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陀区展茅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的调研和思考
2020-04-07黄祥卢章旺朱金丹白琛华
黄祥 卢章旺 朱金丹 白琛华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对展茅街道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治理进行调研。通过对在校学生、环卫工人、商人等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来研究普通大众对垃圾分类的看法。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民众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只有少数人在践行垃圾分类。成年人以及青少年比老年人更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普通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紧迫性,主体性,趋势性认识不足。对于产生上述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从技术,资金,法律约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论文的最后从环保意识,垃圾处理模式等方面为垃圾分类的普及建言献策。
关键词: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农村建设;社会实践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针对垃圾分类,大中城市地区是大多数政府关注的对象。但是假如从实施难度上考虑,由于大中城市的垃圾产生量较大且集中、人口流动性大、垃圾种类复杂;而农村地区的垃圾,其产量小于城市,种类较少,类别也相对集中,以易腐垃圾为主。此外,农村的熟人社会特征,使垃圾分类的工作相对更加容易开展,相比城市地区更加具有优势。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部分地区在政策的倾斜下开始结合当地特点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2004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垃圾生产大国,当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大约为4亿吨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据统计,当前农村每人日均生活垃圾生产量为0.86kg,每年农村仅生活垃圾的生产量就已接近 3 亿吨,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 70%-80%,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也是节节攀升,商品用完后进而产生各种垃圾,假如垃圾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处理,排放入河流,农田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场所,将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有效控制垃圾排放和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普陀区展茅街道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的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观念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展茅街道人口主要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组成,相比较而言学历和素质较高的青壮年的比例不高,我们猜测农村青壮年主要是在外求学或是进城工作等导致农村年轻人流失,在这里不進行详谈。少年儿童一般能够在学校里接触到垃圾分类的知识,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不作为垃圾产生的主体。占人口大多数老年人由于学历较低,无法理解政府宣传的垃圾分类知识,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习惯,部分老年人甚至认为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已经是一种非常环保的行为了。
(二)缺乏垃圾处理的技术
这并不是展茅街道存在的问题,整个中国的农村地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垃圾种类增加,垃圾数量增加,农村垃圾的传统的处理方法——焚烧和填埋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农村垃圾有其特殊性,假如照搬城市的垃圾处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处理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处理农村垃圾
(三)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支持
在展茅街道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街道序化员,还是环卫工人,从事环卫工作的人年龄都比较大,缺乏专业的垃圾处理人员。农村地区用于清装垃圾的垃圾车大多属于传统的垃圾车,没有分类的装置。产生以上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难以通过社会资本和垃圾收费的方式进行筹款。
(四)垃圾分类机制缺乏强制性约束措施
目前来看,在立法层面上,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措施,是一大问题。现阶段相关国家机构或部门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并开出首张垃圾分类罚单,相信未来垃圾分类会在法治的轨道上逐步展开。
二、普陀区展茅街道垃圾分类现状
(一)普陀区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普陀区建立以“户分、村集、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同时,从海岛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2+N”(即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以量换物、以物代币”激励机制、厨余垃圾资源化发酵再生等可持续处理方法。“公司化”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初步建立了村民可接受、可推广、可持续的海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的利用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格局。
以展茅街道庙后村为例,2019年4月庙后村建立垃圾分类奖励机制,按照垃圾桶编号统一登记,对垃圾分类符合要求、表现良好的农户家庭进行阶段性的评比,并公开对其给予奖励和表彰从而提高其他农户家庭的积极性。同时,庙后村作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之一,不仅利用村内广播、宣传栏、电子屏、横幅、发放传单等传统宣传渠道,还结合特色网格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媒体平台,进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知识宣传和讲解。
(二)实施高效的垃圾处理模式
以路下徐村为例,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后,村民们有意识的将垃圾分类投放,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处理,每天早上五六点会有专人进行垃圾收集,最后由政府派车转运。
1、垃圾减少
实行激励机制后,村民们有意识的将可换物的垃圾收集起来,等待统一回收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数量,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保护环境。
2、村民的积极性提高
村民有意识地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切切实实得到了好处。兑换的物品大多是与村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村民的积极性因此而提高。通过这样“以量换物,以物换币”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环境压力明显减轻
