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用模结合 促进实验解题
2020-04-07喻建军
科教新报 2020年13期
喻建军
常常有学生诉苦,在解答化学实验题时,他们往往是“会而不全”“会而不对”。确实,高考化学实验题,因为情境、装置和现象的陌生化,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的多样化,已成为制约学生解决问题的瓶颈。如何增进大家对化学实验专题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至于能灵活应对陌生情境下的综合实验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
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2》的网课中,我们选择了2017年全国I卷第10题,涉及氢气和三氧化钨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从物质及其变化、实验装置、实验操作等三个维度,对试题进行深刻解读:
(1)物质及其变化。试剂的选择和作用分析、物质的检验方法、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解释、物质纯度(或产率)的计算等。
(2)实验装置。仪器的名称和选择、装置的作用分析和装置的连接顺序等。
(3)实验操作。操作的名称和方法、操作的目的分析和操作的先后顺序等。
这种解读,属于认知模型的层面。我们还可以继续理解模型、运用模型,直至建构模型。比如启普发生器,我们要求:第一、必须是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反应;第二、反应不需要加熱,也不能有大量的热放出;第三、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必须处于漏斗下端的上方。于是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不可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取乙炔也不可用。
这样建构的模型,再应用到2018年全国I卷醋酸亚铬的制备、2019年浙江卷Fe(OH)2的制备,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