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临床专业免疫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20-04-07杨乐曲伟峰
杨乐 曲伟峰
摘要:目的 探讨微课在高职临床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8级临床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微课辅助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比两组学期总评成绩,比较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且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人数比例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课应用于临床专业免疫学理论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微课;免疫学;高职;课堂教学
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医学生知识培养体系中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学科[1]。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后,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在课时限制的影响之下,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免疫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从而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微课是一种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具有教学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min)、教学内容精(针对某知识点)、资源文件小(几十兆左右),简单、实用、多样等特点[3]。可整合于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以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并能在移动终端或计算机上运行。在教学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声视频传播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课程势必会成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免疫学中的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微课的形式与特点非常适合免疫学的教学,可以成为免疫学教学的有力补充,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免疫学相关知识。本文将微课应用到免疫学理论教学中,微课这种顺应时代的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入,将是免疫学教学的一大突破,能够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在我校2018级普大临床医学专业的10个班学生,随机选择专业层次一致、高考分数相近、学生人数接近的2个班级做为研究对象,将2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个组所选用教材、理论实践学时数、教学内容均相同,均由本人授课。实验组采用微课辅助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入校成绩、选修课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微课制作
微课程虽然“微”,但其制作却费时费力,要达到短时间内生动、有效地传授特定技术的精华,给教师队伍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所以微课的选题就很重要,要选择恰当的制作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后,选择重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与临床相关的免疫学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Flash 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针对免疫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视频[4]。本人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进行梳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制作的一些重点、难点、疑点等作为微课的制作点,如医学中重要的抗原;抗体的结构,T细胞表面的重要标志物,免疫应答的过程,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等。
1.3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照组的学生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实验组学生则采取微课辅助的教学手段:先将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班级的微信群或学习通上传微视频和测试题等辅助性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督促学生课前通过微课预习,观看微视频,做好练习和测试,检测学习效果。
1.4考核体系的建立
各项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期末考试成绩占 80%,实验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满分均为100 分。两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试卷、考核时间、阅卷标准均相同。微课在实验组学生中的应用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展开调查,包括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满意率)、对教学方法是否感興趣(兴趣度)。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 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 表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由表1、表2的相关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法的满意度达到了 91.3%,兴趣度则达到了 93.3%,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表3):实验组的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
4.讨论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T.P.Kee 提出的 1 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998 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实施了一个集中教学目标,在教师构建微型课程的过程中也帮助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5]。“微学习”对于课程形式有较高的多样化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具备灵活性与变通性,与微课的发展相对应。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是2011年首先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教师提出的[3],微课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扩展,其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导资料,例如教学设计、教材课件、教学思路、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并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6].
免疫学中的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后,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在课时限制的影响之下,教师在进行免疫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时不得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直接导致每一节课程学生都必须要接受大量、枯燥的知识点,并且免疫学内容所涉及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都是分子层面的物质,其中的概念晦涩、原理抽象难懂,而这都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传统教学中只能依靠学生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去理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课程知识点过于专业,学生上课听不懂,课下自学难度大,多数学生视免疫学为“天书”,有些同学甚至放弃学习。微课的形式与特点非常适合免疫学的教学,可以成为免疫学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微课应用到免疫学理论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对于难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并通过微信群和老师沟通,让学生真正觉得学之有用、学之有劲,使学习模式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微课引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再学习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后补充教学方式[7],使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疾病关系的全面认识,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 ~3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O):62 ~63.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08.
[5]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25.
[6]周霞,夏超明,诸葛洪祥等.基于微课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与实例[J].医学信息,2015,(40):6-8.
[7]陈文艳,微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免疫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50-251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WJLX2019295
作者简介:杨乐(1982-),女,硕士,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