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020-04-07叶任泽
摘要:产业学院用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新工科建设要求下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主要方式。基于产业学院背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充分凸显。为此,本文分析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及现状,给出适应产业学院背景,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产业学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岗位需求及产业发展形势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全民创新的关键。职业核心能力涵盖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及外语应用8个方面,从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范围界定能够看出当代教育更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培养模块的加入充分反映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才结构优化及社会发展实力提升,但由于产业学院建设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一定实践问题且理论积累不足,总结性分析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产业学院用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新工科建设要求下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主要方式。基于产业学院背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充分凸显。文章从夯實人才基础、促进教育改革、强化职业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夯实人才基础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时代,新时代要求中华儿女同心共建、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贡献微薄之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任重而道远,肩负社会发展及民族振兴重任。高校作为未来人才的核心孵化地,树立职业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此目标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具备扎实技术、突出综合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及责任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夯实国家人才基础[1]。由此看来,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上升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二)促进教育改革
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性院校转型开始于2014年,该战略是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及发展形势而提出的重要教育战略决策。普通高校将培养技术型、科研型人才作为新教育目标,积极创新育人模式,促使自身向职业教育院校转化。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并对教育改革发挥出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对应,可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获得更高的岗位竞争优势。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当代人才面临更高、更广的能力要求,并承受严重的就业压力。目前,结构性就业矛盾越发明显,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更加看重大学生的职业软实力,技术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被就业市场所青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价值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充分显现。
三、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脱离实践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主要因教育观念、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就业创业未被放在引导性位置,导致学生职业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高校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管理制度等无法很好适应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导致部分教育创新方案无法顺利执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2]。
(二)认识不足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实践相脱离的原因还包括教育观念落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创新人才培养措施,必须得到高校管理及教育人员的观念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仍有部分高校未意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沿用以往的教育模式,教材更新不及时,导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间相脱节,进而使学生能力与职业需求相脱节。
(三)学生问题
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丰富、自由,学生教师、家长的约束非常有限,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上存在不足,在外部环境的诱惑下,易自我迷失,未形成足够的职业规划意识,严重影响到各项创新教育活动的成果反馈。此时就需要学校进行引导和监督,树立自我管理及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提早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
四、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文章对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究,结论认为:在产业学院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校必须检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入多方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资源共享型的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高校、企业相合作,由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及场地支持,高校负责日常管理、师资供给、人才培养及其他学校运营管理事宜,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项目及市场信息,并负责教师培训[3]。依照学生个人特点及职业规划,将其分为创新技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及创业领军人才,差异化制定培养目标,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职业潜能,最终实现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以培养深入掌握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较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领军型技术人才及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设置自动化、机械工程、网络工程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将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进行数理基础、思想针政治及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第二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实践及企业实践,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知识向职业核心能力转化。为保证学生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该产业学院在教师团队的组建上也依照学科融合原则,优先选择具备学科融合背景或企业管理背景的教师人才。同时,定期开展教师团队培训,去到企业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进展,鼓励教师进行自主项目研发,以积累更多教学经验。在学生的选拔上,主要采用笔试、初试、复试、面谈等方式进行。其学生选拔的突出特点在于,以项目探究的方式进行复试,全面了解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以上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突出,可执行性强,值得参考借鉴。
(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产业学院背景下的高校教育以培养具备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应适当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学科知识、掌握更多职业技能,构建一体化的学科体系。
第一,结合产业需求进行学科建设。新工科产业学院学科建设从产业需求出发,进一步带动课程及专业建设,提高工业人才培养成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的开展及战略的提出应能有效服务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学科,将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合理融入到学科建设当中,对建设活动进行指导,形成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学科体系。
第二,制定学科融合教学内容。例如,以现代制造企业技术为核心,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知识体系,将来自企业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学科教学内容当中,并配备必要的理论支撑,提高学科本身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撑。
第三,促进专业跨界融合,打造高校一流专业。专业融合与学科融合同步进行,准确把握新工科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及学科建设方案的合理性。专业课程的构建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从行业产业链需求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出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例如,引入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
(三)引入多方教育资源
多方教育资源引入指的是构建学校、企业、政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主体结构,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政府部门可提供必要的政策资源;企业深度掌握市场发展趋势,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并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社会科研单位、产业园等能够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技术研发及教育实践资源。高校教育资源涵盖资金、各类功能性教育场所及设施、教师团队及其他无形资源,教育资源虽非常丰富,但类型单一,尤其在教育实践及技术科研上存在不足,该特点也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提升的关键因素[4]。引入多方教育资源能够极大弥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不足,使各项教育创新活动能够被顺利落实。
产业学院背景下,教育资源引入应充分考虑来自不同教育主体教育资源的禀赋特征,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规律对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学校现有教师团队、课程结构、实践教育资源的兼容性会对外部教育资源引入及充分利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以上因素也要被考虑到资源引入过程中。例如,结合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技术,争取更广的资源来源,邀请企业及社会科研机构优秀工作人员加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本校综合教育能力,并将优秀教育资源反馈给学生,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建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由内而外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能引导他们相互学习、良性竞争,通过观察、合作、学习、实践,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常规课程相结合,将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知识、案例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当中,以真实的专业背景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这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被充分凸显,还能反过来以实践辅助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最后,为创新创业教育配备完善的物质及人才基础。学校可结合自身财务状况,适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必要的环境及设施,并加强相关教师团队的培养,向教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然联系,突出核心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更好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五、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义在于夯实人才基础、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职业能力,在培养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脱离实践、认识不足、学生本身等方面问题。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入多方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途径进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广志,赵小锋.产业学院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视界,2019 (34):71-72.
[2]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06):37-43.
[3]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31):10-13.
[4]李纯辉,鲁峰.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产业学院校企关系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 (10):3-4.
[5]曹勇,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 (7):36-39.
[6]金芯茹.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 (11):161-163.
[7]陈文亮,杜丽娟.职业核心能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优化[J].大理大学学报,2018,3 (11):103-108.
[8]李亚员.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 (2):65-72.
[9]史张丽,董小龙.思政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 (15):183-184.
[10]王丽娟,吕际云.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 (6):267-271.
[11]林佳.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3):94-95.
[12]杨佩斯,安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秦皇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6 (4):132-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2019YZD009)
作者简介:叶任泽(1985-)男,浙江宁波人,硕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