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人的结局

2020-04-07姜小坏

爱你·健康读本 2020年3期
关键词:书架上读书人作家

姜小坏

时间久了,书架上的书会发黄、落灰、褪色。这样的书籍没法作为商品卖给读者,摆在那里装点门面也有一些寒酸。于是,出版社营销部的几个小姑娘把书架上的旧书整理打包,捐了。我看到受捐赠方的名称——北京市朝阳区精神卫生中心。

紧接着,我一连串想了好几个问题。

想到这些年我自己一些奇特的图书捐赠经历:给山西的一个村子捐赠过,那里太偏僻了,快递到不了,只能通过邮局。但那儿的孩子最缺的并不是书,而是牛奶和面包,读书人能做的往往不够直接,不够有用。给一个寺庙捐赠过,我一直担心选的书“有伤风化”,挑了又挑,后来得知我想多了,这些书只是在寺里结缘,哪个香客喜欢就免费拿走,早知如此,我应该多选一些关于世俗欲望的书,佛祖不方便给的,读书人可以给。还给一家网上书店捐赠过,老板从北五环大老远开着货车跑过来,上门提书时跟我说他之前是收废纸、瓶子的,后来改行收书,收书体面很多,只不过他自己其实从来不看书。“都是纸,一样的。”他说的时候笑得很认真,我想他是个真诚的人,书让他的生计略微体面了一些。

我还想到读过的一些书。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我有一些“饥渴”,看到好书感觉身体里有什么在涌动,疯狂地读了不少书。十多年过去,虽然职位升了几级,国家还办了场奥运会,外面好像还有不少热闹的事情,但自己始终像个生活的旁观者。

我还想到接触过的不少作家。其实,认识一个作家是很“倒胃口”的事情,会伤害你阅读作品的兴趣。所以,我尽可能不去近距离接触,即使因为工作需要,也尽可能不去与他们合影,不去索要签名书。唯一的例外是叶嘉莹先生,那是她90岁生日前的一次演讲,她站着讲了两个半小时关于她一生的诗词缘分,演讲一结束我就冲上去请她在书上签名,当时太唐突了,应该克制的。另一次,很有民国范儿的某老师来社里,大家都知道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于是特意通知我,我只是隔着玻璃窗看到他的光头,嗯,够亮,就走开了。还有一次,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从仙台来到上海,那次活动办得很好,读者们都尊重他的个性,没有拍照,没有把信息随便发到网上。想到原来我有这么多同类,挺好。

这些捐书、读书以及和作家交往的经历,只是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回忆。我真正重点思索的是,这些捐赠的书会被什么样的人读到,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于是,我想到一个终极问题:咱们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结局会怎样?

关于读书,近来流行两句名作家的话,一句是“听说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另一句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的一个混迹于“读书圈”的熟人,但凡你说个书名,他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他就像个专门看书的智能机器人,你要什么他都能随时调阅出来:“这个是第三版的书啦,上一版在第七章有个知识错误,还删节了一章”“那个书呀,我读过,现在都不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看这样的问题了,落后了……”

我感觉我的这个快成为读书机器的朋友知道的道理太多了,可能会影响他过好这一生。

我的另一位“读书圈”的朋友能够找到极隐蔽的美食店,他点评过的馆子往往会走红。他还收藏了很多名贵的书,号称非常热爱生活,但是他从来不下厨。他非常爱干净,但是在家里从来不清理垃圾桶。

这两句时下流行的名人名言其实和读书没啥关系,但和假读书有关系,说的都是假读书的人。

近来,出版界都在转发抖音图书营销案例。其实每天刷抖音的人都是很忙的,他们没时间看书。做出版就把书卖给读书的人,可现在总想着把书卖给不读书的人,有一两个成功推销的案例就沾沾自喜,时间久了,读书的人也不会买你的书了。

其实,我承认,把书卖给不读书的人也是生意,是热闹的生意,是时髦的生意,但和读书没关系。把书卖给读书人不更好吗?那样做,可就不僅仅是生意啊。

我也曾和朋友说,一个人足够好,是不需要读书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还谈不上足够好,仍需读书。

无论哪个时代,读书人都在思考,都在怀疑,都在辨别是非。在我们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结局都不会差。

(摘自《读者·原创版》2019年第9期   图/包图网)

猜你喜欢

书架上读书人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是快乐读书人
她就在我书架上
彩色猫头鹰
我和我的“作家梦”
读书人
给书架美容
错别字先生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