目前对厨余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填埋和堆肥。随着人们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认识越来越广泛,以填埋法处理厨余垃圾的方式正在呈现下降趋势。厨余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可以生产肥料,利用厨余垃圾中大量的有机物生产饲料,同时,最近几年兴起的垃圾能源化处理。这些方式可以对厨余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极大地减轻了环境压力。
所以我们在原有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种垃圾分类运收模式:农户分类—村庄收集—分类处理—合理处置。
三、应对策略
(一)有效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促进垃圾资源化发展
1、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未经污染的、适宜回收循环利用的废物,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五类,现阶段处理好这五类垃圾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发现,如果回收一吨的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能节省木材300公斤,减少污染74%;如果回收一吨的塑料饮料瓶,能获得0.7吨二级原料;如果回收一吨的废钢材,能炼好钢0.9吨,比起用矿石冶炼能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污染。
2、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以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可腐烂的垃圾,包括剩菜、剩饭、果皮、菜叶、蛋壳、茶渣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酒店、食堂、市场,饭店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在农村的很多地区,村民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厨余垃圾喂养家里的牲口,这会使得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在这些动物体内储存,这些动物被人们长期食用,容易引起很多疾病。餐厨垃圾虽然是不可回收垃圾,但其中所含大量有机物质可为人类利用。我国餐厨垃圾处理一般有三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是厌氧消化技术,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用于发电;第二种是好氧生物技术,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第三种是饲料化,将餐厨垃圾经过生物转化,杀菌消毒,脱盐等过程,最终生成蛋白质饲料。
3、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是指那些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有毒物质或者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这些有害垃圾假如不能很好地进行处理,会很容易污染土壤、空气、水源,传播疾病,危害较大。有毒有害垃圾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存貯,并由经环保部门认可的专业机构进行特殊安全处理。
4、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这类垃圾不会腐烂,危害大多较小,但无再次利用价值,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建筑废物,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方式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污染,部分其他垃圾还可以使用生物解决,如使用蚯蚓等。
(二)加强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污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垃圾围城的现象产生。因此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民众的环保责任感,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没有研究出有效的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方法之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采用创新型的垃圾分类机制——以浙江为例
1、杭州市江干区采用“桶长制”
2018年3月,江干区首创居民生活垃圾“桶长制”分类模式,此模式将全区以网格责任田形式清晰划分责任区域,以“一人一桶一楼道”为原则招募“桶长”。“桶长”们通过每日负责现场督导,积分登记,上门纠错指导。试点小区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投放正确率和居民参与率有了显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街道、社区、物业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金华农村垃圾分类采用“两次四分”模式
“两次四分”模式分类法就是农户把垃圾按“会烂”和“不会烂”的标准进行初步分类,再将“不会烂”的垃圾按照“好卖”和“不好卖”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类。在农户初步分类基础上,垃圾分拣员会挑选那些“会烂”的垃圾送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堆肥,“好卖”的垃圾进行回收处理,“不好卖”的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有毒有害的垃圾由相关部门进行特殊处理。
3、温州洞头“垃圾兑换超市”
在温州市洞头区的北岙街道,每周固定时间,驾驶员会开着“垃圾回收车”与“垃圾兑换超市”,带着负责人一起到各个村摆摊。货柜上摆放有垃圾袋、洗衣液、酱油、餐巾纸、洗洁精、盐、味精等50多种生活用品。车的旁边放置4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从村民那里回收过来的不同垃圾被放入其中。通过这种“鸡毛换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村民收集可回收垃圾的积极性,还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丽水遂昌垃圾有“身份证”
在遂昌县北界镇的苏村村,政府正在实施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项目,建设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垃圾超市等基础设施,还为所有农户配备分类垃圾箱,并安排专人按时上门收集垃圾。除此之外,政府建立智慧分类系统,在“四分四定”的基础上开展垃圾分类,运用了“二维码”智能评价、实行“身份证”管理,垃圾超市智能回收、用积分换商品“一码”搞定、监督考核“数据云”等众多举措,打造别具一格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苏村模式”。
从2019年7月1日开始,由上海开始到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提上日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有做到正确的垃圾分类,才有可能在下游渠道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提出的改进版的垃圾运收模式:农户分类—村庄收集—分类处理—合理处置,如果能够把该模式加以运用和普及,可以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帮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垃圾分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步,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