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净光大师塔铭》看宋初儒佛融合

2020-04-07梁孟华

神州·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佛教

摘要:塔铭作为一种涉佛文学,记述了僧人名号、葬所、行业等方面内容,是研究一时佛教发展的重要材料。本文从《净光大师塔铭》与《净光大师行业碑》的对比入手,并结合相关材料,说明宋初僧人近儒,士人向佛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塔铭;佛教;宋初

一、宋初对于佛教的态度

有鉴于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致使国祚不久,宋初帝王以兴文抑武为立国之策。《宋史》卷四三九《文苑传一》称:“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同样,宋初对于佛教的态度也一改周世宗时期灭佛抑僧的态度,转而扶植和保护佛教,期间虽有反复,但宋初颁布的对佛教的扶植与保护政策,成为整个北宋时期朝廷对于佛教基本,这使得佛教得到快速的恢复与发展。

宋太宗有言:“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虽外方之说,亦有可观者,卿等试读之,盖存其教,非溺于释氏也。”(1)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于政治,而自己身为君王,应持包容万物之心,使得各教各得其所,显示出了其儒佛并重的意向。当时宰辅赵普道:“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动悟真理,固非臣下所及。”(2)由此可见当时的儒佛融合并重的氛围。真宗受前朝好佛的影响,在崇道同时亦崇佛。真宗《崇释论》称:“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而且当时著名文臣王旦、王钦若、杨亿等人皆崇信佛教。除此之外,宋初士大夫延续唐代柳、白等人对于儒佛关系的看法,认为佛学与儒学有相通之处,提倡二家融合互补,而佛教内部也认为佛教可以兼容儒教,在对于佛理的阐释中逐渐向儒学靠拢。虽然在当时有人对于佛教持否定的态度,但也只是少数人针对佛教的部分学说,并未在当时引起大的波澜。就整体而言,真宗之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融合贯通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二、塔铭所见儒佛融合观念

塔铭是一种刊刻在塔上或埋藏于塔中的文本,主要用来概括葬者生平以及起塔缘由,是一种涉佛文学,从塔铭中可以窥见当时儒佛融合的文化特征。

《净光大师塔铭》

师讳羲寂,字常照,俗胡氏,永嘉人也。削染于本郡开元寺。年十九受具,业律于会稽,寻依国清习天台教。昔智者师迄湛然师,灯灯相继,遍布寰宇。自唐武宗焚毀,微言暂污,传持中废。而能苦心研味,在处宣通,制科考文,诲人无倦。居山四十五载,禀学二百余人。……其德行事状备载僧史。……事之以礼,葬之以礼。……乃为铭曰:

智者圆宗,然师后躅。代产奇士,温其如玉。兴教劬劳,诲人委曲。法海扬帆,昏衢秉烛。锡振何处?塔局深谷。法子法孙,灯灯相继。(3)

上述塔铭由净光大师弟子释澄彧所作,就整体形式而言与当时主流士大夫墓志铭程式相同,先言世系,再谈生平功业,继而谈论丧葬情形。就人物品评而言,“而能苦心研味,在处宣通,制科考文,诲人无倦”“师与人授菩薩戒,约数十万,其德行事状备载僧史”。言净光大师功业在于治书诲人,这与儒家追求的“三不朽”,以及“诲人不倦”相合。此外,在其铭中亦有“温其如玉”这类儒家君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就塔铭整体来看,将塔铭中的与佛教相关的字眼替换掉,完全可以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墓志铭。净光大师羲寂在《佛祖统记》卷八有《本纪》,“是宋代第一个正式提倡天台教义的僧侣”(4),而释澄彧是其仅次于义通的弟子,释澄彧将其师净光大师完全置于儒家评判体系之下,以儒家对于人物的评判标准来阐述净光大师的功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僧人融合儒家思想的社会现实。

再看钱易所撰《净光大师行业碑》,其内容却与《净光大师塔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师胡氏,家温永嘉,三世习释书。母郑氏,既娠不食肉。生五六岁,与羣儿戏于门。会三释者被远游具,由是道而遇羣儿。一者抚师之顶曰:‘汝有奇相,当为吾门之达者。……丁卯下台,寓开元东楼。春雨连日,一夕有梦,若告楼垝。及旦迁他所。是夜大山颓,击楼堕,免者将百人。早岁吴越不雨久,而吾叔命使求祷之。师领其徒,诣巨潭覆钵作祷,而暗有呪语。食久,潭中为风所激,怳有物自水中起。……有童子服山人衣,形体瘠陋,持竹器,以土养小松,跪于室前。师徐询之:‘尔何来也?答曰:‘华顶遣送松栽。言讫,遗竹器于地,忽尔不见。师潜谓其徒曰:‘此山神也,吾当别住道场。后创螺溪教院之前谶也。(5)

类似于此段可称为神异的记载构成了功业碑的主体,《净光大师行业碑》全文一千二百余字,对于有关净光大师神异之事的记载逾五百字,此文中从净光大师未出生时其母不食肉食来渲染其出生具有佛性,五六岁时有法师抚顶称其必光耀佛门,再到入佛门顿悟佛法,有古佛威仪。继而梦到楼危得以避祸,再记其为郡县求得大雨,遇山神遣送松栽。再到去世时端而有生,五年后改葬地时,身体不坏。种种奇异之事的记述不难看出钱易本人对于净光大师、对于佛教的推崇,而钱易本人却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文人。

对比释澄彧《净光大师塔铭》与钱易《净光大师行业碑》不难发现,释澄彧笔下的净光大师是传教授业,不辞辛劳,承佛法,传佛法的形象,对于其人生功业的总结在于行教与诲人,这与儒家传统对于君子的要求十分相像。而钱易作为深习儒家经义的士人,却对净光大师十分推崇,多次为其求立碑刻,其笔下的净光大师则主要是天生神异,心神近佛,死后不朽的形象。两者对于净光大师生平重点的记述,正是当时僧人近儒,士人向佛的具体表现。

注释: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甲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4页。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甲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55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七册,第53页。

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 198頁。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十册,第311-312页。

作者简介:梁孟华,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