,教师在行知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了学生在课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向学生全面开放,变简单“预习”为深度“探习”,为“三习开放式课堂”的全面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研习”,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所谓“研习”,指的是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传统课堂上,“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研究成果”。行知思想指导下的“三习开放式课堂”中,“研究”的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研究”的方式由“冥思苦想”和“闭门造车”变成“畅所欲言”和“知行合一”。在“研习”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交流与实践提供广阔空间,打造坚实平台,使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自主体验与亲身感悟。
例如,在学习《制作视频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为“美丽的校园”的视频制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下教学流程,使学生开展“研习”活动。首先,开展讲学活动。教师将本课内容分成了“片头制作”“视频添加”“字母添加”“片尾制作”“整体优化”五个模块,要求学生采取轮流“讲课”的方式,将所学的内容讲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与内化,使学生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加工成清晰的“知识链”和完整的“知识网”,为完成任务奠定知识基础。其次,进行组内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对于本次任务的实施流程与成员分工展开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实施方案。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过程,事实上是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过渡的过程,也是促进“知”与“行”融合的过程,更是为完成任务而奠定思想基础的过程。再次,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填写“任务报告”,详细记录每个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心得体会。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操技能,还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要求学生对于各组任务驱动成果加以点评和对比,同时对于本组任务驱动成果加以总结与反思,从而促使学生对于任务驱动中的所学、所思、所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总之,行知思想指导下的“研习”活动,是以“学”促“做”、以“做”促“学”、“学”“做”结合的过程。在“研习”活动中,教师将学习、交流、操作、反思的机会全部向学生开放,促使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将“研习”进行到底。
三、课后“实习”,鼓励学生自觉反思问题
在构建“三习开放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现并全力建立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联系,使信息技术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并实现对于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反思。
例如,在学习《设计与制作应用文档》中的第一节《制作研究报告》的时候,教师往往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和文字,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闭门造车”,制作一份并无现实意义的报告。显然,這不仅与行知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与“三习开放式课堂”理念南辕北辙。教师与其让学生制作一份“虚拟”的研究报告,不如让学生以“当代中学生上网习惯调查”为主题,开展一次真实的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针对中学生上网的频率、场所、目的、能力等展开研究,并形成一份真实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文档的规划以及正文、目录和封面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行知思想的指导下,真正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实习”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实现了“三习开放式课堂”的全面构建,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反思,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与实操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的师生关系等途径,实现融“探习”“研习”和“实习”为一体的“三习开放式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梁祥波,熊全柱.“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育专业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