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并非故意制造障碍
2020-04-07孔沁刚
孔沁刚
任先生和妻子毛女士在同一所中学任教,他们的儿子小誉15岁,上初三。小誉小学阶段表现良好,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因为有爸妈在家为他开小灶,所以学习成绩总名列前茅。上了初中以后,他变得越来越孤僻,学习上有畏难情绪,考试时碰到难题就慌张。更头疼的是,小誉好像患了考试恐惧症,考试时出现过两次莫名其妙的呕吐现象。小誉自己说,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也做不出来。
针对小誉的心理测试证实,小誉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原因指向为长期心理压力过大。
交流中我了解到,任先生和毛女士对小誉期望甚高,指望他以后考上名牌大学,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们在小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小誉的勤奋、坚强、百折不挠等意志品质,方法便是实行挫折教育。
“我认为每个男孩都必须接受挫折教育,否则将来肯定没出息,长大了一定是啃老族。”任先生自信地说,“除了学习上紧抓不放以外,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小誉严格要求。比如我们要求他坚持晨练,每天早晨6点起床,跑步3000米;节假日也不能睡懒觉;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他有什么愿望,我们从来不马上满足,而是让他等几天,这叫延迟满足;每个周末,我都要拉他下象棋,把他杀得溃不成军,让他学会承受失败的痛苦,等等。”
“效果如何?”我好奇地问。毛女士埋怨地撇了丈夫一眼,说:“围棋、跆拳道、游泳、书法一样都没学会,全是半途而废,现在连学习都要放弃了。”
挫折教育不是陌生字眼,但经常被误读。有人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以帮助孩子增强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考试失利、朋友翻脸、同学误会、老师批评、异性嘲笑……甚至每天繁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对孩子来说都是自然的挫折。在如此多的挫折之上,再人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失衡甚至崩溃,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其实,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也不是用“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所谓的激励,而是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独自去打无准备之仗。也就是说,通过父母的引导和支持,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