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应激性个案干预中的应用
2020-04-07徐宏飞
【摘要】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着眼点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近几年来,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及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可尝试在学校个案咨询中使用系统式家庭治疗。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咨询;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6-0017-02
【作者简介】徐宏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
一、应激个案及相关咨询概况
(一)来访者基本信息及主诉
莎莎(化名),女,八年级,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婚重组家庭,并育有一子(2岁)。
来访者说已有两周没有上学,并表示不想上学,不喜欢继母。近期因为网络交友不慎发生应激事件,食欲不振、睡眠状态不佳,多次表示有想死的冲动,有时会突然呼吸困难。
(二)咨询情况简述
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来访者因为网络交友导致个人隐私外泄、财产损失,并报警。在侦查的过程中,发现扮演网友的是来访者学校中的“好友”,导致来访者对人际交往产生挫败感。来访者的父亲在咨询室内不断强调因为来访者学习不认真,每天胡思乱想,才导致应激事件的发生。现在来访者持续两周没有上学,让父亲感到焦虑,认为再这样耽搁下去更影响学习。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当来访者表达自己的不安全感及情感需要时,父亲总会和她探讨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来访者反复表达“我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外人,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在意我的感受”时,父亲会表现出自责,并表示“孩子不要这样想,即使重新组建了家庭也不影响你自己好好努力”等。每当父女之间出现这样的对话,来访者就开始大口喘气,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来访者描述:“爸爸说话时,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喘不了气,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胸口,堵住我的气管。”
通过第一次咨询评估,确认来访者的抑郁及焦虑程度,因为来访者多次表示有想死的念头,所以签订了不自杀和不自伤协议。但是在签订协议时,发现能够让来访者想到的身边可以支持的资源并不多,只有一个同学好友,家庭中并没有可以支持她的成员。
因此,在该应激个案中,通过评估以及对来访者家庭状况的了解,决定采用系统式家庭治疗,希望通过对家庭模式的干预和扰动来改善来访者主诉的行为及情绪问题。
二、基于个案的分析与干预
(一)個案分析
1.从发展的角度。
咨询中发现,来访者3岁时父母离异,来访者在小学低中年级时非常能够体谅父亲,所以,在父亲的眼中,女儿从小乖巧。但步入青春期后,母亲角色缺失给来访者的自我分化以及依恋关系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她需要重新定位并处理好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作为一名男性,在情感及生理发展方面无法为来访者提供更贴近母亲角色的需要。
2.从系统的角度。
来访者五年级时,父亲重组家庭,一年后弟弟出生,来访者的行为开始有明显变化。从系统角度看,家庭新成员的出现打破了父女之间原有的关系,让来访者产生了自己不是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抗拒的行为。此时,一名好友假扮的“男网友”的出现,满足了来访者和男性角色之间的情感需求,导致发生了应激事件。综合来看,来访者在家庭这个系统中获得的力量不足。
(二)咨询干预
1.树立系统观。
在咨询过程中,逐步树立家庭的系统观,让父亲看到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家庭。通过关注家庭成员是如何看待这次应激事件的,这次应激事件给家庭带来了哪些改变,促使家庭成员认识应激事件背后的原因。
2.构建中立角度。
在咨询过程中,会倾向于让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做出某些改变来帮助来访者解决“症状”,这是咨询中较难突破的地方:一方面,让家庭成员认识到一个人的症状和系统有关是具有挑战性的;另一方面,在循环提问以及咨询的过程中,如何在众多家庭成员之间保持中立是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的。咨询师要让双方看到彼此在系统中的困难,以中立的角度做家庭系统的“扰动者”和“推动者”。
3.给予阳性赋义。
“阳性赋义”就是从积极正向的角度重新看待当前来访者和系统表现出的症状与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定义。如个案中,来访者看似被网友吸引的行为其实表现了她对父亲这一角色的需要,让父亲看到自己在系统中的重要性;通过提问“假设没有爸爸或者爸爸没有重组家庭,你会觉得和现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让来访者看到现在这个系统存在的合理性;通过“爸爸很辛苦,这么多年既要做父亲,又要做母亲,对一个男性来说,要突破性别来承担母亲的部分是很困难的”,让父亲的努力被看见;通过“你感到呼吸困难,在这一瞬间,你既希望爸爸的负担能轻一些,又不希望有人来改变你们之间的关系”,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症状恰是尝试接受新系统的开始。
总之,系统式家庭治疗让家庭成员领悟到,家庭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或症状是面临改变或即将发生改变时必然经历的事情,是一次重新调整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